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陆家嘴制高点 一个日内交易员的经验之谈 来自一个80后盘手的经验感言作者何子垠

陆家嘴制高点 一个日内交易员的经验之谈 来自一个80后盘手的经验感言作者何子垠

陆家嘴制高点一个日内交易员的经验之谈来自一个80后盘手的经验感言,作者何子垠,...来自一个80后盘手的经验感言,作者何子垠,作者曾在美国在大陆的自营交易公司做过许多年,后投身国内商品期货交易。

知乎链接:/bvkf进入这行只为生计。

临近毕业前三个月,经同学介绍,进入一家做美股的小私募,一边完成毕设,一边做实习T。

当时没想太多,只是对交易这行感兴趣,有这么个机会就进来了。

一个月后,同学没留下,我留下了,之后就没想过再找工作。

就是这一个月的经历,我知道自己适合做这行。

一是有兴趣;二是工作环境比较赞,和影视剧中的差不多;三是,如果能成为成熟盘手,真的可以快速获利,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点。

这家小私募侧重于DT(日内交易),绝大多数小私募只做DT,而这家有一部分是做中长线,标的还包括外汇和债券,投资组合比较多。

老板是美籍华人,有在美帝某基金工作的经历,渠道比较多。

日内交易,盈利效应比较明显。

比如一个15万美金的基准账户(4倍杠杆),这里的成熟盘手,每月提成平均在10万人民币左右(提成比例可以简单算为汇率分之二,07年的时候还是7开头。

不要问我怎么换汇,你懂的……)。

当月收益有最高能提到30多万,最少的也有一两万,当然这都是不常见的情况,但很少有当月亏损的,能在这里留下来的,都不是吃素的。

老板根据每个盘手的盈利能力及状态,分配不同的资金,每个人的账户资金都不一样,动态调整(风控做的好,同时也算为一种变相奖惩机制)。

当然这个盈利水平是在次贷危机刚爆发,还能裸空的时候达到的,之后限制裸空,效果就差些。

也就是说,大伙儿是赶上行情了,就和现在的牛市一样。

赚钱效应出来,还有什么理由不做呢。

在初期,想快速成为成手,有点痴人说梦。

就像现在我每天在网上遇到的提问一样:新手怎样快速获利、怎样快速融入市场、某只股票能涨到多少、大盘能涨到多少,什么时候回调等等。

现在看这些问题很可笑,但我不会嘲笑,更能理解,因为07年那会儿我也这样。

新手嘛,不懂就对了,都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

嘲笑别人,先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格,有资格也不能嘲笑,你会的别人不会,别人会的你也不一定会。

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做人。

当我把这些问题抛给师傅的时候,师傅只给我一个答复——不理我……实际上,整个学徒阶段,师傅都没有口头指导过我,但让我看他操作,不能问,只能看,盈利亏损都看。

问了几次之后明白了,不用问,做就可以了。

这也是我现在对这些提问的处理方法——不做解答。

虽然有些不礼貌,但这是最好的答案——不要问,只管去做。

你的亏损,可能比我的讲解更管用。

这个过程很苦的,倒不是赔钱的问题,每天都有固定的停损额。

我的初始账户是2万,只能做一只低价股,每次只能开一手,每天只能做十笔,停损额200。

亏到200,当天就不能再做了。

这部分亏损由公司承担,只给你一个月时间,不成就走人。

也就是说,这个过程,难的是时间限制,只有这一个月。

国内做美股,交易时段是在晚上,这个不用说。

白天我只睡三个小时,不是说多勤奋,是因为亏钱亏的睡不着,天天停损……我不想丢掉这份工作,进入这个环境,就很难离开。

这种压力,不好用语言表述出来,只能说,人逼到绝境,总能爆发出意想不到的能量。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但不觉得困。

我找不到什么有效的方法,师傅不指导,其他人也不会,只要问,他们只是微笑着看我,更没有时间去看大部头书籍。

如果说记住师傅的手法,当时真的记不住,看不懂。

突然一天,想到了一个方法,翻看我前半个月的为数不多的盈利单子,对着图形看,找进出场依据,因为有些单子是蒙的,所以要翻回来再分析,只看对的,不看错的。

不用说止损什么的,这个当时我懂,止损比谁都快,但有些是瞎搞,胡乱止损。

实际上,这个方法是最笨的——记图——简单的定势交易,只是当时不知道什么叫势,势在哪。

之后,看不到能让我盈利的图形,坚决不做,出现图形,坚决做,找准进场点和止损位,出场位还顾不得,有盈利就行。

连续五天,一共28笔交易,只止损5次,我了解了什么叫概率。

这时,师傅说了一句话——有点上道了,但你还有四天时间。

意思是,最后四天保持这种状态才可以留下。

始终处于高压状态,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冷静,默念阿弥陀佛(真的管用)。

最后四天,有运气成分,20笔交易没有止损,逐步悟到,止盈位是减仓、反向的开仓点,虽然单笔盈利有回撤,但这样的出场才是合理的。

只是只能做一手,谈不上减仓问题,有些单子是在减仓位出,基本可以拿到波动的最大幅度,所以说有点运气成分。

这点看着简单,但实际上不简单。

一笔单子下来,什么时候是最后的离场位?就是反向进场的时候,你的离场,就代表反向单要进场,或者已经在进场了。

趋势后的震荡过程,是划为原趋势,还是划为新趋势的蓄势期?中间这个能量转换的过程,能详细描述出来吗?都说要做趋势,你真懂趋势吗?拿的住吗?持有的依据是什么?顺势,顺的是什么,什么叫势?当然我当时也没完全明白,这些是后期慢慢总结的。

一个月下来,老板只是淡淡一句:你可以留下了,账户增到5万,三分之一仓操作,股票标的不限,手数自行控制,有两个月的进阶期。

所谓进阶期,就是一个新手的稳定过程,稳定优化交易系统,每两周考核一次,达到净利指标就给增加本金,直至加到15万的基准户。

如果这两个月出现严重亏损,或者系统不稳定,还是要被踢出去的。

一瞬间想通,九天形成雏形,过关。

还是那句话,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虽然进阶期也会被淘汰,但心理有底了。

经过两轮面试,一共30人的新手队伍,一个月后只有两个人留下来,如果要算参加面试的一百多人的话……压力瞬间释放,真有想哭的冲动,只是哭不出来了。

这是我第一次在短期内完成超出正常能力范围的事。

这种自信,是建立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的,师傅不用教,基本教不出来的。

剩下的就不用说了,不断完善系统,之前没想通,有运气成分的问题,逐渐想通了。

中间申请做中线趋势交易,连带日内短。

借次贷危机,确实捞了一笔。

在之前几个回答中提到过,由于身体不允许长期熬夜,三年半后转出来做国内商品期货。

之后一年,老板也因为个人原因,回到美国,解散了这个团队。

出来的盘手都转入国内期货市场,现在都很成功,这是必然的。

我也是幸运,虽然见过很多亏损的人,但有深度交往的,都是可以长期盈利的人,而且人数真的不少,这是正能量。

在这个氛围下,不断警示自己,取长补短,才能保持稳定。

以上这些,是我初入交易这行的经历,历历在目,这个是永远忘不了的。

惊险刺激,痛苦折磨,这些都是必须要经历的,根本绕不过去,所以有时我也在一些回答中说,不要着急,着急没用的。

至于说怎么突然想通的,我到现在也找不出原因,因为之前没有基础,一张白纸,只能归于压力。

强压下,脑子转的就比较快。

想到了,实验一下,就成功了,这多少也有些运气。

如果当时失败了,可能我永远也不会从事这行,顶多做个业余散户。

也是之前答过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或许我生来就是干这个的。

至于鸡汤式的回答,确实不用说,也没必要。

以后的理想,都是建立在有稳定盈利的交易系统这个前提下。

先稳定,再谈理想。

后来做期货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真正看懂一个行业?我从盘手的角度上看这个问题。

因为我主要做商品期货,都是基础原料,反映的是全行业基本供需状况。

无论哪个行业,源头都是这些东西。

哪怕是服务业,不生产产品,只提供服务,供需双方所用的资源,付出的资金,也是来源于一二产业。

基础原料价格是对全行业的反映,也就是对整体经济形势的反映。

上行周期,需求旺,原料就是涨,下行周期,需求弱,原料就是跌。

无论对前景如何预期,现状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

对于周期性行业,或者类似地产、制造业这样,回笼资金慢的,你就得想想,在下行周期,能不能抗得住。

举个例子,我看一个行业,比如汽车,先从原材料入手。

供需决定价格,价格影响供需,相互作用,没必要研究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只需要知道两者相互影响就行。

汽车行业原材料有哪些?钢材,橡胶,有色金属,塑料,玻璃,皮革等等。

现在原料价格什么样,还是在弱势中,也就是价格比较低。

第一反应,需求疲弱,第二,车企成本中,原料这块成本低了。

这里,需求疲弱是主导地位,是全行业需求疲弱。

低位买入原料,无论是现货商,还是车企这样卖附加值的,首先要考虑的是能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把东西在相对高的位置卖出去并获利。

在整体需求疲弱的环境下,你就不要企图销量、利润能有多好。

原材料价格分析有了,再看其他成本费用:包括人工,运营销售,研发,物流等等。

凡是能直接对应市场的,比如销售,物流这块,看汽车行业的平均水平与全行业的平均水平有没有偏差。

高了,就有缩减空间,低了,再缩减就要有损行业发展了,造成停滞。

间接对应市场的,比如人工,运行,研发,这就要看行业对这些分类的需求程度,哪个是最重要的。

对于汽车行业,研发和维护(包括对市场的维护)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其他都可以降,这几个不能降,或者说不得已的时候再做有限度的降。

整体成本费用分析有了,再看整个行业的利润点。

汽车行业,卖的是附加值。

整个行业的最重要的附加值,或者说整个行业存在的价值在哪?适用性与技术。

汽车造出来,是为了让人们出行有个更便利工具,这是根本。

所以首先要看汽车行业能不能持续满足这个根本条件,这也是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的。

如果能满足,那么整个行业就还会有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技术,是为该行业持续生存和发展做了保障。

有了这两点分析,再观察行业是不是把重点放在这了。

如果能满足,就好说,停滞了,就比较危险。

有了以上这些基本认识,再看标的企业的现状。

用以上这些标准,观察标的车企,挨个对照比较,哪些是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哪些低于;哪些有用,哪些没用,车企是不是在做优化工作。

成本费用方面有没有可降低的空间;核心点——技术研发上,处于什么水平,有没有持续并增长的投入;销售服务上,有没有领先于平均水平;次级附加值,比如品牌价值等,处在什么水平,有没有提高的空间。

所有这些,是现状反映,关键看车企是不是一直在做这些事,还是把精力放在其他不相关且没什么用的地方了。

比如法拉利,现在进军奢侈品市场,卖眼镜卖衣服,这个对她有多少帮助?只是扩展一个盈利点,而且是靠她的品牌做营销,你说她做的眼镜、衣服又能好到哪去?核心是,法拉利她核心还是卖车,主营跟不上,其他扩展再多也没什么用。

车企在达到这些标准后,再观察除基本附加值外的个体附加值,这也是标的企业炒作的噱头。

劳斯卖品质服务,法拉利卖性能,特斯拉卖概念,这是个体附加值,不是行业的附加值。

行业就是造车卖车的……有了这些认识,再看个体基本现状,比如财务报表的时候,就能知道她的利润来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行业附加值上,还是个体附加值上。

也就是说,是靠走量盈利(像大众,通用这样的,薄利多销),还是靠品牌价值、技术、概念噱头(特斯拉这样的,单纯从纯电看,又能比BYD好多少?这里没有太多技术瓶颈问题,时间长了,水平就差不多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