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俗读书笔记】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高俗读书笔记】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第1版目录第一章黑格尔之后第二章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第三章分析哲学的诞生第四章现象学运动第五章存在主义第六章法兰克福学派第七章分析哲学的发展第八章英美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第九章结构主义第十章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结束语:西方哲学的危机和出路第二章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1.新旧哲学交替期。

2.生命哲学:德迪尔泰(W.Dilthey)、奥依肯(R.Eucken),英美怀特海(A.N.Whitehead),法柏格森。

(1)相似性:强调超理性、支配生命的创造力,模糊近代哲学物质与精神区分。

赋予生命本质以本体论(不是生物学)意义。

生命本质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活力,称活力或生物能(Orgonon)。

具不能被度量的连续性,非实体、非理性。

思想是生命派生的形式,不是原初精神。

只限于描述人类精神现象概【“直觉”“记忆”(柏格森)、“领悟”(怀特海)、“精神”(奥依肯)】。

常被当唯心。

(2)世界观:中心是“生成”(Becoming)。

(3)影响:把科学概念有自然领域扩大至人文社会领域①把自然界看作过程的观点导致物理学“唯能论”②理性产生于非理性、意识来源于无意识的猜测使心理学家注意下意识研究③生命本质看作创造进化引起达尔文进化论改造,进化论由强调自然选择转向变异(4)迪尔泰(W.Dilthey):区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强调精神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重要。

(5)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最典型。

拘泥于传统哲学问题,继承多于批判。

《时间与自由意志》(博士论文)《物质和记忆:身心关系论》《创造进化论》《笑》《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和宗教的两种起源》。

①存在:不是实体,是流动和变化。

②绵延(duration):无载体的生成,无有形物的运动。

状态的连续,不分彼此,每个状态都包含过去,预示未来。

真正的时间,生命状态是在时间中的连绵之流。

③生命冲动(élan vital):《创造进化论》,变化的动力。

类似古哲中“世界灵魂”,等同上帝,没人格的造世主。

“神并没有创造任何事物,神只是一个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后期接近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

④生命之流:顺着顺逆两方向运动,顺行时紧缩、凝聚,产生有机体;逆行时扩张、松弛、堕落,出现无机物。

⑤时间:●纯粹时间:真正时间,绵延、无形、超空间●物理时间:绵延空间化、数量化的结果⑥认识途径:●直觉:通过体验内心意识状态把握绵延,本能与实在融为一体,主客观一致。

●理智:对象是空间事物,扭曲意识本性。

不能处理活的、创造性的、自由的东西⑦记忆:“表示了心灵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点”,分析记忆是解决身心统一问题的关键。

●机械记忆:习惯性重复●纯粹记忆:对生活全过程的反应,精神创造活动。

存在于印象(image)中,大脑只保留与将来行动有关的印象。

在记忆中,过去事件提醒着现在,预示着未来。

记忆功能来自意识的创造力,大脑与心灵在状态上同步,心理活动与身体活动一致。

⑧知觉:对呈现于感官前的事物的反映,只反映可采取反应的对象。

记忆中的印象进入知觉,知觉按过去的印象选择反映对象。

记忆是精神性印象,知觉对象是物质性的,两者在认识中的结合是主客观的一致。

⑨社会哲学:●封闭社会:静态,最高理想是服从,特征是以法律、权威为准绳,思想根源是理智。

●开放社会:动态,道德理想是自由创造,以英雄与圣者行为为特征,思想根源是直觉。

3.新康德主义:修正康德基本原则,改变扩大研究领域。

坚持先验论,遵循关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区分与联系的基本思路,对“物自体”持保留态度。

现象学很多思想在新康德主义理论背景下产生,康德哲学和20世纪哲学的桥梁。

(1)康德:任何对理性的超验使用都是无用的,只能引起谬误。

科学只能解释经验、现象,不能用于物自体和文化价值领域。

《外国哲学大辞典》(2)生理学学派:早期,代表朗格。

把先验因素归为心理、生理组织,接近经验主义。

(3)马堡和巴登学派:重研究逻辑与认识方法论,代表克亨、纳托普、卡希尔。

把科学的先验条件解释为纯粹逻辑结构。

①克亨(Herman Cohen):●《纯粹认识的逻辑》把科学的先验性看作纯粹思想的逻辑、纯粹规律,可被经验事实验证。

康德提出的认识可能的问题不关于认识起源或主题能力,是科学依据问题,故先验不主观,也不因科学理论形态改变而变。

在各门学科中统一,是科学知识系统化的基础。

●政治哲学:康德关于人是目的自身的思想是社会主义的先声。

《纯粹意志的伦理学》调和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人”的概念中包含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两者的统一只有在体现权利正义原则的国家中才真正实现,社会民主主义国家是这种伦理意志的体现。

反对革命,相信教育改善人,通过改善人性改善社会。

②纳托普(Paul Natop):《精确科学的哲学基础》推翻康德把数学建立在时空直观上的观点,看作纯粹逻辑构造。

③恩斯特·卡希尔(Ernst Cassirer):“马堡学派理论总结者”,《符号形式哲学》《人论》。

不局限于研究认识论,扩大到文化领域。

据现代物理把物理事实变符号系统的倾向,认为认识最终依据不是康德说的静止的先验范畴,是动态发展的符号功能。

象征功能创造的符号系统是整个文化世界,科学是文化领域后起的部分。

●《人论》:哲学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即人的本性及在宇宙中的地位。

符号系统使人从动物物理世界进入文化世界。

“人是符号动物”。

⏹符号化的世界与动物世界在时空形式与现实结构两方面不同,只有文明人把空间与主体脱离;动物的时间是表象时间,人的时间是构造性时间(过去规定现在,未来指引现在)。

赞赏柏格森过去、现在、未来交融的时间观。

⏹人的世界结构包括现实与可能两部分,人有超越现实、追求可能世界的能力,如不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科学与道德就不能进步。

能区别理想和现实是人的特殊能力,低于人的动物或高于人的神都没或不需这种能。

●《符号形式哲学》:第一卷论述语言,第二卷论述神话思维,第三卷论述认识的现象学,从符号体系不同层次考察文化世界的六种形式。

⏹第一层,语言与神话:洪堡“语言是人的世界观”,语言构造世界。

神话用感情将世界生命化,图腾是生命一体化的空间形式,祖先崇拜是生命一体化的时间形式。

⏹第二层,宗教:原始宗教产生于神话,把生命一体化引向个体意识。

人格化的神的功能是用有明确形象的个体性,确定神话语言表达的含糊的普遍性。

⏹第三层,艺术和科学:对感觉世界深层结构的认识,艺术发现变幻动态世界结构,科学发现简约稳定的世界结构。

艺术以审美活动摆脱物质利益压力,超越现实;科学通过系统性知识超越现实。

都是追求可能性的自由活动。

⏹第四层,历史:以上述形式中的人的活动为对象,借对过去符号的识别复活过去,从现在出发解释过去,给过去事实面向未来的理想性。

也是追求可能性的自由活动。

(4)西南学派(弗莱堡学派/海德堡学派):主研价值与文化历史问题,代表文德尔班、李凯尔特。

创立价值论,是一切科学的统一原则。

①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为说明价值的客观性,把“自在之物”变为“自在价值”,是事物间联系的总和,表现为形式与秩序。

先验,存于主观价值判断,是后者的客观依据。

●《知识确定性的研究》论证哲学中心概念是“价值”,认识论问题实际是价值论(Axiology)问题。

真理是逻辑判断的价值,是思想的规范。

价值论是科学和文化的共同基础,分支是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分别是对真善美圣四种价值的研究。

提出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前者记述有价值的个别事实,后者建立思想法则。

②李凯尔特(Henrich Rickert):《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把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区别提到本体论高度。

提出“现实的连续性和异质性”,连续性是普遍共同性,异质性是差异性,现实同时有这两种性质,一门科学的对象只能是二者居其一。

连续性和异质性的区别是自然和文化的区别,自然是事实,无价值,文化才有。

●价值联系法:文化科学是价值判断体系,是历史的,联系历史事实与一定价值,揭示历史的本质。

文化科学家的任务是根据这方法,对事实作出本质与非本质的区分。

是客观方法,不涉主观评价,文化科学是客观的科学。

4.功利主义:19世纪英国。

抛弃17世纪经验主义社会契约论,把“情感论”的道德原则扩大到社会政治领域,建立功利主义政治伦理哲学。

包含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批判和限制。

深刻影响20世纪政治。

(1)哲学意义:对经验论的新贡献。

力图把经验主义应用到伦理学、逻辑、数学,追求人类思维、知识、实践的统一性。

关注经验的逻辑特征,即获得及表达经验的正确方法。

①古典经验论:区分观念真理和事实真理,重点研究后者,认为伦理学、逻辑、数学等反映观念真理的学科不以经验为基础。

(2)杰尼米·边沁(Jeremy Bentham):创始人。

激进社会改革者,反对君主制,提倡普选,支持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

①《政府论片段》:反驳守旧派美化英国宪法,揭露宪法缺陷。

②《道德与立法原理》:第一次明确表达功利主义原则。

③最大幸福原则:把经验论基本原则从认识论领域扩展到道德政治。

感觉是知识的基础,感情是社会政治活动的基础,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

一切社会活动都建立在快乐和痛苦的感情基础上,这些感情也是善恶的标准。

功利主义的目标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蕴含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结论。

④“约束力”制裁理论:法律是实现道德原则主要手段。

对痛苦的畏惧构成约束力,是边沁法学理论基础,有四种,物理的、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

(3)约翰·米尔(John Stutart Mill):结合功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突出代表。

《政治经济学原理》《论自由》《代议制政府》《逻辑体系》《功利主义》。

①《功利主义》:精神快乐高于肉体快乐。

“最大幸福原则”由“有资格的鉴定人”的判断才有效,强烈精英主义色彩。

②《论自由》:民选时代大多数人会行使对少数人的压迫。

“真正的自由只有一个,即用自己的方式寻求自己的利益,且不因此剥夺他人的利益,或阻碍他人谋求利益的努力。

”最看重表达意见的自由。

③利他主义道德:功利主义的是非标准的幸福不是行为者的私利,是一切于此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

强调教育作用。

●联想原则:詹姆士·米尔,四大规律接近律、因果律(感谢和回报产生快乐)、相似率、频度律(重复多次形成稳固因果)。

人的最初动机是利己的,据这些联想律,会产生利他。

④《逻辑体系》:把归纳置于整个形式逻辑系统的基础,改变重演绎、轻归纳的传统。

实验主义,强调归纳是一种逻辑方法。

经验是基础,逻辑将材料按科学目的组织,经三阶段,命名,将名称组织为命题,用命题推理。

5.实用(pragmatical)主义:20世纪美国。

本节古典实用主义。

(1)查尔史·皮尔士(Charles S.Peirce):创始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