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事项(10个)精编版

湖北省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事项(10个)精编版

附件1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事项(10个)目录1.武汉市:强化四种关联,探索师德建设新路径2.黄冈市:“7+2”模式助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落地开花3.襄阳市:实施“三名”工程,培育襄派教育家4.宜昌市:建立专业荣誉制度,筑起教育人才高地5.孝昌县:实施“三个一”工程,解决乡村教师“三难”问题6.荆州区: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破解均衡发展难题7.恩施州:“四个坚持”保障全科教师定向培养精准发力8.随州市:突出“三化”特色,积极实施“2•1•5名师”培养工程9.长阳、罗田、沙洋:以“国培计划”项目县为支点,打造县级教师培训体系10.黄石市铁山区:开展“十元钱•千分爱”活动,打造党建新载体,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1.武汉市:强化四种关联,探索师德建设新路径武汉市坚持以师德为先,统筹推进制度建设、典型引领、专项治理、职业文化四个维度,探索师德建设新路径。

一是制度与考核相关联。

出台《武汉市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武汉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将师德表现与事业单位考核关联,建立问责机制。

二是发现与辐射同推进。

搭建典型发现平台,开展年度教师、最美乡村教师评选。

发挥典型辐射作用,举办师德巡回报告,建立“杨小玲小组”等。

先后涌现出3位全国教育书人楷模、2位全国最美教师。

三是治理与绩效相挂钩。

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投诉查处率达到100%”列为市政府绩效目标。

组织全市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发放师德问题告家长书。

设置有偿补课治理承诺公示牌,征集监督志愿者。

教育部督导组对武汉市工作给予肯定。

四是师德与文化共生长。

倡导教师读书文化,打造教师精神家园,成立“阅读、成长、幸福”读书分享会和“D40武汉教师读书联盟”;关爱教师心理健康,形成以市级工作室为支撑,以江南、江北两个点带动17个区级工作室的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格局,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2.黄冈市:“7+2”模式助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落地开花黄冈市出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探索出“7+2”工作模式,即7条政策举措、2个专项督查,努力破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难题。

7项政策举措:一是建立乡村学校工勤人员保障机制。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解决乡村学校安保、宿管员等工勤人员配备问题。

二是建立幼儿教师地方补充机制。

由县级政府主导,每年补充乡镇公办幼儿园教师不少于50人。

三是提高教学点教师生活待遇。

职前本科学历教师,到教学点任教考核合格的,每年享受生活津贴5000元。

四是定期组织乡村教师体检。

县级政府每2年组织1次乡村教师到二甲及以上医院体检。

五是职称评聘向乡村倾斜。

乡村教师申报数不低于总数的50%。

城、乡教师分类申报、分开淘汰。

小规模村小、教学点教师优先聘任。

中级职称以上教师从城镇调入乡村的,不受岗位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

六是推进城乡教师交流。

重点推动城区优质校校长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镇区学校教师到村小、教学点交流。

城区优质学校校长教师每年给予生活、交通补助。

七是构建五级教师培训体系。

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名师工程,形成校本、县级、市级、省级、国家五级培训体系。

2个专项督查: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督查内容,一是义务教育学校及幼儿园教师补充,二是乡村教师待遇落实情况。

通过督查,麻城教师工资待遇2016年预算净增1亿元,浠水、蕲春增加5000万元以上。

3.襄阳市:实施“三名”工程,培育襄派教育家襄阳市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工程,努力培育襄派教育家,打造万名名师队伍。

一是搭建平台,提高发展力。

与北师大签订合作协议,为名师、名校长提供高级研修,为期一年半。

每年组织两次以上“隆中名师”基本功展示和评课研讨会。

鼓励开设名师工作室,形成高层次骨干教师团队和专家型教师研究群体。

二是严格程序,确保公信力。

由市教育局牵头,按学校推荐、县级审核、市教育局评审、市教育和人社等部门认定的程序评选,每年认定40名隆中名师、6名名校长,2017年起认定名班主任工作室。

三是动态管理,保证竞争力。

制定《隆中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管理办法》,定期考核评估。

考核结果优秀、称职的,全额领取津贴,基本称职的不领取津贴,不称职的取消称号。

实行“一票否决”,对发现有弄虚作假及其它违法违规行为的,撤销称号并停发津贴。

四是明确待遇,强化保障力。

市委市政府将“隆中名师、名校长”纳入“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由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市政府授予“隆中名师、名校长”荣誉称号,享受每月500元岗位补贴。

积极资助名师出版专著、发布科技成果等。

该工程实施以来,评选隆中名师278名,隆中名校长44名,建立湖北名师工作室4个,襄阳市级名师工作室44个,实现学科、学段、区域全覆盖。

4.宜昌市:建立专业荣誉制度,筑起教育人才高地宜昌市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荣誉制度,构建了专业分系统、晋升讲梯次的教师专业荣誉体系和系统性人才管理框架。

一是分类分层设计。

出台《宜昌市中小学教师专业荣誉制度》,荣誉分为教学、德育、教育管理3个系统,拔尖人才和优秀人才两个层级,按教师总数的约1%和2%控制。

教学系统包括宜昌名师(学科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德育系统包括宜昌名师(班主任)、市明星班主任,教育管理系统宜昌杰出校长、市明星教育管理者。

二是统一选拔机制。

统一选拔对象,三大系统各自独立不交叉;统一评选标准,实施量化评审;统一梯次晋升制度,参评高一级荣誉须具备低一级荣誉资格。

三是跟踪培养支持。

实施宜昌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

开展市级名师工作室创建工作,创建27个名师工作室和2个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

建立宜昌市级教育人才、名师工作室网络空间1700余个。

四是管理能上能下。

建立动态考核和届期管理机制,届期三年。

明确聘期待遇和退出要求。

该体系建立以来,宜昌市教育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一支以湖北名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为龙头,以宜昌名师、明星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为骨干,以县级骨干教师为中坚的教育人才队伍。

《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宜昌市相关做法。

5.孝昌县:实施“三个一”工程,解决乡村教师“三难”问题孝昌县以解决住房难、吃饭难、洗澡难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实施“三个一”工程,建设一批过渡周转房、一批教师简易食堂、一批澡堂,使农村学校留得住人、教师安得下心。

一是调查摸底定方案。

选定27所偏远农村中小学、教学点作为首批建设学校,确定建设项目69个。

制定《孝昌县解决偏远农村中小学教师“三个一”工程实施方案》,做到任务项目化、进度表格化、责任清单化。

二是高位推进抓联动。

县委、县政府专题部署,成立以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县领导每人负责一所项目学校施工建设,明确乡镇党政主职负主责。

三是多措并举筹资金。

采取财政挤一点、项目资金争一点、主管部门筹一点、所在乡镇投一点、社会捐一点等“五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学校不出现新债务。

四是统一管理防风险。

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施、统一监理、统一验收。

五是建章立制管长远。

制定教师周转宿舍、浴室、食堂管理办法,建立教师周转宿舍准入、交流退出和维修维护制度,确保偏远中青年教师优先使用。

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2634万元,新改扩建周转宿舍509套,浴室36间,简易食堂10间,购置太阳能热水器50台,明显提升乡村教师获得感。

6.荆州市荆州区: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破解均衡发展难题荆州区以探索建立“动态核编、统筹配置、岗位竞聘、有序分流、规范进出”的人事管理制度为突破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获批全国“县(区)管校聘”改革示范区。

以四个核心机制为框架。

一是动态核编。

编办实行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核定当年用编数。

教育局统筹分配各校编制数,每年报编办备案。

教职工编制可按生师比或班师比测算。

全区按中小学编制总数的5%核定调节编制数,统筹解决短期空岗问题。

二是岗位设置。

按人社局批复比例设置管理、教学、工勤岗位,确保专任教师岗位比例:中学、小学、公办幼儿园分别不低于85%、90%、88%。

按核定职数配备学校领导班子。

三是竞聘上岗。

建立上岗、待岗制度,教师统一在暑期进行“校内竞聘、学区竞聘与跨学区竞聘”等三轮岗位竞聘。

所有上岗或待岗人员均与区教育局签署合同。

2017年,所有教师参与岗位竞聘,近20%的教师参与校际交流。

四是转岗分流。

对不适应教学岗位的教职工、超编单位未能调剂上岗人员,以挂职方式调剂到其他单位工作,保留原人事关系。

2年来跨系统转岗挂职236人。

以两个保障机制为基础。

一是落实教师收入联动机制。

教师奖励性补贴和物业管理补贴、交通补贴、保留津补贴与公务员津补贴同步调整。

二是完善绩效激励机制。

工资由财政“三核一代”变为总量打包到校,将绩效工资奖励性部分、年度争先进位五项奖励性补贴进行二次分配,增加学校分配自主权。

教师满负荷工作、创先争优意识明显增强。

7.恩施州:“四个坚持”保障全科教师定向培养精准发力恩施州立足本土教育实际,着力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省率先试点实施全科教师定向委托培养,有效缓解乡村教师“招不进、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

一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2016年,州政府成立以常务副州长为组长,教育、发改、人社、财政、编制、扶贫、恩施职院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定向委培工作领导小组,以州政府名义印发《恩施州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及公办幼儿园教师定向委培方案》。

二是坚持服务本地原则。

以高考单招方式录取报名考生,考生来源均为定点校(园)所在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应、往届高中(中职)毕业生。

考生录取后与需求县市政府、恩施职院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定向就业的农村学校。

两年累计招生698人。

三是坚持配套政策保障。

编制部门预留编制计划,确保顺利毕业并通过考试考核后的定向培养学生有编有岗。

定向培养学生三年学费全免,由州财政负担。

州财政另按每生每年3000元生活费。

顶岗实习期间,县市给予不低于1000元/月的生活补助。

四是坚持实践导向培养。

恩施职院专门为定向委培学生“量身订制”课程,选派优秀师资组成教学团队,努力将定向委培学生培育成热爱教育、师德高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较高、能够胜任多门学科教学的全科教师。

8.随州市:突出“三化”特色,积极实施“2•1•5名师”培养工程随州市聚焦名师名校长培养,实施“2•1•5名师”培养工程,遴选200名骨干教师、100名学科带头人和50位名校长,培养工作特色项目,成效明显。

一是培训课程系统化。

注重组织、管理和文化建设,把文化塑建作为切入点和重点。

名教师课程分类通识培训、分学科学段课堂教学培训、教研科研培训三类。

名校长课程分别从“影响力”“执行力”“领导力”等三个方面提出要求,适度强化“执行力”学习。

二是培训流程规范化。

坚持训前、训中、训后一体化管理。

名教师培养,采取集中面授、在岗研修、完成作业、集中面授、跟岗实习、考察交流、成果竞赛、集中面授、成果推广、辐射引领等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