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张维加教育经验看教育一位杭州男生:“有这样一名中国大学的本科生,本科四年期间,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7篇,其中SCI与EI论文7篇。
一年后,他到英国牛津大学读博士,又发表了3篇SCI期刊论文,后入选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士。
这位出色的青年叫张维加,是北大元培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
”张维加,2007年从杭州第二中学考入北京大学。
毕业后跨过研究生,直接申请进入英国牛津大学读博士,凭借对天体物理的研究和兴趣,最近成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士。
这个男生张维加,快报一直在报道。
2004年,他是当年的中考状元;高二时,他写了一篇很多教授都看不懂的论文——《寒武碰撞性大陆起源与生命进化的研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前三名和“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之后保送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去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天体物理方向。
张妈妈教育孩子,以兴趣为目标,这才是教育本来应有的面目。
张妈妈这两天很忙两所母校都请她去坐坐张妈妈说儿子成为“会士”,2011年除夕晚上就知道了。
吃完晚饭,儿子打来电话,说专业发展不错,成了会士。
过年听见这件喜事,全家都很开心。
在北大,儿子拿到学生创新奖,校刊曾做过采访,介绍了他的优点。
“这里,我就以这篇文章,仔细说说儿子吧。
”自控能力好。
这点,我认可。
家里1996年买电脑,7000多块。
但电脑游戏,儿子基本不打。
高三时候玩过一段时间,很快停手,说没意思。
转而背牛津大词典,我们每天回家考他,80%都背得出来。
博览群书。
这是因为家里有氛围,三个大书柜,孩子爸爸和他一起看。
初中时每周借书回家,都要用蛇皮袋装,自行车推回家,量很大。
他看书有自己的见解。
科学家的责任感和情怀。
儿子这么走下来,是有信念的。
他和我说过,不看重钱,也不看重权,只希望自己学到的、研究的,能为人类服务。
追求兴趣才是教育本来应有的面目张维加进校没几天就来找他,要自学课本,希望申请免试,用业余时间做感兴趣的事。
问清情况后,学校开了绿灯。
这次请张妈妈来分享教育经验,有学校的理由:一,张同学出身普通家庭,妈妈是中学教师,爸爸是电脑编程工程师。
二,初中不择校,在公立学校三墩中学读书。
三,成长中,家长付出很多也很高明,因为始终围绕孩子兴趣发展。
不上辅导班,也不偏科,历史、艺术等人文方面,也有兴趣。
这个孩子具有典型意义,不功利,不为分数专门训练,他追求自己的兴趣,把兴趣当做志向,这才是教育本来应有的面目。
爸爸第一个教育心得是:宽松昨晚联系上张维加爸爸张云东,让他再聊聊这么优秀的儿子是怎么培养的,看看普通家长能不能从中吸取点“营养”。
张爸爸大学学的是地球物理勘查,现在一家电子公司做电脑编程工程师。
张妈妈是中学老师,教语文。
儿子1989年12月,出生在诸暨。
从小我常对儿子说,你的脑筋是世界上最聪明的。
但这只是鼓励他,我知道,他就是个普通孩子,和别人一样。
他有今天这些成绩,我的同事朋友找我“取经”,我都说得很简单:宽松、民主。
最要紧是宽松,松到什么程度?我举几个例子。
儿子5岁时,我单位搬到杭州,家也跟着安过来,在三墩落户。
单位的幼儿园就在办公室楼下,儿子说没意思,不想去上。
我就在办公室里教他,自己准备教材,出题目。
做算术,100以内加减,小学一二年级的题目也做了不少。
另外就是看小人书,几天就能看一本。
到了小学,一二年级课程他早会了。
儿子“诗兴大发”时,会拿着毛笔蘸墨水在墙上写,从小学到初中都这样。
家里没人怪他,让他写好了。
儿子读书多,需要表达,生气会写,高兴也写。
小学一年级起,他开始写诗,写过这样一首:“站阳台,看月亮,月亮笑,我也笑”,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
从小学到大学,写了几百首,妈妈都找他要来,收集,输入电脑,装订成一本诗选,看着很有趣。
儿子5岁时我打过一次儿子有时内向,有时外向,但一直都还算听话,不过有两件事,算是教育过程中的“节点”。
这两件事后,他的脾气好多了,人也自觉很多。
一是儿子5岁多快要上小学的时候。
那时,家住在学校里。
他妈妈上课时,儿子在外面玩,拿着小树枝,敲教室窗户。
学生看见,哄堂大笑,他很兴奋。
我知道后打了他,这是我的教育过程中,很少做的事,因为实在太生气。
我告诉他,自己玩可以,但不能影响别人,别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他似懂非懂,但之后再也没敲过窗户。
另一个是到了十二三岁,青春期,孩子的必经阶段,情绪起伏。
初二的时候,有一天班主任找到家里,说他成绩下降,最近提问少了很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从小成绩都不错,班级一二名,这次下降了几名,老师很敏锐,看出来了。
我就和儿子、孩子妈、老师,一起坐下来谈,给他提个醒。
总结原因,恐怕部分是因为作息时间。
那时候是冬天,天黑得早,吃完饭写作业,晚上八九点,写着写着睡着了。
作业没完成,孩子也慌,大哭,说怎么没及时叫醒他。
后来,索性到家吃完饭就睡觉,从晚上六点睡到凌晨一两点,再起来写作业,写完看课外书,到了天亮,起床上学去。
也有7个小时睡眠了,够了。
这么坚持两三月后,成绩果真上来了,再也没让家长操心过。
(快报2004年6月21日报道过这事,张维加说,“这样的习惯并不适合任何人,但我清楚自己的学习规律,一到深夜特别清醒。
”)到了高中住校,他的作息时间正常了。
张爸爸的六条教育经验张爸爸从儿子幼儿园开始,仔细梳理了他的教育经验。
一,幼儿园时,无论父亲还是母亲,最少有一个人,要成为孩子读书的伙伴。
父母可以都参与,但教育观念要一致。
陪他,读故事给他听,下班回来到晚上睡觉前,每天有两三个小时的亲子时间。
亲子阅读,现在已越来越受重视。
二,初中开始要买电脑了。
用文档输入,写东西,上网查资料,电脑能力很重要。
而且,电脑背后是个非常广阔的世界,不能因为担心孩子玩游戏,就不让孩子使用电脑。
三,金钱意识要淡化,到高中再教他不迟。
我不同意父母从小给孩子灌输金钱观,长大找好工作挣大钱。
这样孩子,上学苦了累了,也许就不想学了,想出去打工挣钱。
四,一定要很民主很民主。
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沟通解决问题,不能吵架。
教育家叶圣陶,批评人都是用表扬的语气,我们家也是这样。
五,亲情很重要。
孩子逆反了,会对父母脾气很差。
儿子初中了,我还三天两头抱起他,离开地面一两分钟,这是增加亲情。
孩子和父母亲密,就会减少逆反心理。
到了高中抱不动了,还时常拥抱。
现在,我们的关系还是很亲密的。
他和妈妈几乎每天都联系。
六,孩子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重点,其中读书我认为最重要。
有人说儿子脑子聪明其实他每分每秒都用在学习上快到中考了,孩子有保送,他不要去,说要参加中考,去杭二中。
我们支持他,希望他经过考试历练,尝试去实现目标。
后来考上了,也进了实验班。
一次化学考试中有道题目,说某个时代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比现在多很多。
那为什么二氧化碳后来减少了,地球发生了什么事?他有了研究兴趣,查阅大量资料,最终写成论文《寒武碰撞性大陆起源与生命进化的研究》。
张维加说,这篇论文搞了两年了,辛苦说不上,只是一直郁闷没有遇到能读懂自己的老师。
直到今年北大地球物理系教授宁杰远在飞机上读到这文章,立刻联系上他,说对这个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还说了论文有哪些欠缺。
)搞课题会不会影响学习?只要是父母,都会担心。
但儿子很自信,说没问题的,让我放心。
孩子自觉性很高,我也就没再说什么。
结果这个课题一获奖,北大清华都找过来,最后保送北大。
有人说我儿子本来就是聪明脑子,我不太同意。
他大学四年发表27篇论文,另外还有没发表的研究,用的都是课余时间,大学里的每分每秒,他都用上了。
后来跳过研究生,直接申请国外高校读博士,也有插曲。
牛津大学先进行了一个视频面试,将近1小时,问了很多专业问题。
结束时说,还要找个更牛的教授来,面试第二次。
第二次也是1个小时左右。
结束后一周,没音讯了,我们心里也慌了。
一周后,牛津终于来了信息,说入学手续都办好了,全额奖学金。
现在,他平时做做课题,上个月,跟着导师去德国,参加业内交流会。
周末逛逛商场,买买衣服、吃的用的,生活很阳光的。
到英国读书,每年40万人民币的奖学金,28万是学费,住宿费五六万,剩下的用于生活,都花不完,存起来。
我们现在基本不需要给他钱了。
如今,这个消息,终于抵达杭州。
昨晚,我们对张维加同学的学习经历做了一个小小的概括,就有身边的人惊呼,这人真神!但如果你仅仅把他当作神话人物来膜拜,就显得浅薄了一些。
事实上,无论是张维加的母亲,还是张维加在三墩中学的语文老师,都对记者说,这孩子啊,很会表达。
孩子会说,往往会被家长误解为“贫嘴”,淘气,不听话,油。
但只要和张维加的母亲、任教老师深谈,你就会发现,平等式的教育起了如此大的作用,父母也好,老师也罢,他们是微笑着倾听张维加说话。
而杭州二中、北大的自由氛围,又像助燃剂,让张维加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有一个佐证,你知道他在北大的四年里,发表了第一作者论文27篇,其中SCI 与EI论文7篇。
据说,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一般会发EI论文,而偏理论类,就会发SCI论文,SCI要比EI难发一点(没有经过专家认证,询问了一些留学生)。
如果这些论文已经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只能说,这个人很牛。
而且这类论文与学生的水平可以产生关联。
如果张维加不会想,不会钻,以上都将只是个故事。
张维加怎么就拥有这些成绩了呢?他母亲以一个家庭故事来说明:张维加很小的时候就有优于同龄孩子的领悟力和好奇心,他会说:“妈妈,我觉得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可以拼起来”,这是他看完世界地图后,告诉妈妈的发现。
“我起先并不以为然,但后来许多媒体播出了大陆漂移说的探索后,我才突然觉得孩子的话可不能随便否定。
”对于张维加的学业和生活上,张妈妈采取“放任”政策,扮演“倾听”角色。
她似乎也很放心张维加,觉得他有很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张维加从小喜欢看各种书,天文地理或是诗集小说都是他的后备军团,而且阅读量很大。
“我从来不认为看杂书有什么不好的,有些家长总是限制孩子看杂书,怕耽误学习,但是我觉得多看看杂书,听听百家言对孩子是有益的。
”张妈妈说。
2006年,还在高中的张维加发表了《寒武碰撞性大陆起源与生命进化的研究》,这篇跨越了生物、化学、物理等专业的论文运用了大量数据和精密演算推理,论文中涉及的理科知识甚至超越了大学研究生阶段。
“我的家庭教育观是,让孩子自己领悟。
”张妈妈觉得,张维加如今出国在外,还时常不忘恩师的教诲让她很欣慰。
知道自己要什么,孩子们,这点很重要啊。
你得明白,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学业上,张维加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双休日不会去上辅导班,自己看看生物、化学的一些竞赛书,他自己有想法。
”张妈妈回忆,一直以来,她都希望给孩子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他小时候可能会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但是上了中学以后,受到学校宽松、自由、创新的学习氛围影响,意识上会慢慢改观,觉得学习不再是要争名次,而是要把该做的事做好。
”张维加在三墩中学的语文老师告诉记者,这是个非常专注、用功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强,视野也很开阔,懂得自我调节和总结,记忆最深刻的是他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