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水文监测资料的重要性(最新)
目前,黄河上大部分水文测站已有50年以上的观测历史。
黄河流域第4卷1~8册水文年鉴刊印成果中涉及的水位、水文站点有500多处,降水、蒸发量站点有2400多处,水库、河道淤积监测断面678处,黄河流域水沙监测体系和监测项目日益完善。
笔者从事水文工作30多年,一直在做水文测报和水文资料整编等方面的工作,下面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经历,谈一谈水文监测资料的重要性。
水文测站每天要监测各种水文数据,其最根本原因就是影响黄河水沙变化因素多,比如:气候、降雨及产汇流特征、河道及监测断面特性、人类活动等,各因素间相互作用,并随时间不断变化,有限站点及短系列(与黄河流域的复杂性及演变历史相比)监测数据很难揭示流域内的水沙内在变化规律。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若统计1966年以前的相关监测数据,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对龙门洪峰的削减率最大不超过35%。
但1967年监测龙门洪峰流量21000立方米每秒,监测潼关相应洪峰流量9530立方米每秒,洪峰削减率55%,远远
超出“正常”范围。
当时很多学者专家认为龙门站测报严重偏大。
但2003年测站监测数据却对此提供了有力证据,7月31日龙门洪峰流量7340立方米每秒,演进到潼关为2110立方米每秒,洪峰削减率达71%。
第二个例子是2003年“华西秋汛”洪水在渭河下游的演变特性。
华县水文站职工监测秋汛洪水50多天,亲历和见证了这场特殊水文事件的全过程。
“华西秋汛”期间,华县断面发生了只有五年一遇的“小流量”,却形成有水文记录历史以来的最高水位342.76米,高出该站1996年最高水位0.51米,比该站历史最大洪峰流量期的最高水位高出3.95米。
这些“监测数据”体现了水文要素变化的复杂性、随机性和不重复特性,充分说明长期监测水文数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黄河以高含沙而著称,要实现“智慧水文”“富强水文”“美好水文”的路还很长。
从古至今,黄河水文人探索水沙变化规律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特别是2003年,黄委水文局大力开展测报能力升级活动,2016年,黄河水文测报能力提升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目前已小有成就。
黄委水文局相继开展了黄河三门峡水库“318”原型观测、黄河小北干流放淤、利用桃汛洪水冲刷降低潼关高程试验等一系列水文监测实践活动,其目的都是为治理黄河和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积累
宝贵水文监测数据。
尽管如此,目前还有许多现实问题,诸如渭河下游及黄河小北干流的揭河底现象、河道及水库的异重流现象、黄河下游河段的假潮现象、上下游的水沙量不平衡现象等,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分析探索内在规律,更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水文测报能力,提高监测成果质量。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水旱灾害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作为水文人,我们不但要珍惜保护水文数据,更要分析研究数据、严谨对待数据。
2017年7月27日,无定河洪水一系列监测数据告诉我们:极端气候降水条件下(降水产流强度超出植被对土壤的保护度),小区域内发生超常洪水及高含沙洪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如当时白家川站洪峰流量4480立方米每秒(30年一遇的洪水),最大含沙量高达873千克每立方米。
水文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水文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支撑,补齐水文资料成果“时效性差”的短板与不足,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水文监测和整汇编成果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