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讲义材料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2011年)总体技术组二〇一一年十月目录1总论11.1目的意义11.2基本原则11.3“十二五”总体部署21.4 工作思路和任务41.4.1工作思路41.4.2工作特点41.4.3工作要求51.4.4主要任务61.5技术路线61.6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92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102.1建立清单102.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102.3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132.3.1现场踏勘132.3.2收集资料142.4采样分析142.4.1矿山开采区162.4.2重点工业园区172.4.3危险废物处置场182.4.4垃圾填埋场192.4.5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222.4.6农业污染源242.4.7高尔夫球场262.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273水源地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283.1 建立清单283.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293.2.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293.2.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293.3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303.3.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303.3.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313.4采样分析313.4.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313.4.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333.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344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354.1确定调查对象364.2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374.3采样分析384.3.1典型城市群384.3.2典型井灌区384.3.3典型岩溶区394.4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395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395.1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405.1.1评估对象405.1.2评估步骤与方法405.2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415.2.1评估对象415.2.2评估步骤与方法415.3地下水健康及生态风险评估455.3.1 评估对象455.3.2评估步骤与方法455.4地下水修复(防控)方案评估475.4.1评估对象475.4.2制定地下水修复方案的步骤与方法48 6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506.1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506.2数据库初步建设506.3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516.4成果图件编制516.5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517质量控制527.1总体要求527.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质量保证537.2.1监测井建设537.2.2例行监测井管理557.3样品采集质量控制557.3.1采样前准备557.3.2样品采集质量保证567.3.3现场测试587.3.4样品存放587.3.5其他注意事项597.4实验室样品测试质量控制597.4.1实验室基本要求597.4.2实验仪器、试剂和器皿的管理607.4.3实验室样品管理607.4.4分析方法选择与适用性检验617.4.5数据和报告管理617.4.6实验室间比对627.4.7质量控制考核628时间进度安排638.1前期准备阶段638.2技术文件编制阶段638.3培训部署阶段648.4调查评价阶段658.5案例评估阶段668.6总结验收阶段669组织架构679.1管理层面679.1.1领导小组679.1.2领导小组办公室689.2技术层面689.2.1专家咨询组689.2.2技术组689.3地方层面739.3.1省级739.3.2地市级7410产出成果7410.1 试点省7410.1.1实施方案7410.1.2调查评估报告7510.1.3调查评估图集7510.1.4 2012年实施方案7610.2技术组7610.2.1实施方案7610.2.2技术指南7710.2.3调查经验总结报告7710.2.4区域调查评估报告7810.2.5典型案例评估报告78附件79附件一: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表格附件二: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代码查询表附件三:调查所需资料与图件清单附件四:测试指标汇总1总论1.1目的意义地下水作为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下水资源占总供水量的近20%,它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据统计,全国60%的人口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下水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凸现,局部地区地下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我国目前地下水环境管理基础相当薄弱,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不清,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滞后,水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饮水安全保障产生严重影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制约。
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是《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中优先实施的重要项目,是地下水环境监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开展试点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能够检验各项调查评估技术路线、工作流程的可行性,完善调查评估的实施方案、技术指南和组织形式,建立统一模式、统一规范、统一方法,为顺利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科学制定地下水环境保护政策,切实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奠定基础。
1.2基本原则有限目标,突出重点。
围绕查清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及人为污染成因的目标,重点针对“双源”(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深入开展详细调查评估,兼顾区域层面;以抽样调查为主,个别类型面上调查为辅;以调查评估为主,分析模拟为辅;以查清敏感点或者潜在污染源情况为主,全面评价反映情况为辅。
统筹部署,综合协调。
统筹考虑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开发利用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整体部署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
环保、国土、水利、发改、财政、建设、农业等部门密切合作,各负其责。
充分衔接和利用各部门污染源普查、地质环境调查、水利普查、供水监测、地下水监测网络等资源和成果,共同做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
总体谋划,分步实施。
集中力量在调查初期制定详尽可行的调查评估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全面、系统和科学谋划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安排,分步骤、分类型、分区域有序推进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
先行试点,统一规范。
选择部分地区和类型进行试点,检验各项调查评估技术路线、工作流程和数据采集方法的可行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调查评估的实施方案、技术指南和组织形式,采用对同一类型地下水统一模式、统一规范、统一方法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1.3“十二五”总体部署2011年,成立调查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和专家咨询组;完成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顶层设计,提出《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方案(2011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各技术组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初稿)。
各试点省(市)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筛选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场、矿山开采区、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农业污染源、高尔夫球场、重点工业园区等“双源”,及典型城市群、井灌区、岩溶区等区域,开展案例地区的地下水调查评估工作,编写《2011年试点省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并于2011年11月底前,初步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治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框架;于2011年底前,完成《2011年试点省(市)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2012年试点省(市)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
2012年,各试点省(市)按照《2012年试点省(市)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双源”及典型区域调查评估工作;在总结试点省(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的顶层设计及相关技术指南;开展全国范围的调查评估培训;编制《2013-2014年度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2013~2014年,各省(区、市)按照《2013-2014年度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调查评估工作。
2013年,收集“十一五”以来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相关数据,全面推进全国31个省(区、市)水源地、污染源、区域的调查评估工作。
2014年上半年,地市级调查评估机构对本地市调查数据进行汇总,核查上报省级调查评估机构;下半年各省调查评估机构对数据进行汇总和调查评估收尾工作,各省级调查评估机构根据汇总数据,系统开展分析评估区域内地下水环境问题和成因,研究提出辖区内地下水环境保护对策,编制各省调查评估报告,完成数据库建设,并绘制地下水环境信息图集。
2015年,完成全国地下水环境信息调查评估报告;建设数据库和全国地下水环境信息图集;拟定技术指南;构建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技术、政策体系。
1.4 工作思路和任务1.4.1工作思路在收集整理国内外已有工作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初稿),通过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统一调查模式和方法。
明确试点省污染源和水源地总体样本,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理清污染源、水源地空间对应关系,选取代表性强的重点对象开展现场踏勘、资料收集、采样分析及水质与污染现状评价工作。
针对污染严重的典型案例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
结合试点省的调查评估经验和教训,谋划2012年工作实施方案。
1.4.2工作特点(1)突出“双源”,点面结合重点针对“双源”(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深入开展详细调查评估,兼顾区域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两者互相衔接、互为支撑。
(2)指标选取,因源而异地下水水质监测指标除监测常规必测指标外,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筛选特征指标进行监测。
土壤监测指标除了常规的理化指标外,针对地下水污染指标,增设相关的土壤监测指标。
(3)水质评价,深浅分层污染源及周边地区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工作以浅层地下水为主,兼顾有水力联系的深层承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以目标含水层为主,兼顾潜水层,对不同层位地下水水质开展分层评价。
(4)案例评估,注重示范在查清水质现状和污染成因基础上,选择污染严重、代表性强的典型案例区评估地下水污染趋势和健康生态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典型案例研究制定修复目标和方案。
1.4.3工作要求(1)明确职责,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财政部,会同其他有关部委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
各相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要密切配合,沟通协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
地方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总负责,落实牵头部门,协调省、市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
(2)技术支持,质量控制技术组要科学编制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理清技术路线和工作步骤,严格控制调查评估的质量,组织好调查评估的培训工作。
选择典型案例开展地下水健康生态风险评估,为试点省(市)开展调查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3)精心组织,深入调查试点省(市)要制定相应的调查评估实施方案,结合技术组共性要求,发挥试点省案例地区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案例地区调查评估特点,精心组织实施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工作,配合技术组开展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分析汇总省(市)级调查评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