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鸿门宴 课件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 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 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解析:项庄未能刺杀到刘邦,不能理解为他心软、手软,完全是 因为有项伯及时保护。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 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⑩
1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 C.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通“切”,急切 D.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挺直上身跪着
解析: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 ) (11)范增数目.项王(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 ) (12)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3)头发上.指(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动用法,使……为王 ) (15)道芷阳间.行(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译文:我们这些人现在要被他俘虏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鸿门宴》中说明大丈夫应不拘小节的句子 是: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 (2)《鸿门宴》中的“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现在 常用来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
(3)《鸿门宴》中用来形容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 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
译文: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在沛公身上。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 之。
译文:那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 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又恰恰演绎 了他的个人悲剧。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 “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上能化险为 夷,此举虽谓之“义”,但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 可以责之为“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 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但也是对自己不 “义”。现代社会,有所谓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儿们义气”,也有 为国为民的大义,前者不可取,后者却可贵。可见“义”是相对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 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10.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 译文: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 译文:人家是刀和案板,我们是鱼和肉 (3)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 ) 译文:我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 (4)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 译文: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解析:刘邦脱身依靠的是张良的智谋。
9.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1)沛公军.霸上(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4)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友善、交好)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6)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的事) (7)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8)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9)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解析:“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思是“幸而”。
7.下面有关本文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 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与《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B.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著有《史记》,被 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C.“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左尹,楚国官名,位次于 令尹,为楚国之卿。季父,叔父。季,兄弟排行第四。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也作“骖乘”,指古时乘 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 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 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 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 中有细的性格。
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 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 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 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 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 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适用角度】 因人而“义” 义的标准
高中语文课件
谢谢
A.拔立剑而.切饮而之.啖之 B.还 项军 王霸 未上 有, 以.以 应.待大王来 C.其 备意 他常 盗在 出沛 入公 与非也.常也. D.故 然遣 而将 不守 胜关 者.者 ,., 是备 天时他盗 不如 出地 入利 与也 非常也
解析: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顺承。B项,两个 “以”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可译为“来”;C项,两个“也”都 是表陈述语气的助词,不译;D项,两个“者”都是助词,与句末助 词“也”构成判断句,表原因。
B.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⑩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解析:①⑦是名词用作动词,②⑤是形容词用作动词,③⑧是使 动用法,④⑥⑨⑩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D ) A.沛公居山.东.时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固不.如.也 解析:不如: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古今
意义相同。A项,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B项,古义: 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
妻关系。C项,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5.下列句中的“因”与“因击沛公于坐”一句中的“因”意思 相同的一项是( B )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不如因.善遇之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昔人有因.噎而废食者
解析:季,兄弟排行第四或最小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下列对本文的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D ) A.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和秦王朝的对抗中,为了争夺霸主地 位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B.《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了富有戏剧性的 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C.《鸿门宴》中的刘邦是线索人物,故事从范增建议诛杀刘邦 始,记叙了刘邦赴宴、应对项羽和最终逃离的过程,井井有条,是叙 述史实的典范。 D.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 象,尤其是刘邦,依靠陈平的智谋,巧妙地消解了与项羽的紧张关 系,并且最终清除了内奸曹无伤。
(4)《鸿门宴》中面对项羽放走刘邦的现实,范增用 “竖子不足与谋”一句话表达了他对项羽的轻蔑与愤慨。
(5)鲁迅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高度评价《史记》。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12~15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 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 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 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 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
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因”是“介词,趁机”;A项,副词, 于是、就;C项,介词,依靠;D项,介词,因为。
6.下列各句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妇女无所幸”中的“幸”是指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与 “故幸来告良”中的“幸”用法相同。 B.“秋毫不敢有所近”中的“秋毫”为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 毛,比喻细小的东西。 C.“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的“窃”为副词,是常用来表示个人 意见的谦词。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的“再拜”为拜两次,是古代隆重 的礼节。“足下”是对人的尊称。
第6课 鸿门宴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
如: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幸而
解析:C项,如:往。
2.下面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③毋从俱死也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 ⑥沛公安在 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大王来何操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C.①/②③⑤/⑥⑦/④⑧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解析:①是被动句,②③是省略句,④⑤⑦是判断句,⑥⑧为宾 语前置句。
(5)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 译文:沛公在哪里
(6)得复见将军于此(状语后置句) 译文:能够在这里再见到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