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文化产业背景下“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内涵研究
文化产业背景下“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内涵研究
万方数据
201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o.5 0ct.2014
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多样化民族特色,各族 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 文化,构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多彩贵州”。据民 俗学家研究,在贵州的17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中, 除满族没有保存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传统 节13外,其余的16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民族 特色的民间传统节13 oD2]据统计,在贵州大地上 有1 000多个民族文化传统节13,从正月初一到 腊月三十,全省各地几乎每一天都有少数民族同 胞在过节,“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贵州 民族文化传统节13的真实写照。u副同时,每过一 个民族传统节13,都是一次服饰文化(刺绣、挑 花、款式、佩饰)、歌舞文化、饮食文化、风情民俗 礼仪的展示和传承,“每一个民族,都是通过一个 个传统节Et在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文化,来延续着 自己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延绵不 断”¨4|。这些特点鲜明、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民 间文化,构成了“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 本格局。当然,“贵州民族文化既有突出的个性, 又有着明显的共性。由于各民族的‘大杂居、小 聚居’的分布格局决定了各民族聚居区的文化主 导地位,使贵州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 局面,但各民族文化之间和睦相处,相得益彰,又 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多元共存现象”¨5|。这些 丰富、独特、原生、古朴的民族文化,引起世界关 注,尤其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认定为“十大世界少数民族风情保护区” 之一,被联合国世界文化基金会认定为全球“返 璞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首选地之一,并与西 藏一起被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增列为全球 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对于“多彩贵州”文化 品牌的内容确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三)典型的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对“五四”运动以来各个革命 时期产生的具有特定历史形态的人物事迹、遗址 景观、艺术作品、革命精神的总称。贵州有革命传 统,早在1895年清代戊戌维新变法中,600名举 人在《公车上书》冒死签名,贵州举人就占96名, 居全国第二;“五四”运动以后,贵州一批青年走 出大山投身共产主义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人物,如邓恩铭、王若飞、周达文、周逸群、邝继 勋等;“八一南昌起义”的主力军中,许多将领都
摘要:“多彩贵州”是贵州省实施文化改革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文化品牌,“多 彩贵州”文化产业品牌的基础和核心是贵州文化。贵州文化的基本元素包括悠久的历史文化、丰
富的民族文化、典型的红色文化、独特的生态文化,其核心价值是多元、和谐、原生态。因此,“多彩 贵州”文化产业品牌的基本内涵概括为文化之州、歌舞之州、醉美之州、和谐之州,并由此构成了 “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品牌的系统。
NO.5 0c1.2014
(总第147期)
文化、屯堡文化、红色长征文化等历史文化、民族 民间文化、原生态文化等资源。由此,基本界定了 “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品牌构建所必须依赖和把 握的内容要素。本文就在此框架下对“多彩贵 州”文化产业品牌的内涵及其价值认定进行具体 研究。 一、文化之州:“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品牌的 内涵基础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 贵州历史悠久,二十四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活动。在贵州,发现了属于晚期直立人阶段的 “桐梓人”、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水城人”和盘县 “大洞人”,还发现了若干晚期智人化石,如“兴义 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 人”和安龙“观音洞人”。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 史》说,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在南方“首推贵 州黔西观音洞”[5]P2。考古学家认为,北京周口 店、山西西侯度和贵州黔西观音洞,分别代表中国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僻春秋战国 至西汉,夜郎在“西南夷”中崛起,《史记・西南夷 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据史 家考证,夜郎的地域应包括今贵州大部分及滇东 和桂西北。夜郎地区社会经济的特征是“耕田, 有邑聚”,这已为考古发掘所证实。L7伸在威宁中 水大河湾,发现了碳化的稻谷堆积层,兴义汉墓中 发现了水稻田模型和水田池塘模型,在普安铜鼓 山和毕节青场发现了房屋遗址,在赫章可乐发现 了“干栏”式建筑模型,大量的陶器更证实了人们 已经定居而形成村落。赫章可乐、普安铜鼓山等 遗址证明,夜郎文化有其独特的风貌,赫章可乐的 “套头葬”极其罕见,出土的许多青铜器有别于中 原和巴蜀,由铜釜演变为铜鼓的线索十分清楚,普 安铜鼓山出土的窑、灶、坩锅及大量石模石范说明 青铜器是本地制造。旧伸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 年)“平南夷置群舸郡”,群舸文化继续发展着夜 郎文化。至北宋至道元年(995年),群舸王龙汉 尧遣使龙光率领群舸各部人京,演出本族歌舞, “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人联袂宛转 而舞,以足顿地为节”。此事轰动一时,记入了 《宋史》。【9僻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以 后,驿道的通畅和水路的整治,使贵州与全国连成 一气,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渐比中州”。在明清
“移民实边”和“改土归流”的政策下,大批移民以 军屯、民屯、商屯的形式进入贵州,结束了土司割 据状态,带来了各地的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加快 了贵州文明的进程。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处于祖 国西南大后方,西迁贵州的部分政治军事机关、文 化教育机构、作家艺术家、科技工作者、流亡难民, 给地处偏远、长期闭塞的贵州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写下了贵州开发史上最精彩的一笔。由此而来, “史前文明”“夜郎文化”“群舸文化”“土司文化” “屯堡文化”“抗战文化”,成为当今贵州历史文化 研究的热点,富予“多彩贵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内 涵。除此之外,由汉代经师大儒尹珍开“南域之 学”传播中原文化的影响,到清代以郑珍、莫友 芝、黎庶昌为代表创造了“独领中国西南文化之 风骚”的黔北“沙滩文化”;明初彝族女政治家奢 香深明大义,办汉学、开设“龙场九驿”稳步推进 西南发展,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奢香文化”;明 代中期王阳明谪居龙场(今贵州修文县城),成就 “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开创儒学新学派, 产生了著名的“阳明文化”,等等。丰富的地域历 史文化增添了“多彩贵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使之 成为“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定位所依赖的重要内 容。 (二)丰富的民族文化 贵州是古代氐羌、百濮、百越、苗瑶以及中原 汉族等几大族群迁徙流转、交汇集结之地,是中国 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中国 56个民族中有49个在此居住,据2010年第六次 全国人口普查,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 口的36.1%,其中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块土 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圳 黔东南有苗侗文化,黔西南有布依文化,黔东北有 土家文化,黔西北有彝族文化,黔北有仡佬文化, 黔南有水瑶文化,各种民族文化活动频繁,成为 “多彩贵州”文化的重要支撑。北京大学教授乐 黛云说:“‘多彩贵州’系列文化活动将贵州厚重、 原生、多元的各民族文化要素完美地结合,给了世 界一个全新的贵州形象,不仅提升了贵州人的文 化自觉和自信,也为全世界实现多民族文化包容 性成长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生动样本。”¨川 由于贵州山高峡深、多山多洞,地形多变、地 貌复杂,各民族聚居各个山坡和河谷,形成了“五
2014年第5期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Minzu Univel苫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o.5 Oct.2014
(总第147期)
文化产业背景下“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内涵研究
喻健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25)
文化品牌——“多彩贵州”,它是以“多元、和谐、
收稿日期:2014—04—16 作者简介:喻健,又名喻子涵,男,土家族,贵州沿河人,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民族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万方数据
20t4年第5期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是贵州人,故有“三千子弟兵,八百贵州人”之说; 1930年以后,从红七军进入贵州开始,红八军、红 三军、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在贵州活动前后达6 年,足迹遍布全省68个县;红军自1934年黎平会 议、1935年猴场会议之后,接着在遵义召开挽救 党、挽救红军、挽救革命的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 议;接着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红军与40万 敌军周旋战斗,最后跳出敌人包围圈的“四渡赤 水”,为世界战争史写下了精彩的案例,为中华民 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抗日战争时期,70万 “贵州草鞋兵”在正面战场上英勇搏杀,用鲜血和 生命谱写了一部厚重的贵州人民抗战史。据中共 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全省革命遗址普查统计,目 前全省有重要革命遗址共2 067处,其中红军在 贵州的重要遗址1 029处,堪称全国之最。¨6J¨7J 2012年7月5日,由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与 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科技厅共同组建的“贵 州红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主要从事 对贵州红色文化的发掘研究、开发保护和宣传普 及。“红色文化”成为“多彩贵州”文化内涵确定 与品牌构建的重要内容。 二、歌舞之州:“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品牌的 内涵魅力 大山中的贵州各少数民族以一种简朴、平和、 自适、快乐的心态和方式安祥地生活着,在漫长的 历史长河中承袭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经历了几百 几千年的积累,创造了绚丽多姿的音乐、歌舞文 化。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舞娱 乐产品,如《侗族大歌》被誉为“东方的咏叹调”, 苗家舞蹈也有“东方的迪斯科”之称。繁富多彩、 独具魅力的民族歌舞成为“多彩贵州”文化内涵 确定与品牌构建的重要元素。 贵州民族歌舞集中在黔东南、黔西北、黔东 北、黔南少数民族聚居区。黔东南是全国苗族、侗 族原生文化的中心,原生态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 存比较完整、种类繁多,尤其是以苗族和侗族丰富 多彩的原生民族歌舞最为代表,驰名中外的有苗 族祭祀狂欢舞蹈反排木鼓舞,有行云流水的苗族 飞歌,有惟妙惟肖、表达吉祥和感恩的丹寨苗族 《锦鸡舞》,有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黔西北彝族 歌舞大多源于远古的原始宗教,流传到现在的有 史诗歌、情歌、喜酒歌、叫魂歌、斗鸡舞、斗羊舞、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