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情境"在小学品社课堂中的应用一、什么是导入其实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比较短而又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
导入,也叫开讲,一般的情况下导入的目的有三个:第一,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
第二,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
第三,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是引入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
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动机,把学生引进新课的学习情境中去。
(三条可以做成演示文稿)简而言之,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
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二、导入的作用明确了导入的概念,接下来我们要谈一下导入的重要作用:作为新课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重要作用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3.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4.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下面我们逐一展开来说:1. 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在这里我想说的激发兴趣就是激发孩子们对课堂内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有了兴趣之后,就很自然的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原动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由好和乐而产生的求知欲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
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循循善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意识到学习要达到目标及意义,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2. 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为什么要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他们的思维呢?我想呀!老师们恐怕都会有这种感觉:上课的伊始,孩子们的注意力是分散的,而新课的学习又要求孩子们必须全身心、高度集中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的状态,生动新颖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大脑皮层和有关神经中枢形成对新知识的“兴奋中心”,使注意力迅速集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 揭示主题,体现教学意图这里所说的揭示主题,体现教学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和主要内容。
新课起始阶段明确任务有利于孩子们产生学习的内趋力。
4. 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咱中国有句古话: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已。
”因此良好的情感交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当然,课堂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比较常见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三、导入的方法:(事例演示文稿中加上教材的内容照片, 简单说明一下主要的内容)㈠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顾名思义即以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新课的学习。
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能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请大家看这样一个例子:(出示演示文稿——教材介绍)《我会学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个主题。
这个主题包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有法古今可借鉴”、“找适合自己的鞋子穿”三个部分,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古语中先人和仁人是如何有效学习的,引导学生知道学习是有方法的,古今好的方法都可以借鉴。
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各有妙招,要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而后两个标题为一课时,教学目标为:1.通过课前搜集和课上交流古今一些善于学习的人,所采用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知道及时复习、经常预习、用心观察等学习方法,感悟学习方法与良好学习品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2.通过同学之间交流,了解同一内容不同学生运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懂得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能选择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通过课上师生的交流讨论,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而感到快乐。
为了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故事作为导入:一个故事,不但介绍了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也使学生对于少有壮志坚持不懈有了初步了解,内心受到极为强烈的震撼效果。
㈡漫画导入法漫画、动漫,形象诙谐,机智幽默,蕴涵着深刻道理,以其特有方式反映生活,反映现实,具有很强针对性。
课堂导入,恰当选用漫画,既增添了课堂教学趣味性,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具有明显效果。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呀就有大量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如果恰当地利用漫画,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
如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时,可选用漫画“逃生”(出示逃生图片)。
画面上小鱼张大却无法呼吸的嘴和他们集体的逃亡选择!引发孩子们的深思,进而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当然也可选用漫画“渴望”,此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山岭田野,杂草丛生,令人心驰神往,渴望这里高楼林立;其二、林立的高楼取代了空旷的原野,此时人被挤向楼顶,他的心又飞向了广袤的原野。
看后启发学生认识“如果以牺牲大片的土地等资源环境为代价,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必然会落空”的道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㈢歌曲导入法生活离不开音乐,美妙的歌曲可以感染人的情怀。
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歌曲,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又可以释怀学生心灵,在轻松愉悦环境中感悟新知,获得学习的乐趣。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必须把情感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只有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感、社会情感和思想品德情感,才能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德育功能,完成育人任务。
而激发情感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的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
下面请老师们看这样一个导入:《祖国有多大》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水》中的第一个课题《我们的祖国多辽阔》中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海陆疆域,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2.知道图例和比例尺的含义,学会看中国地图。
3.初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正如我们看到的,教师在上课之初,以这么一首童趣十足的歌曲曲配着精心制作的课件,把我们祖国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这样一来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思想教育的较好效果。
(导入的目的进入情景是否改成目的是做好为揭示主题, 创设情境)(把内容事例展开说一说)㈣实例导入法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
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在观察和分析典型的生活事例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活动。
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不能忘记的屈辱》第一课时《破碎的山河》一课,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了解清代末期中华民族的领土被割让、被租借,祖国山河破碎,满目苍夷的情形。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祖国山河破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
3.能力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对历史的思考。
通过讨论明白要牢记历史,正视历史,学习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
为了更好的达成这个教学目标,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破碎的山河》导入:2… 20。
我想老师们一定也和我一样为老师的巧妙设计所吸引,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分多钟,但是老师却以学生们熟悉地视频导入,通过引导学生们回忆香港、澳门回归举国欢庆,进一步追问:是被谁占去了?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被侵占?怎样被侵占的……整个过程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们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促使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分析,寻找答案。
㈤小品导入法小品表演形象直观、生动鲜活。
课堂导入采用小品表演方式,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抓住学生的心思,吸引学生眼球,引导学生思索,展开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前作好组织安排,表演者作好准备,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学习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时,课前安排学生到镇上农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观察、体验,然后分配角色,课上表演,并要求把教材知识融入到小品中。
这样课堂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了现实生活,在小品欣赏中领悟了教材知识。
㈥游戏导入法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并获得感受是导入环节设计中有效方法之一。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性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
”实践也证明游戏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教学中可以借助简单的游戏入手,这种导入生动活泼,突出了学生的直接感受,学生在兴奋的情绪中,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便会主动积极地思维和理解新知识。
例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飞转的陀螺》一课,教学目标为:1.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体验劳动与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2.制作过程中体验合作、互助,培养认真、耐心的品质。
3.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对劳动与创造的快乐的向往,引导学生主动从身边寻找美、发现美、动脑动手创造美,发展成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
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教师出示陀螺,吸引学生们参与到玩陀螺的活动中,然后将讲清活动要求,并让学生们在小组内玩。
之后请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在玩陀螺的活动中,发现的各种好玩的陀螺。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可顺势追问:“这么好玩的陀螺,你们愿不愿意自己亲手做一个呢?今天我们就先学着做一个简单的纸陀螺吧!”这样导入,学生们能轻松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并通过亲身感知、师生同玩和相互交流中,让学生们认识不同类型的陀螺,了解学习各种陀螺的不同玩法,学生初步体验玩陀螺的愉快心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导入环节的意图达成,为后面的探究式学习做了铺垫。
利用游戏导入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的欲望很强,还能体现出品德与生活课的呈现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突显课堂中学生是主体的教育理念,并在游戏中,进一步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