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您对这些观点理解与瞧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就是客观的东西,而就是主体的经验、解释与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与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就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就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瞧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瞧待呢?那就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就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就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就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就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就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就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瞧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就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就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就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与假设而已。
牛顿的理论并不就是事先存在着的东西,而就是由牛顿通过实践与认识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假设与解释而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与实用性。
尤其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现象或问题,存在各种不同的瞧法,到底哪个瞧法代表客观的东西?都不就是。
它们都不过就是一种暂定性的解释、假设而已。
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瞧一个生活实例。
某人肚子痛,上医院瞧病。
如果她找的就是西医大夫,会说这就是胃炎,就是因为胃里有病菌。
治疗的方法就是吃消炎药,杀菌、消炎,这样治疗肚子就不痛了。
如果她找的就是中医大夫,她会说这就是肝脾不与,治疗的方式就是吃草药,使肝脾调与,肚子就不痛了。
这里,肚子痛的现象与问题就是客观存在的,但就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客观存在的不?不就是的!就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
随着人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人们还可能想出更多的解释、假设与方法来。
人类社会的公众知识如此,个体知识也就是如此。
公众知识在每个学习者头脑中的意义不就是客观的,而就是每个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认识活动而主观创造出来的,就是每个学习者的一种主观经验、解释、假设。
人脑不就是电脑,同样一段程序在不同电脑中运行的结果可能就是一致的,但同样一段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公众知识在不同个体的头脑中意义却就是不一样的。
总之,无论社会公众知识,还就是个体知识,都不就是客观的东西,而就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
这种知识观对学习与教学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
2、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就是相互关联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就是东西,那么,学习就不就是被动地接受东西,而就是主动地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
如果按照以往的知识观,知识就是无形的、客观的东西,那么,学习就很自然就是接受东西。
因为知识既然就是人类社会发现的东西,就是绝对的、确定的,学生就只能接受这些绝对正确的东西了。
因此,学生的任务就是往自己的头脑中复制信息、印入信息,学生在学校的工作就就是将课本知识“拿过来、装进去、存起来、提出来”。
具体来说,学生先就是感知、理解信息,再将信息存储在大脑中,然后在课堂练习或者考试中将信息提取出来。
学生不管怎么想,最后都要同课本上说的一样,因为课本上的知识就是人类社会发现的东西,就是客观的、绝对的、确定的,因而就是毋庸置疑的。
这种知识观、学习观对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十分有害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
个体学习者也生活在世界上,也有着自己的实践活动,对生活实践中所体验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也在作出自己的解释、假设。
幼儿园的儿童也对于“月亮为什么会走”的问题,自己作出这样的解释:“因为我走。
”即使成人直接教给儿童知识,知识在儿童头脑中的意义也不就是现成的,而就是建构起来的。
这经历了一个生发、形成的创造性认知过程,而非简简单单地接受、印入现成的东西。
为了使大家切身体验一下知识的建构过程,请大家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有一个小孩,坐在自家门前,瞧见一辆卖雪糕的车开过来,突然想起春节时奶奶给的压岁钱,猛地冲进屋内……这个小孩猛地冲进屋内可能干什么?拿钱准备买雪糕。
如果学习只就是复制、印入信息,那我们充其量只接受到“猛地冲进屋内”那里。
“省略号”所代表的意义就是从哪儿来的,来自这段文字不?不就是,而就是来自我们的解释与推测。
如果我们把这段文字中的“卖雪糕的车”换成“希望工程捐款车”,变成下面这段文字。
有一个小孩,坐在自家门前,瞧见一辆“希望工程”捐款车开过来,突然想起春节时奶奶给的压岁钱,猛地冲进屋内……这个小孩这次猛地冲进屋内可能干什么呢?拿钱准备捐款。
倘若我们从不知道“希望工程”就是什么,也不知道“捐款”就是什么,您能想到她进屋拿钱准备捐款不?恐怕我们可能还以为这就是一辆什么稀奇古怪的车,小孩就是由于恐慌而躲进屋里呢。
这说明,学习不只就是印入信息,而就是调动、综合、重组甚至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的意义或者说自己的理解。
个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调动的知识经验相异,对所接受到的信息的解释就不同。
也就就是说,知识的意义不就是现成的,而就是学习者经过建构活动而生成的。
如果说学习就是建构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自己的解释,生成了自己的含义,那么,这一个过程必然不就是被动的,而就是主动的、自主的。
学习者一旦遇到什么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感到好奇与困惑,而且有化解好奇、消除困惑的需要,那她就自然而然地充分激活、联想过去的知识经验,进行高层次思维,来尝试作出各种解释,生成自己的理解。
在实际的学习中,学习者的自主性、主动性还体现在自主选择性上。
学习者并不就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就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主动选择、寻找信息,然后加以解释。
有研究表明,即使就是婴儿也就是积极的学习者,而不就是在被动地接受刺激。
她们所走进的世界不就是一个“乱哄哄的地方”,一个任何刺激都同等重要的场所。
她们的头脑优先接受特定的信息:语言、数概念、自然界的特征以及物体的运动等。
知识的建构过程就是学习者主动、自主进行的,不仅就是主动选择信息,而且就是自主决定其意义,“自主”就是建构性学习的本质属性。
3、建构主义教学观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知识不就是东西,学习不就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不就是传递东西,而就是创设一定环境与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如果按照以往的观念,知识就是东西,学习就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顺理成章地就是传递东西。
按照这样的教学观,教师的责任就就是传递人类社会发现的东西;教师的工作就就是先把书本上客观存在的、绝对正确的、确定无疑的东西复制到自己的头脑中,然后高法呈现、讲解、演示出来,一点一点地拷贝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教师的目的就就是使学生头脑中所接受到的东西与自己头脑中的、书本上的东西一模一样,正如教师将后中的茶杯传递给学生一样——茶杯在教师手中就是什么样的,在学生手中也应当就是绝对相同的。
通过练习、考试等活动,让学生做一些选择题、匹配题、填空题等,教师就能知道,学生头脑中所得到的东西与自己头脑中的东西就是不就是一致的。
教师在课堂上所关注的就是:我怎么呈现、讲解、演示,一旦把信息讲出来了,我就大功告成了,就想当然地以为,这些信息在学生头脑中自然获得了与我头脑中一样的含义。
因此不再关注:这些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是如何解释的,又生成了什么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就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的意义就是无法通过直接传递而实现的。
教学不就是传递东西或者产品。
要说教师在传递的话,教师充其量只就是传递了语言文字符号信息,至于这些信息在学生头脑中就是什么意思,最终还就是由学习者决定的、建构的。
这好像收发电报一样,发送方邮局不能直接将汉字发送给对方,必须先根据已有的编码规则,将汉字转换成拼音字母,再转换成源代码。
接受方邮局接到电报源代码后,也不能直接获得汉字,而就是必须利用已有的解码规则,将源代码转译成拼音字母,然后再转换成汉字。
接受方没有接受现成的“意义”,而就是对接受到的代码信息进行了“建构”过程,“解释”了这些信息,生成了“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就是如此,讲者无法将自己的语义直接传递给听者,只能依靠语言文字符号信息来传递。
讲者先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将语义转换成信息,“发送”给听者。
听者接受这些信息后,则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将信息转换成自己的语义。
但就是,人际交流与电报交流存在明显差别。
在电报中,两方邮局所用的代码转换(编码与解码)规则就是一致的,故而能够成功获得一致的汉字。
但在人际交流中,讲者与听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即代码解码规则不同),对同样信息的转译的结果将就是不完全一致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知道什么,更可贵的就是要让学习者感受到什么,知识的意义不能直接传递,对知识的情感就更不能传递了。
教师不只就是关注如何呈现、讲解、演示信息,更重要的就是,要创设一定的环境,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时刻关注、子解、探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意义的真实建构过程,并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辅导、提示、点拨、帮助、支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与知识观1、行为主义学习观学习就是指某种特定行为的习得过程。
当一个人稳定地习得了某种特定行为时,这个人就发生了学习。
人类的行为一般都源于对某种刺激的特定反应。
S-O-R 人类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化的继承,不仅仅限于行为的习得。
行为主义的最大的贡献就是行为矫正技术。
因为特定行为的习得无法简单依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完成。
2、行为主义教学观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就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