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30年代散文
3、“水星派”作家
这是一支既没有共同的创作纲领,也没有同 仁文学组织的创作队伍。如何其芳、李广田、 丽尼、陆蠡等,他们以创作较富艺术性的抒 情散文和叙事散文见长且形成比较一致的创 作特色的。创作之初以写作表现内心苦闷、 寂寞、忧郁之感的抒情散文为主;以后慢慢 地将眼光从一己的内心生活移向广袤的社会 人生世相,以创作写人记事的叙事散文为主。
林语堂
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 1934《人间世》主张文章须抒发性灵 1935《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 为格调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撰写《吾国与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1935年)、 《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 (1939年)、 《风声鹤唳》 (1941年)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中国报告文学的成熟与繁荣
(一)中国报告文学的先河 瞿秋白:《饿乡纪程》、 《赤都心史》(20年代初) (二)30年代成熟与繁荣 的原因 1.社会的需要; 2.左联的倡导; 3、外国报告文学理论与作 品的翻译、引进
30年代报告文学的创作
(一)群众性报告文学写作热潮 1.《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 (1932),阿英编纂,第一部 以报告文学名义出版的报告文学 集。 2.《中国的一日》(1936)茅盾 主编。 (二)新闻界的报告文学 (三)文学界的报告文学:《包 身工》《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林语堂
林语堂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1.幽默 “我相信凡官僚都贪得无厌,他 们应该用来处理国事的精血,都 挪去消化燕窝鱼翅肥鸭焖鸡了。” ——《论政治病》 2.性灵、闲适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林语堂《人世间》); “语出灵 性” “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 任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 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 《叙 <人世间>及小品文笔调》
瞿秋白(1899——1935)杂文创作
杂文内容
杂文理论:《<鲁迅 1.政治批判《流氓尼德》 杂感选集>序言》首 次对鲁迅思想与杂文 《财神的神通》《苦闷 创作展开了系统论述, 的答复》《曲的解放》 是鲁迅研究史上的一 2.文化批判《王道诗话》 篇重要论文。 《红萝卜》 3.歌颂“中国真正群众 的彻底的新英雄”,呼 唤着新世界的诞生。 《一种云》《暴风雨之 前》
30年代散文分类
1、鲁迅等左派(人称 “太白派”)——走叛 逆、抗争的路。 其刊物为《涛声》、 《太白》、《新语林》、 《爝火》、《芒种》、 《杂文》等。
2、周作人、林语堂 等(人称“论语 派”)——走隐逸的 路。 其刊物为《骆驼草》、 《论语》、《文艺茶 话》、《人间世》、 《宇宙风》等。
“太白派”与“论语派”政治态度的不同, 规定了其选择的文体的不同: ①“太白派”——多选择散文家族中较客 观的、外向的文体,如杂文、社会速写、 报告文学等。 ②“论语派”——内敛的、较富个人主观 色彩的文体,如随感小品、序跋、读书札 记、日记、书信等。 “太白派”是“议论风”,“论语派”是 “谈话风”。
第十三章 30年代散文
第一节 30年代散文概述
一、时代背景及散文分类
1927年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大革 命失败之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 矛盾日趋尖锐。由于社会的空前政治化 ,导致散文创作也受到政治和党派色彩 的影响,根据政治倾向,散文主要分为 三大类: 左翼作家散文:鲁迅、瞿秋白、茅盾、 唐弢、巴金、徐懋庸等 自由派作家散文:周作人、林语堂 京派和其他作家的散文:何其芳、李广 田、吴伯箫、师陀、沈从文、萧乾等
鲁迅杂文 2、第二个时期 (1924年—— 1929年),杂文 集有《坟》的后一 部分,《华盖集》 《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集续编》 《而已集》《三闲 集》。包涵了剧烈 而丰富的思想挣扎。
鲁迅杂文
3、第三个时期(1930年到 1936年):杂文集有《二心 集》《南腔北调集》《伪自 由书》《准风月谈》《花边 文学》《且介亭杂文》《且 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 文末编》。鲁迅后期杂文内 容十分广泛,长文增多,从 容的陈述代替了峻急的情绪, 思想深邃,理论含量异常丰 富。
谢谢 观赏
其芳)
自清)
矛盾)
杂文
“鲁迅风”杂文:30年代,除了鲁迅仍在继续 创作之外,在他的影响下又一批新的杂文作者 涌现了出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瞿秋白、茅盾、 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这些足以证明鲁迅 对这一时期的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 这些作家的杂文风格特色是可以用"鲁迅风"来 加以概括的。 “杂文双璧”:徐懋庸和唐弢是这一时期涌现 出来的杂文新秀中的“双璧”。
30年代游记散文
1、海外旅游散记:朱自清的 《欧游杂记》、郑振铎的 《欧行杂记》、王统照的 《欧游散记》等。 2、国内山水游记:郁达夫的 《屐痕处处》《达夫游记》、 钟敬文的《西湖漫拾》《湖 上散记》、老舍的《《五月 的青岛》等。
30年代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 散文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散文 类型,是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 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 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是 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 种文体。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 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彩多 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 鼻的丑恶事物。特点是真实, 艺术加工,形象性,抒情性。
丰子恺(1898——1975)
丰子恺,原名丰润,字子恺,浙 江桐乡人,我国现代漫画家、散 文家。1922年开始白话散文创作, 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 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 《缘缘堂随笔》、《随笔二十 篇》、《缘缘堂再笔》、《车厢 社会》等。
丰子恺的散文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
①探究人生和自然的奥秘,带有玄思的 色彩,以《渐》《秋》《两个》等为代 表。 ②描写儿童的情趣。《儿女》《给我的 孩子们》 ③取材于日常生活见闻,反映世态人情。 这一类的散文也是丰子恺散文创作的主 体部分,能够代表其散文创作的基本特 色。名篇有《华瞻的日记》、《作父 亲》、《车厢社会》等。 ④记事忆人,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探究, 对美好的眷恋。如: 《怀李叔同先生》
“太白派”散文:叛逆精神——尖锐泼辣的 讽刺。 “论语派”散文:隐逸倾向——平和亲切的 幽默。 “水星派”散文:独白风度——真挚而委曲 的抒情
杂文( 鲁迅、瞿秋白等) 幽默小品(林语堂) 30年代散文 小品散文
尊)
叙事小品(丰子恺、夏丏 抒情小品(李广田、何 游记散文(郁达夫、朱
群众性的报告文学(阿英、
鲁迅杂文 三、鲁迅杂文的艺术 特色 1.严密的逻辑性。 2.议论的形象性。 3.浓郁的抒情性。 4.语言简洁凝练、深 刻含蓄。
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 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 名作家、学者、翻译家、 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 人物。
林语堂
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 教会牧师。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 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 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 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 并研究语言。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丰子恺散文的艺术特点
1.情感真挚。 2.风格幽远、自然、和 谐。 3.白描手法广泛应用。 4.充满哲理意趣。
丰子恺的漫画
抒情小品散文
李广田 30年代散文集《画廊集》《银狐 集》《雀蓑集》。 何其芳 早期散文《画梦录》《刻意集》。 丽尼《黄昏之献》 《鹰之歌》《白夜》 陆蠡著 《海星》、《竹刀》《囚绿记》。 缪崇群《唏露集》《寄健康人》、《废 墟集》、《夏虫集》、《石屏随记》、
第二节 鲁迅杂文 林语堂
一、鲁迅杂文的意义 1、鲁迅杂文对现代传播 的意义:中国近代社会的 百科全书,一部活的现代 中国人的“人史”。 2、鲁迅杂文对自由创作 的意义:杂文是一种“无 体”之文,这种“无体的 自由体式”使得鲁迅天马 行空的思想艺术得到了淋 漓尽致地发挥。
鲁迅杂文 二、鲁迅杂文的分期: 1、第一个时期 (1918——1923): 杂文集有《热风》和 《坟》中的《我之节烈 观》《我们现在怎样做 父亲》三篇长文。带有 五四初期热忱健朗的特 点,但个性气质以相当 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