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报告

关于对留守儿童的看法调查问卷报告
附:关于对留守儿童的看法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1)男2)女
2.您的年龄?1)15-25岁,2)25-35岁,3)35-45岁,4)45岁以上;
3.您身边的留守儿童普遍么?1)普遍,2)不普遍,3)不清楚;
4.您觉得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有哪些?(多选题)1)经济条件差,2)教育资源差,
3)亲情缺失,4)社会歧视;
5.您认为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对其成长是否有影响?1)不存在影响,2)存在,但起
不到太大影响,3)存在影响,4)起到决定性影响;
6.如果你与孩子分隔两地,你会选择什么方式与孩子联系?1)微信视频通话,2)微
信文字聊天,3)打电话或微信语音聊天,4)短信;
7.您对留守儿童的印象是什么?1)乐观开朗,阳光健康,跟正常孩子没什么区别,2)
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3)非常叛逆,不听长辈管教。

4)不清楚
8.您认为留守儿童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1)教育方面,2)心理辅导,3)安全状
况,4)生活方面,5)社会关爱,5)其他;
9.您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满意程度?1)一般,2)满意,3)很满意;
10.如果我们为您提供一个平台,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请问您会选择哪种方式并进
行排序?1)为儿童举行夏令营,2)在留守儿童集中地长期支教,3)写信给留守
儿童,4)为留守儿童捐款;
调查题目:关于对留守儿童的看法。

调查目的: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由此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由于与父母长期分开生活,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日常生活,与同伴的交往及自我评价是否会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怀而受到影响?本文欲打算通过调查社会各界人士对留守儿童的了解从而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进行进一步关怀。

调查对象:主要以学生老师为主体。

参与调查的人数为144人,发放调查问卷144份,回收调查问卷144份。

调查方式:通过发放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

调查结果:从回收的144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1. 1)42,2)102;
2. 1)138, 2)3, 3)0, 4)3;
3. 1)36,2)105, 3)3;
4. 1)84,2)105,3)138, 4)33;
5.1)3,2)27,3)90, 4)24;
6. 1)132,2)48, 3)105,4)30;
7. 1)9,2)99, 3)18,4)18;
8. 1)78,2)84, 3)12, 4)45,5)42, 6)6;
9. 1)132, 2)9, 3)3;
10. 平均得分:1)2.69 2)2.21 3)1.98 4)1.02
调查结果分析: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

而这些劳动力在调查中发现22%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的时间是达到了半年,30%达到一年,13%达到一至三年,35%的在三年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有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是两三年的留守学生了。

将近90%的被调查者认为留守儿童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87%的受访者表示留守儿童群体亲情缺失严重,90%的受访者认为留守儿童大多数都面临着经济困难的问题。

22%的受访者表示留守儿童享受的教育资源也是极其缺失的。

86%的受访者表示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并且受访群体普遍表示应该经常与家里的留守孩子视频通话交流。

孩子在家常年见不到父母,与孩子保持频繁的视频交流是十分有必要的,经常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情况与学习情况。

留守儿童在亲情缺失的情况下最需要的就是家里父母的时刻关怀。

此外,88%的受访者对留守儿童的印象是内向不爱与人交流。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得不到成长关怀所造唱的负面情绪,若任由其发展下去很有可能造成小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对青少年的心理有很严重的危害。

13%的受访者认为留守儿童会比较叛逆,不听从家里老人的管教,但是留守儿童从小跟着老人长大,并且众所周知这种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一般都很懂事,年纪轻轻就知道与老人一同做农务。

12%的受访者认为留守儿童性格活泼开朗,也确实存在这种情况,父母虽然远离孩子外出打工,但与家里的联系未曾中断,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会健康快乐阳光开朗的成长的。

通过调查,78%的受访者表示应该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81%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对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多关注多投入。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受教育问题确实是最受人们关注的,并且社会各界现在对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十分关注,倾注社会资源为留守儿童打造一个健康平等的成长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情况十分严重,在这些家庭中父亲,母亲的角色被家里老人所代替,难免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极大影响。

从儿童角度看,如果父母二人选择一人流动的方式则孩子会跟父亲生活的时间比母亲高3%,中国传统文化中严父的教育理念面临着父亲大面积缺位的现实,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影响都十分庞大。

而隔代监护的监护人普遍年龄偏大,身体差,甚至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难以给留守儿童帮助与指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差超过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关注留守儿童学习,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

根据我们对问卷的调查不难发现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容乐观,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也普遍比较少。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其年龄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对父母亲比较依赖。

调查了解到,父母多采用打电话这种便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其次是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孩子心灵交流,并且
父母跟孩子沟通的内容最多的还是学习情况。

思考与建议:
上述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主要存在监护不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导致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的一系列障碍。

但农村留守儿童较非留守由儿童也有其突出的优点,如:能自己解决问题、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有果断的判断力等。

我们要在发扬农村留守儿童的优点的同时,帮助他们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的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监护人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一般来说,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只有在家庭监护和学校监护的双重配合下,他们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

但是在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中有相当多的留守儿童与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祖辈抚养着在精神和体力上都处于衰老的过程中,其自身就是一个需要照顾的群体,对孩子的管束难免会力不从心,也很难与孩子有流畅地交流。

若寄养在叔叔阿姨等亲戚家对孩子的成长将更加不利。

亲戚的立场是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也很难在这些亲戚家找到归属感,总是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因此无论是祖辈抚养着还是亲戚抚养,对孩子的管理都只是粗放型,更为重要的心理发展往往被忽视,从而会带来诸多隐患。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才会给留守儿童一个美好的成长环境。

反观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成长困境,恰恰暴露了社会上还有这样需要帮助的群体,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所以孩子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也正因为乡村教育资源,教育水平的落后,造成了教育资源问题。

如今的社会各界也已经意识到了在祖国各地的乡下还有这样一批面临成长困境的孩子们。

而随着人们对留守儿童的不断了解与切身调查,更多对症下药的措施也在不断进行。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应当是温室里的花朵,沐浴在爱的光芒下茁壮成长,但是也存在光芒无法覆盖的角落,在我们关怀阳光下的花朵时更应该考虑到这些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孩子们。

我们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期待在未来留守儿童的问题会得到彻底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