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猪八戒形象的辩证性作者姓名:张斌专业:汉语言文学主考学校:兰州大学准考证号: 0523********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王亚林老师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2009年10月25日浅析猪八戒形象的辩证性Analysis of the dialectic of the image of The Piggie张斌Zhang bin目录内容摘要 (4)正文目录 (3)参考文献 (11)浅析猪八戒形象的辩证性(张斌)内容提要:我国古代著名小说《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猪八戒是作者在书中着力塑造的一个重要角色,这一角色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一个喜剧形象,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他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呢? 在《西游记》里四个护卫中猪八戒是最具人性化的一个,象征着是中国农民,是具有喜剧色彩的中国传统男人。
但是人们在评价猪八戒时通常对这一人物形象持批判态度,可如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其实他身上有许多不能一味批判的东西。
首先,他的贪吃贪睡贪财贪色,只是为满足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其次,他能真正做到漠视神权、无视皇权;再次,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与纯朴憨厚的品质;他还具有智慧、勇猛、幽默的特点。
因此我们不能一味贬损他,应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猪八戒形象辩证性《西游记》以其特殊的情节, 神奇的人物, 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几千年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堪称一绝,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著,长期以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吴承恩着力塑造了唐僧师徒等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小说以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为线索,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逐步展开情节,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
袁于令曾评说:“三教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生之处引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道不洽?”“至于文章之妙,《西游》、《水浒》并驰中原。
”足见它在文学史上的绝无仅有、独具特色的魅力。
在书中烂若繁星、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中,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最具特色,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玉皇大帝掌管天河的天蓬元帅,因酗酒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到人间投胎,却又错投猪胎,嘴脸与猪相似。
他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九齿钉钯。
唐僧西去取经路过云栈洞,猪八戒被孙悟空收服,从此成为孙悟空的好帮手,一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作品中的猪八戒一副憨像,呆头呆脑,常常是被人捉弄和嘲笑的对象。
但他偶尔迸发出的一点小聪明,又让人为之惊讶,尤其是他的满口幽默语言让无数读者为之捧腹。
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是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在他的身上作者赋予了独特的美学意义,同时也赋予了他人性、神性、猪性,是人、神、猪的完美和谐的结合体。
有人说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猪八戒的形象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比,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有其片面性。
例如,鲁迅就说:“关于《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也有种种说法,我以为它描写的并不是猪变成人,而是人接近猪。
他什么时候都是讨厌而懒于劳动的,猪八戒是一个懒汉的代表人物。
”这种说法似乎是以点盖面有些偏颇了。
还有大多时候人们往往用他来指代丑陋、蠢笨、自不量力等,想损谁,一搬出“猪八戒”的大名来,准保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可见,谁也不想自己是猪八戒这种类型,或是具有猪八戒的某些色彩、特征。
他几乎成了上至权贵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相互嘲笑并调侃的对象。
吴承恩的一支生花妙笔几乎让他陷入了万劫不复,人人唾弃的地步,这似乎有失公允。
但如果让我们站在对艺术形象进行分析的角度,用辩证的眼光,不带任何感情色彩重新审视那个曾“臭名彰著”的形象,他还会那么“丑”吗?猪八戒他外貌很丑。
书中写道“卷脏莲蓬吊搭嘴,耳似蒲扇显金眼、獠牙锋利如钢锉。
长嘴张开似火盆。
”他相貌丑陋,生就一副猪相,长嘴大耳朵,脑后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是一头活生生的大猪模样。
可这能怨他吗?这都是上天弄人,让他这位天蓬元帅错投了猪胎,他自己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
造物主的一次疏忽,却要让他去承担那严重的后果,实在是可悲可叹又可怜。
可他外表的丑陋并不能代表他内在的一切啊!给他一个千古骂名实在太过了,他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他身上具有的那些缺点,都是凡夫俗子同样所具有的。
可以说猪八戒是一个来自人民内部的、带有芸芸众生的人性优点及弱点的形象。
一、猪八戒贪财好色、贪吃好睡,这都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猪八戒贪吃、贪睡、贪色、贪利是其自然本性,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凡人本性,于是常常被歧视被愚弄,可这几贪只不过是一个具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而已,这是性之所然,在所难免的。
书中第九十六回,猪八戒因接受员外斋僧之物,被唐僧骂道:“你这夯货,只知好吃,更不管回向之因,正是那‘槽里吃食,胃里擦痒’的畜生!”这是何等恶毒的语言,这世上芸芸众生那个又能真正不食人间烟火呢?他唐僧一位得道高僧尚且不能免俗,更何况是猪八戒这样未退尽凡胎的俗人呢!书中第二十七回过荒无人烟的百虎岭,唐僧说:“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
”悟空回了句:“师父好不聪明。
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哪里寻斋?”唐僧就翻旧帐,骂孙悟空知恩不报,常怀懒惰之心,强迫悟空为自己去化斋。
唐僧以一个统治者的形象自居,高高在上,自己为所欲为,以权压人,对猪八戒这样一个食欲极强的人苛刻约束,可谓有些不尽人情,甚至有些残忍。
猪八戒很贪,但他“贪”而不挑。
第五十四回,在西梁女国光禄寺东阁就宴,八戒把那些五花八门的菜肴“一骨辣噇了个罄尽,少顷间,添换汤饭上来,又吃得一毫不剩。
巡酒的来又杯杯不辞。
”猪八戒他“贪”睡但睡觉也不择地,第二十八回在黑松岭化斋的路上,他寻思,“我若就回去,对老和尚说没处化斋,他也不信我走了这许多路。
……也罢,且往这草科里睡睡。
”第三十二回让他巡山“他一头钻得进去,使钉耙扑个地铺觳辘的睡下”。
漫漫取经路上,不管是草窝里,树杈上,石缝间他随处一躺,都能酣然入睡并鼾声如雷。
不像如今有些人食必佳肴,卧必高榻。
他们餐餐饱食,大吃海吃,还要追求档次讲求排场;睡觉则夜夜安眠,温床锦被,还要轻歌雅乐送梦乡,与之相比,猪八戒的贪心只不过是为了吃饱肚子,有充足的睡眠罢了。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这是人之本性且是合理的生活欲望。
就连几千年前的大圣人孔子也说过:“食、色,性也。
”马克思也曾说过他上街的目的之一是看到漂亮女人的脸庞。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贪恋美色,是性之使然,并不能算作是罪大恶极无耻下流的表现,猪八戒他虽然好色,但并未淫乱。
第十八回,天篷元帅因带酒调戏嫦娥被贬到人间,入赘高家庄作了上门女婿,真相批露后,虽掳了高翠兰却没抢占她,逼她就犯,而只是一味的动之以情,想感化她让她接受自己。
第二十四回,四圣试禅心时猪八戒“色胆纵横”不但要娶老夫人的三个女儿,情急之下连丈母娘也想要,结果被菩萨戏耍受了一场大苦。
在女儿国见到女王后“忍不住口里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觉的都化去也”要与女王做夫妻。
第七十二回,在濯垢泉变成鲇鱼精在水里戏耍几个妖女,却并没有与蜘蛛精们乱来,在打蜘蛛精时倒比孙悟空更加毫不留情。
可见他对女性有较大渴望,且欲念极强,但他的情欲是有分寸的,有自己的道德底线。
不像《金瓶梅》里的西门庆那样,但凡遇到有点姿色的不管人家是否婚配,便不择手段,想方设法据为己有,占有欲极强且淫乱无耻。
这一点,猪八戒倒与《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很多情,对女性充满怜惜,爱慕之情。
他的行径是色心不改,贪而不淫。
在我们今天看来,追求异性,娶妻生子,可谓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可指责的,那是伦理道德允许并提倡的,更是成熟男人的权力。
猪八戒贪财爱物,但并没有强取豪夺。
他虽然能腾云驾雾,武艺也非同一般,但从没有生夺硬抢过。
第三十八回,孙悟空为煽动八戒半夜去井里驮死皇帝,便骗他说井里有宝贝,八戒信以为真十分卖力下了井到龙王水晶宫,还吵着问水龙王要钱。
第七十六回,猪八戒被孙悟空诈唬,招供在耳朵里藏着四钱六分银子的私房钱。
看到富贵八戒就心痒痒,得到赏赐的黄金,白银就想去接。
但自始至终,猪八戒都未曾强取豪夺过他人财物。
猪八戒食量极大,常处于饥饿状态,一遇到好吃的难免失态;取经路途遥远,行僧生活艰苦,睡觉是最好的休息方式;猪八戒向往的生活是,讨个老婆过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一情节始终左右着他,他是一个俗人,只追求现时的,当下的生活享乐而不相信未来,贪财好色也难免。
小贪贪温饱,大贪贪疆国,与祸国殃民的巨贪相比,猪八戒之贪又何足挂齿呢!他的贪吃贪睡贪色贪财只不过是作为人的自然本性的真实袒露而已,是性情中人的正常追求,其实情有可原。
二、猪八戒无视神权,蔑视权贵,能真实袒露自我本性。
猪八戒当初之所以加入取经队伍,并不是热忱于取经事业取得成功后能修成正果,也并非是出于对至高无尚的神佛的信仰与崇拜,而仅仅是被逼无奈,他是在观音菩萨的诱导和孙悟空的逼迫下勉强加入的。
在那神圣的取经队伍中他是一个心不甘、情不愿、时时打退堂鼓的角色。
猪八戒对取经事业缺乏坚定信念,甚至毫不感兴趣,西行途中一遇有劫难,总是第一个要分行李、要散伙、书中第二十四回,孙悟空打死了白骨夫人,唐僧在不辨真相的情况下受猪八戒怂恿,将孙悟空无情地赶走之后,猪八戒就闹着要散伙。
第三十二回,他又说“师兄不去,就散伙吧”,“你往流河还做妖怪,老猪往高老庄盼盼浑家”。
第五十七回,唐僧又一次赶走了孙悟空,遇到妖精把唐僧捉去了,他又要散起伙来“你看着师父的尸灵,等我把马骑到那个府州到乡村店集几两银子,买口棺材,把师父埋了,我俩各寻道路散伙”。
他号为“八戒”,其实什么也不戒,他名份上皈依佛门出家为僧,但除了衣着之外,其言行举止没有一处能表现出他是一个和尚,其意识与凡人没有丝毫区别,他也从未用和尚的身份来约束过自己,视那些佛门弟子视为准绳的清规戒律如同虚设。
就是在天界神佛面前他也无所忌讳,成正果后还在如来佛祖面前闹地位观念,吵闹说如来分配不公。
第四十四回,他把三清扔进茅厕,还嘴里祷着让其做个受气的天尊。
第二十六回猪八戒在医树的关键时刻还嘲笑福、禄、寿三星为“奴才”。
猪八戒他率性而为,漠视神圣崇高的神权,敢于直言吐露心中的不满,他说:“斋僧不饱,不如活埋”。
“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
在取经路上众神一再规劝他,也经常遭受师傅的责骂,师兄的棒打,但他始终没有改掉率性由我,我行我素的本性。
如果说那个曾经桀骜不驯、离经叛道的孙悟空通过众神的教化与紧箍的束缚,最终渐渐被驯服,成为一个维护神权的卫道士的话,那么猪八戒出家为僧,下凡遭受九九八十一难,就像是稀里糊涂洗了个囫囵澡,其心性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只不过在形式上最终混了个净坛使者的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