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拼搭》教案
交流数的方法。
看图数数可以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渗透分类统计的思想。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各抒己见。
通过总结,进一步明确认识,突出各种形体的特征和应用价值。
小组活动,体会选择正方体与长方体堆得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顺利,圆柱比较难堆,球不能堆成功。
同桌交流,口答。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如,盖房子的砖头是长方体的,用它们砌墙就很牢固。
通过操作、思考,一方面强化了对平面和曲面的感知,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不同形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活动三:摸一摸。
(出示魔术袋)如果我们不看,仅靠手摸,你能准确说出摸到的是哪位朋友吗?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二、实践活动
2.活动验证:猜测得对不对,还得通过实践来验证。
3.发现规律:通过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4.讨论反思:为什么滚下来要比滑下来快?
5.像圆柱和球这样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你能再举一些它们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
小组开展活动,在活动中验证猜想。
集体交流发现:球和圆柱会滚下来;长方体、正方体滚不下来,只能从木板上慢慢滑下来。滚得快的是球。
课前准备:各种形状的积木,魔术袋,滚板。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复习回复
谈话:谈话:昨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位新朋友?(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相应的积木)今天我们和这4位朋友一起做游戏,看谁的本领大。揭示课题:有趣的拼搭。
独立回顾,按要求口答。
通过回顾和出示相应的积木,有利于激活学生对相关形体的感知,并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活动一:滚一滚。
1.猜想:老师这儿有一块斜放的木板,如果把这4块积木放在木板的上方,小朋友们猜一猜,结果会怎样?哪些形状的积木会滑下来?哪些形状的积木会滚下来?哪一个滚得快?
大胆猜想,交流想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会滑下来,圆柱和球会滚下来,球滚得快一些。
通过猜测、验证、交流、反思等活动,既营造了轻松的氛围,又创设了激发数学思考的问题情境。
2.作品展示,引导评价。
学生分小组用提供的各种积木搭一搭。
师生、生生互评。
根据几何形体特征,合理利用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活动五:数一数。
指导学生完成书本填空,要求边做边想:怎样能数得对、数得快?
适时指出:要按一定的顺序数,如从左往右,从上往下地数。
独立完成教材第33页“数一数”。
《有趣的拼搭》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的各项活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滚滚、堆堆、摸摸、搭搭、数数等活动中,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3.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指名示范后开展小组活动。
方式一:任意摸一个,说说摸到的是什么,再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判断正误。
方式二:按要求摸一个,说说怎样才能摸得准。
通过动手摸判断是什么形体,或摸出指定的形体,能加深对相关形体特征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概念。
活动四:搭一搭。
1.小朋友们在搭积木的时候经常用到这4位朋友,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哪组同学的积木搭得最好!
得出结论:球和圆柱都有弯曲的面,可以滚动;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是平的,只能滑动,不能滚动。
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活动二:堆一堆。
1.小组活动:将桌上的积木堆起来,看一看哪一组堆得最多、最高!(选择同一种形状的积木堆一堆)
2.思考讨论:为什么正方体与长方体堆得高,而圆柱与球不容易堆?
3.联系生活:物体表面平的容易堆得高。你能再举一些它们在生活中的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