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立体构成》教案(2017年-2018年第一学年度)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教学目的
与要求
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了解构成的含义
4.熟悉构成的源流
5.形态构成的基础
6.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教学基本内容
纲要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1)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
2)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3)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
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
矛盾空间。

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空
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
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1)艺术与技术结合
(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
(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
的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
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
达目的的形态。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1)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培养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
3)提高构思创意能力
4)提高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和思考
5)增强造型审美形式的感受能力
欣赏:《工业设计》影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形态与形式的区别;难点:形态构成的基础。

作业布置

课后小结认识立体构成的目的,明确学习方向。

参考资料《工业设计》影片
章节名称形态研究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制作作品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和要求:
1.流派的介绍
2.了解构成教育的内容
3.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流派的介绍
1)后期印象画派
2)抽象和简化的荷兰风格派
3)立体派
4)结构主义
了解构成教育的内容
1)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2)对自然形态和经典图式的抽象提取
3)数理构成的原理与运用
4)情态构成的原理与运用
5)形态构成的材料与技法
6)形态构成的功能要素
7)形态构成的结构与力象
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1)绘制一个简单的二维造型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形态构成要素
1)人的知觉和心理
2)形态本身固有感受
3)环境因素影响
现实形态与虚拟形态
积极形态与消极形态
1)积极形态是实际可以看到的物体
2)消极形态是被实体包围或实体的延伸
立体形态的造型要素
1)形态要素
a)形状
b)色彩
c)肌理
2)关系要素
1数量,2方位,3光线,4动静
3)纬度要素
点,线,面,体
课堂作品
1)用橡皮泥制作有趣正负立体型
2)用橡皮泥制作一位同学头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复合对象建模;难点:形态构成要素。

作业布置用橡皮泥制作有趣正负立体型用橡皮泥制作一位同学头像
课后小结学习立体形态的组成要素。

章节名称构成的法则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课堂制作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和要求:
1.构成的法则介绍
2.审美法则的变迁
3.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构成的法则介绍
1)自然秩序存在于形态构成的组织原则中
2)立构造型过程,把素材或材料,用形式的法则给以合理的组
织、安排,形成新的样式
3)形式法则是解释或创作美感的形式的依据
审美法则的变迁
1)“和谐”之美
2)“冲突”之美
3)“非理”之美
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1)“构成”的法则
a)对称与均衡
b)对比与调和
c)节奏与韵律
d)比例与尺寸
2)“解构”的法则
课堂作品教学
1)完成三个小泥塑,分别体现“和谐”、“冲突”、“非
理”。

2)完成有次序的纸张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难点:审美法则的变迁
作业布置完成三个小泥塑,分别体现“和谐”、“冲突”、“非理”。

完成有次序的纸张构成
课后小结
通过构成的法则明确制作手法章节名称构成的逻辑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欣赏与上机案例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和要求:
1.从平面到立体
2.制作半立体构成
3.构成的逻辑
4.制作立体构成的科学步骤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从平面到立体
1)由平面投影想象立体
2)半立体的浮雕构成
3)设计可以切割掀起的平面图形
4)走向立体
制作半立体构成
1)浮雕构成
2)切割掀起的构成
3)综合半立体构成
构成的逻辑
1)确立主题或限定条件
2)获取题材
3)分析造型要素
4)将要素按数学规律作排列组合这样可以产生多种创造性设

5)将排列组合的结果视觉化为形体组合
6)从众多的形态方案中进行优选
7)对优选出来的方案作深入发展
课题制作
完成一个半立体浮雕和切割立体图形的纸面立体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构成的逻辑难点:构成的逻辑
作业布置完成一个半立体浮雕和切割立体图形的纸面立体构成
课后小结构成的逻辑是获得创造性方案的有效途径。

章节名称深入进行构成逻辑的训练,通过课堂综合制作来实践。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上机案例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和要求:
1.深入进行构成逻辑的训练
2.明确构成逻辑的步骤
3.认识科学的创作流程重要性。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面材印象
1)轻薄感
2)延伸感
3)轻快感
面的立体形态构成
1)层面排出
a)面型变化
b)排列方式
c)构造技巧
2)“切割折叠与翻转”构造
a)折叠造型
b)切割造型
c)“切割折叠与翻转”构造
3)薄壳构造
a)球形壳体制作
b)筒形壳体制作
4)插接构造
5)可展开的立体形态
课堂制作
制作纸面插接结构
综合立体形态构成介绍
强调形式的构成
1.组织规律
2.力象表现
强调意象的构成
3.情态表现
4.隐喻与象征
立体构成与现代雕塑关系
超现实主义:强调表现人的潜意识,认为只有在潜意识状态里,在梦境里,才是最真实的,推崇弗洛伊德的理念。

立体构成与装置艺术的联系
装置艺术(Instal Art)又称“环境艺术”
它不受艺术门类限制,拥抱兼容造型之外,去表明人类的思
想观念,已成为后现代艺术的象征。

它是多媒介、多维度和多形态的艺术样式。

综合取用雕塑、
建筑、政治、音乐、电视等各个不同的文化领域,去进行
解构、挪用、重建。

综合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
立体单元组合
先设计出一个单元
对其进行复制若干个的复制
通过疏密大小重叠等手段进行组合
近似单体组合
构成中的每一个单体形状彼此不同,但却很相似或有着共同
的因素。

使单体之间相互协调,达到完整、呼应默契的效果正”与“负”的结合运用
空间即“负体”,同样也可以参与“正体”(实体)的造型
活动
仿形
指摹仿具体的形象进行造型,类似于图案艺术中的写生变
化。

这种摹仿不是指写实而言,是针对抽象而言。

混合运用
将点、线、面、体等多种构成方式互相结合,互相补充
在同一空间中运用两种以上形式,会使空间形态更丰富。

混合运用时,当以一种形式为主,如各种形式所占量平均
等,会造成混乱感。

解构(反构成)
拒绝综合强调分析分解
强调碎裂、叠合及组合摧毁或突破传统界限。

课堂制作
雕塑设计:首先确立主题,其次分析作品放置环境,之后寻找造型,再利用构成的法则,制作校园雕塑。

分析文案:1000字(内容包括主题,环境,造型等分析),作品尺寸:不小于5厘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