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等高线地形图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等高线地形图


3. 推理分析
图中主体部分等高线走向大致 □1 __平__行____,根据等高线上的数值可推出 等高距为□2 ___2_米____,不可能为□3 __沙___丘___;图示区域海拔在1 198米以 上,排除 □4 __三__角__洲__平__原__和__滨__海__沙__滩____,应为 □5 __梯__田____。图中无指向
A. 河流自南向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
B. 河流自北向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
C. 河流自北向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
D. 河流自南向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
[思维建模] 1. 文字信息获取 等高线(单位:m)图、主体部分、地表景观、河流的流向、河流与水渠的 关系。 2. 图像信息获取 等高线形态与数值信息、图例信息、河流与水渠的位置信息。
[经典例题] (2015·上海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
A. 山脊
B. 陡崖
C. 断块山脉
D. 峡谷
(2)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
⑥等高线疏密反映 □9 坡__度__陡__缓__,而等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
疏,则坡度愈缓。
⑦等高线经过山脊或山谷时改变 □10 __方__向____,因此,山脊线或者山谷线
应垂直于等高线转折点处的切线,即等高线与山脊线或者山谷线正交。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 □11 __相__反____;河岸两侧等高线上的 □12
1. 若图2所示地区有古长城经过,你认为最可能的位置是( B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由图1可知,长城沿山脊修筑,沿山脊线延伸。根据图2中等高线
的形态和数字变化趋势判断,只有②处为山脊。故选项B正确。
(2018届甘肃省高台县高三上学期五模)下图为我国柴达木盆地部分地区 烃源岩沉积厚度等值线图(单位:米)。读图,回答第2题。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海拔
较高
高,超过□13 较低,□14
___5_0_0__米 2_0_0_~__5_0_0米
无限制
低,□15
_0_~__2_0_0_米
地表起 起伏不大,边 起伏大,坡
伏程度 缘□16 __陡__峭___ 度较陡
坡度□17
__和__缓___
四周高, 中间低
平坦广阔
高考考向 命题角度一 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和基本地形类型的判断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等。
(3)示坡线:在等高线上,并与等高线垂直的 □7 __短___线___。示坡线表示坡 降方向,它总是指向海拔□8 __较__低____的方向。
(4)等高线特征 ①同线等高,即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相等。 ②同图等距,即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图中等高距一致。 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 ④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特殊值的等高线:0米等高线为海平面海拔,是等深线与等高线的分界 线。
标和经纬网信息,则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定位。根据河流
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可判断出河流流向为 □6 自__北__向__南__,水渠水 流方向为□7 _自__西_向___东_,因此水渠□8 __汇___入___河流。
4. 知识调用 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地貌地形及河流水系特征。 [小试牛刀] (1)___B_____ (2)____C____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 文字信息获取
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的 □1 地__形__单__元__;图中 □2 __3_1_0_米___等高线相邻
的灰色部分。 2. 图像信息获取
图中400米等高线处有□3 __陡__崖____,根据图中等高线上的数值,图中的等 高距为□4 __1_0__米___。
2. 拓展性归纳 (1)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①陡崖的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d。 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底≤H小。 ②陡崖的相对高度。 陡崖的相对高度:ΔH=H顶-H底;ΔH的取值范围:(n-1)d≤ΔH<(n+ 1)d。 注: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 最高的数值,H小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低的数值。
[变式训练] 下图示意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分布。据此回答1~2题。
1. 图中P地海拔为( C ) A. 100m C. 300m 2. 图示信息显示( B ) A. R河流向从西北向东南 B. ③地为山谷 C. ①地比②地河流流速快 D. ④地为阳坡
B. 200m D. 400m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等高距是100米,P地等高线闭合,是河流 的源头地区,海拔高,故P地外侧等高线的值应为300,根据“大于大 值,小于小值”的原则,P地海拔应是300米。选C正确。第2题,河谷处 的等高线是向高处弯曲的,由图示指向标可判断R河由北向南流,A错; ③地等高线向高处凸,为山谷,B正确;①地比②地等高线更稀疏,坡 度更小,河流流速慢,C错;④地在山地北坡,为阴坡,D错。选B正 确。
__数__值____是对称的。
3. 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一个地区地面的实际高度和高低起伏的
地图。
(2)等高线状态与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判读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等高线闭合,数 稀
边缘密集, 密集、顶部 稀疏,弯曲
等高线特征
值由四周向中心 疏、
中部稀疏 闭合
处较和缓
递减
平直
高原
低处,从山谷线来看是高处
剖面图示意
山脊 山谷
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山脊线为流域的分水线,山谷线为 河流的集水线,故山谷处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如下图)
[变式训练]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如图1(某段长城的 景观照片)。图2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第1题。
(1)Q地的海拔可能为( )
A. 90 m
B. 230 m
C. 340 m
D. 420 m
(2)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
A. 260 m
B. 310 m
C. 360 m
D. 410 m
[思维建模] 1. 文字信息获取
图中等高距为 □1 __1_0_0_米___,瀑布的落差为 □2 __7_2_米____;桥梁附近河岸与 山峰的□3 __高__差____。
(1)海拔:某地高出□1 __海__平__面____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 □2 ___垂__直_____距离。如下图中 甲点海拔为1 500 m,乙点海拔为500 m。甲与乙的相对高度是□3 __1_00_0___
m。
2. 等高线知识
(1)等高线:等高线是地形图上 □4 __海__拔____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 曲线。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5 __海__拔____。 (2)等高距:相邻等高线的海拔相同或相差一个 □6 _等__高__距___。一般来说,
2. 在沉积烃源岩的地质年代,图中地势最低的地区可能是( C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图中等值线为沉积厚度线,沉积厚度越大,说
明当时地势越低洼,丙处沉积厚度最大,说明丙处当时地势最低。故选
项C正确。
命题角度二 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常见计算和数值判断 [经典例题] 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 m,瀑布的落差为72 m。据此 回答(1)~(2)题。
[方法归纳] 针对性归纳:利用等高线判断河流水文、水系特点 (1)判断水系形状:高原、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 系;三角洲多呈网状水系。 (2)判断不同河流流域面积大小或流量大小:山脊常成为河流的分水岭, 影响河流的流域面积大小;在气候相同的情况下,流域面积越大,径流 量越大。
锁定高考
地理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第2讲
考纲导向
1.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 对高度,等高(值)线和 地形图。 2. 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地形图
思维导图
考情导引
常以选择题或综合题的
形式呈现,以区域地形
图为情境材料,考查等
高线相关知识,地形对
自然地理其他要素以及
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清单 1. 海拔与相对高度
地形部位 山谷
山脊
判读方法(等高线特征) 等高线走向发生改变处,且 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谷 线低于两侧 等高线走向发生改变处,且 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脊 线高于两侧
剖面图示意
地形部位 陡崖
鞍部
判读方法(等高线特征) 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
合,一般图用“
”符
号表示
等高线成对称分布,且弯曲
方向相反,从山脊线来看是
(3)判断闭合等高线区域内的海拔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有时会出现局部的闭合区域,可依据“大于大值, 小于小值”规律来判断。例: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 低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较低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 如图中A区域海拔低于300米、高于200米,为小盆地;如果闭合等值线 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较高海 拔,此地可能为小山丘,如图中B区域海拔高于400米(低于500米),为小 山丘。
3. 推理分析
根据图中数值变化趋势可判断出,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海拔低于 □5 __3_1_0_米___,向两侧海拔 □6 __变 ___高___,并呈狭长分布,应为 □7 __峡__谷____。 310米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 □8 __下__方____,部分与图中代表陡崖的图例重 合,其海拔高于310米,且与河岸相连,可排除 □9 ____河__中__的__沙__洲_____和 □10 ____低__矮__的__山__丘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