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1)

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1)

一、导入新课:盛唐文学代表着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成为古典诗歌璀璨的明珠并使其在盛唐达到顶峰。

盛唐诗歌除有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之外,更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交相辉映。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以及王昌龄、李颀、王翰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表达卫国将士从军戍边的英雄气概,以大漠、异域的景物展现将士豪迈的精神,以浪漫主义的达观抒写边塞意象反映盛唐精神使积极进取、青春飞扬、宏伟气魄成为其时代的一种重要气象为唐代文学乃至唐代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二、作品赏析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诗中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读此诗,使人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

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把咏雪与送别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衬托了惜别之情。

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

【翻译】北风呼啸着卷过大地,刮断了早已枯干的荒草;尽管是八月份,这里的天空已飘起了雪花。

一夜之间,所有树枝上挂满了雪,就像春天里千万朵绽放的梨花。

雪花透过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

将士们都冻拉不开弓弩,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

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将士们的脸上布满愁云,想着这寒冷的天气快点过去。

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印迹。

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1、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其《燕歌行》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

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

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

最后“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从世间万物中撷取了“梨花”这样一个绝美的意象来表现“胡天八月”的飞雪。

蒸沙烁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御还京》)还有《经火山》、《火山云歌送别》写火山云、天山雪,热海水的炙热、瀚海水的奇寒显得奇特清新,富有积极的浪漫情调。

他的诗还表现西域的风土人情,反映胡汉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这种瑰丽奇峭的景物描写,在盛唐边塞诗中是独具一格的。

二、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

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高适诗作中,对比和反衬手法运用娴熟,“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与将军,效命疆场与纵情声色的对比;“大漠孤烟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争失利的场面。

;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翁方纲在《石州诗话》说:“高之浑厚,岑之奇峭。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

“日末鸟飞急,山高运过迟。

”;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

”“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

”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

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便是代表。

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

岑参擅长的题材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反映了诗人情感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与不同的特点,都很鲜明突出。

阅读高、岑边塞诗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有生命力的文学流派,其共性应反映时代精神,表现时代的主旋律,而各个作家又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高适、岑参边塞诗派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其基本原因就在此。

王之涣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688—742),山西并州人。

他的诗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意境开阔,风格雄浑。

传说他与王昌龄、高适时相唱和,在东都洛阳留下了一段“旗亭画壁”的传奇故事。

传说,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同为著名边塞诗人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都在东都洛阳游学,他们互相倾慕对方,于是就由王昌龄出面邀请三人小聚恳谈唱和。

约定的那一天,天飘着雪花,他们一起来到东都洛阳城东的龙华寺旗亭内饮酒唱和。

据说,这个旗亭高约三丈,上面有两层楼,楼顶树着一面很高的大旗,楼外悬着一面大鼓。

早鼓开市,晚鼓罢市。

旗亭位于都城东市最为繁华的地方。

他们三人在旗亭内寻位坐下,高谈阔论,把酒对饮,不亦乐乎。

正高兴时,忽然看到梨园女弟子们正在旗亭的高台上排练歌曲,仔细一听,这些女歌手演唱的都是当时一些著名的诗篇。

王昌龄提议:“我们三个人都以诗歌成名天下,但总不好自我标榜名次。

现在我们就静静地听这些女歌手的唱歌,看她们演唱咱们三人谁的诗歌多,谁就为获胜者,如何?”王之涣与高适都一致同意。

过了一会,他们听到一个歌手伴着节拍唱道:“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见,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人一听,都知道这是王昌龄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

于是王昌龄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了一道做为标记,说:“我的诗被唱了一首。

”稍停又一个歌手唱道:“开箧泪沾襟,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一听举手在墙壁划了一道说:“我的诗被唱一首。

”过了一会听见第三个歌手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朝阳日影来。

”王昌龄一听说道:“这是我的《长信怨》”说着随手又在墙壁上划了一道。

王之涣想自己成名已久,诗歌多被世人传唱,而今日三个歌手都没有唱自己的诗歌,却唱了两位朋友的诗。

看着两位朋友高兴的样子,他不服地对王、高二位说:“刚才这几个歌手都是不入流的歌手,唱给下里巴人听的。

那些高雅的阳春白雪式的诗歌,这些歌手怎能演唱!”说罢他指着女歌手中最漂亮的那位女子说:“等到这个最漂亮的歌手唱歌时,若不是演唱我的诗,我这一辈子再也不与二位争名比胜了。

假若她演唱的是我的诗,你们二位老兄就应该拜倒在我面前,尊奉我为老师。

”王昌龄、高适都认为不可能象王之涣说的那样,于是都逗笑着答应下来。

不一会,轮到那个最漂亮的歌手唱歌了,他们三人屏息静听。

只听悦耳动人的歌声传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人一听,这位最优秀的歌手唱的真是王之涣的那首著名的《凉州词·出塞》。

这首词通过作者边塞闻笛的感受,表现了对戍守边塞士兵思乡的深切同情。

仅二十八个字,活画出一幅孤城戍守图。

歌手演唱时声情并茂,过了半天三个诗人都还沉浸在歌唱的诗情画意中。

王之涣大为得意,随即对王昌龄和高适开玩笑说:“乡下佬,我说的怎么样,你们还不赶快过来拜师?”这件事传开后,文人们都认为王之涣的这首绝句,确实应为当代诗人的压卷绝唱,不服也不行。

这件发生在洛阳的“旗亭画壁”的传奇故事,就这样广为人知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2、王之涣《出塞》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赏析】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

三句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黄河,这里也可以说成是黄土高原或者是黄沙。

远上白云间,说的是这座古城坐落在一片荒芜的黄沙中,方圆百里没有人烟,然而因为戍守在这里人吹奏着离别凄苦的“杨柳曲”的笛声,这荒漠才有了声息,有了生命的高贵的悲怆。

然而就是由于地处偏远,毫无人烟,连春风都不来光顾了,这里的春风是否也暗指当时的朝廷恩惠呢,驻守在这里的将士们无奈的守护者这里,只能以羌笛默默吹奏着杨柳曲了。

作为一名爱国人士,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的忧国无奈的情绪。

3、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诗] 精美的酒杯中斟满了葡萄酒,战士们正在准备举杯开怀畅饮,琵琶声从远处传来,催促他们上马出发。

战士们喝醉了躺在战场上。

您可别见笑,自古以来当兵打仗,有几个能从战场上平平安安地回来【赏析】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

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