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己亥杂诗》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己亥杂诗》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己亥杂诗》导学案1.易错字璱人(sè)定庵(ān)2.词语释义己亥: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

吟鞭:诗人的马鞭。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亦可翻译成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

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道光九年(1829)进士。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在诗、文、词方面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文题解说】《己亥杂诗》:“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

这年四月,诗人因不满朝政,辞官回杭州故乡,九月又北上接家眷,历时八九个月。

在此期间,写成了诗歌315首,结成集子,总称《己亥杂诗》。

【创作背景】《己亥杂诗》:《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己亥杂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心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己亥杂诗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的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重点】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诗。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自主学习⇒品读名句导入一:背景型[设计意图] 通过背景的引入,让学生认知诗作产生的时代,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首。

(出示课题、作者)导入二:情境型[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情境,揭题激趣。

(可由解释诗题中的“己亥”导入)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组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19年,农历己亥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第五首。

(板书诗题、作者)一、资料助读[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清代人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在诗、文、词方面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2.关于作品:《己亥杂诗》的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后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关于背景:《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首。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1.录音范读。

2.学生自读。

3.教师泛读。

4.划分节奏。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自主学习,赏析内容[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探讨,学会理解诗歌的内容。

1.小组讨论诗歌各句中字词主要意思。

2.汇报交流:a.浩荡,广大无边。

离,离开京城、朝廷。

白日,太阳。

b.吟鞭,诗人的马鞭。

吟,指吟诗。

c.落红:落花。

3.总结全诗: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义,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四、译文欣赏,整体感知[设计意图] 通过译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学法,感受独特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感情?2.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明确〕第一、第二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离去时的决绝。

第三、第四句:抒情。

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品读感悟赏析名句[设计意图] 通过默写,巩固背诵,使学生找到学习古诗的最终目标。

第一、第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故里,心情十分苦闷。

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

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浓重的色彩。

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

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第三、第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限愁思,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至死不渝的执着态度。

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的忠诚。

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1.背诵全诗。

2.随堂小练习:①本诗中哪两句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的愿望?②本诗中哪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的眷恋和深切的离别情绪?己亥杂诗夕阳西下→吟鞭东指→落花自比浩荡离愁→轻松愉快→有所作为龚自珍“狂”得妙趣横生《清史稿·龚巩祚传》对龚自珍的评价只是一语带过:“巩祚(龚自珍又名巩祚)才气横越,其举动不依恒格,时近俶诡……其文字骜桀,出入诸子百家,自成学派。

所至必惊众,名声藉藉,顾仕宦不达。

”这段话总的意思是:龚自珍的才名妨碍了他的仕途。

清朝到了嘉庆、道光两朝,已开始加快脚步走下坡路,朝野官绅柔媚取容,明哲保身。

似龚自珍、魏源、汤鹏那样的不羁之士,对世故圆滑深恶痛绝,因此矫枉过正,言行怪诞,必然令人侧目。

在科举考试中,大才子落魄落榜者多,顺风顺水者少,在以诗赋取士的唐朝,杜甫尚且屡试不第,久困场屋。

龚自珍才华横溢,但他并不擅长撰写那种“万喙相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口一声)的八股文,若要找寻出路,谋求政治前途,又不得不“疲精神耗目力于无用之学”。

龚自珍总共参加了四次乡试,才中举人;参加了五次会试,直到三十八岁那年,才勉强考取殿试三甲第十九名,“赐同进士出身”。

据《龚定庵逸事》记载:龚自珍会试时,墨卷落在王植的考房,王植认为这名考生立论诡异,于是边读边笑,忍不住笑出声来,温平叔侍郎从邻近的考房寻声而至,检看这份考卷后,他用断定无疑的语气说:“这是浙江卷,考生一定是龚定庵。

他生性喜欢骂人,如果你不举荐他,他会骂得极其难听,天下人将归过于你。

依我看,还是将他圈中为妙。

”王植心想,龚自珍名噪天下,被他指名谩骂可不是好受的,除了生前遭人戳背脊骨,说不定还会遗臭万年,反正取舍予夺之权操持在我手中,这回就成全这位狂生算了。

放榜揭晓之日,有人问龚自珍他的房师是谁。

龚自珍笑道:“真正稀奇,竟是无名小卒王植。

”王植听说后,懊恼万分,他一个劲地埋怨温平叔:“我听从你的建议举荐了他,他也考中了进士,我却仍旧免不了挨骂,我做到这样仁至义尽,他到底还要如何?”清代的殿试以书法为重,龚自珍的翰墨马马虎虎,单为这一条,他就跻入不了鼎甲、二甲之列,点不了翰林。

龚自珍的官运可谓平淡无奇,四十六岁在礼部主事(从六品)任上封了顶,再也没有任何升迁的迹象。

龚自珍恃才傲物,自我感觉一贯良好,但他对已经成名的前辈还算尊重。

他在写给秦敦夫的信中说:“士大夫多瞻仰前辈一日,则胸中长一分丘壑;长一分丘壑,去一分鄙陋。

”二十六岁时,他把讽世骂人的文章结集为《伫泣亭文》,恭恭敬敬送给当时的著名学者王芑孙过目,说是请教,实则是等着对方极口赞誉。

可是事与愿违,王芑孙的批评虽然委婉,却并不客气:“……至于集中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涉目皆是,此大不可也。

”他还对症下药:“不宜立异自高。

凡立异未能有异,自高未有能高于人者。

甚至上关朝廷,下及冠盖,口不择言,动与时忤,足下将持是安归乎?足下病一世人乐为乡愿,夫乡愿不可为,怪魁亦不可为也。

乡愿犹足以自存,怪魁将何所自处?……窃谓士亦修身慎言,远罪寡过而已,文之佳恶,何关得失,无足深论,此即足下自治性情之说也。

惟愿足下循循为庸言之谨,抑其志于东方尚同之学,则养身养德养福之源,皆在乎此。

虽马或蹄啮而千里,士或跅驰而济用,然今足下有父兄在职,家门鼎盛,任重道远,岂宜以跅驰自命者乎?况读书力行,原不在乎高谈。

海内高谈之士,如仲瞿、子居,皆颠沛以死。

朴素卑近,未至如仲瞿、子居之惊世骇俗,已不为一世所取,坐老荒江老屋中。

足下不可不鉴戒,而又纵心以驾于仲瞿、子居之上乎?”世事多半难如愿,龚自珍满以为王芑孙是一位当代嵇康,会对他惺惺相惜,却没想到冷水浇背,只收获满纸规劝。

他年少气盛,如何听得进逆耳诤言?一怒之下,把文集撕成碎片。

及至而立之年,龚自珍阅世渐深,《咏史》诗中便有了“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痛切之语,早年棱角已被磨平了许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