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拔高教育】K1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新版)苏教版

【拔高教育】K1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新版)苏教版

第一课《鼎湖山听泉》谢大光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按照旅游作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的,但是它不是直线前行,而是有着起伏跌宕的。

同时,又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景色的赞美上,而是归结于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教学目标:Array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1.通读课文。

2.运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解,把握所有生字词。

3.查阅关于“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4.了解游记散文的特点,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

5.理清文章的思路,进行归纳。

6.找出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体味妙处。

7.结合课后练习四背诵第八自然段中的一段文字,初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8.质疑,把阅读中的问题写下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上学年,我们通过“江山多娇”这一单元课文的阅读,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宝岛台湾的秀美,南疆密林的神奇,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

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鼎湖山这个名字大家也许不太熟悉,可是它却和华山、泰山一样饮誉中外,鼎湖山泉水丁冬,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一、请学生介绍“鼎湖山”它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文中的七星岩)齐名。

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在此铸过鼎,于是改名。

鼎湖山风光秀丽,林木葱茏,生长着许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着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一颗明珠”。

二、字词:(投影)(一) 1易读错的字①肇庆zhào②泠泠淙淙cóng③怅惘chàng wǎng ④古刹chà⑤菩提pú⑥汩汩gǔ⑦拾级shè(二)易写错的字⑴宛如⑵迸跳⑶雀跃⑷身不由己⑸佯作⑹驻目⑺安详⑻应答⑼嬉戏忘返⑽可见一斑⑾繁花似锦⑿生意盎然⒀绿阴如盖⒁分辨⒂清晰⒃清脆⒄雄浑⒅诞生⒆繁衍⒇新陈代谢(21)万籁俱寂(三)近义词组(1)宛如:如同; 似乎; 犹如; 宛若; 仿佛三、检查朗读2“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板书)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1.诵读要领:一、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二、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以情带声,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文章的美感,三、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

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2.读前准备:独自按朗读要领轻声试读,边读边思,边思考边批注,力求理解思想、感情、内涵。

(老师范读、范讲课文前二段,讲解内容具见书。

请学生们认真倾听,领会诵读、评点要领。

)学生自由朗读、评点余文。

3.请同学们站起来,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看哪个同学读得好。

并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写法、内涵等方面谈。

(学生大胆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下面,每组学生各齐读2段,注意诵读要领。

(老师对诵读进行评价)四、整体感知1.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而谢大光却写得与众不同。

与众不同在哪里呢?提示:从课文题目中找两个关键字?(听”和“泉”)(一般的游记,写景以视觉为主,而本文却突出听觉)非常好,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那么这“听泉”二字也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板书)1.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记文章的概括方法。

再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

)2.对,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

谁来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七星岩——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寺旁客房)3.这种写法叫做(移步换景)作者从各个角度来写泉,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

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黄昏——晚饭后——夜间。

)4.谁来概括本文顺序:(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板书)5.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请根据地点的变化及相应的内容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第三部分(第4—7段)从补山亭仰望,在庆云寺漫步;第四部分(第8—10段)寄宿客房,从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

(投影)五、研读品析1.老师在课前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疑问,可以先请教大家吗?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

声)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

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不是)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

(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4.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也就自然而然了。

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指名诵读2段。

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青山幽泉,了?5.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

一路寻声而来,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妙的境界。

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指名读文句。

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6. 阅读文章第八段,思考: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出这样的内容?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作者听到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死亡”等等。

(山泉是山的灵魂)(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1.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2.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8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步骤:一、自学检查(生字词默写,第八段背诵)二、合作探究1. 文章开头交代游览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开头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是作者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2.赏析第二部分(1)见到时隐时现的山泉,你会联想到什么?(2)登山使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身心了无杂尘”,你有过这种体验吗?(3)在山上补山亭内有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半点尘,上来更有碧千寻”,这是什么意思呢?3.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段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去掉?为什么?尽管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但庆云寺作为鼎湖山历史文化的象征,同时作为鼎湖山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有必要对它做简要的介绍,更何况庆云寺周围的美景,也是鼎湖山美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写庆云寺的两节文字不能删除。

三、品读赏析什么时候人的听觉最灵敏感觉最细腻?应是深夜听水声时。

这个水声,可以是“雨打芭蕉叶”,细听“巴山夜雨涨秋池”;可以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倾听“青草池塘处处蛙”;也可以是坐着夜航船,听着一路的桨声,聊着一路的闲话。

可惜,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的东西古老的享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让我们借谢大光的笔,来感受一下入夜时分,万籁俱寂,在古刹客房中倾听泉声的美妙之处吧。

(一)课文朗读1.教师范读后三段。

2.学生自由朗读后三段。

3.指定两人次朗读后三段“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4.全班朗读“那柔曼如提琴者……各自发出不同的声响”。

5.快速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

(二)研读第八段1.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

)2.点明“万籁俱寂”有什么作用?(以声衬静,也是听得分明的原因)而白天的“浑然一片”与夜晚的层次分明间就构成(对比)3.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

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美妙的,美妙在哪儿呢?美妙在“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像琵琶一样清脆的”、“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

课文通过这些比喻,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声写得很具体,有层次,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4.“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

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6.比较阅读并分析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美的感受?比较两个句子,哪句好,好在哪里?1)第8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