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_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章第二节染色体变异一、课标分析识记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的类型和结果;能根据实例或者新信息判断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讲的内容。

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之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巩固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又为本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六章育种相关问题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二是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以及单倍体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前面章节中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学习,对于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有了一定认识,但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复杂,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之间的关系较难辨析,如果直接讲述,学生是很难理解其实质的。

所以,我以辩图、设问、讨论和复习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通过教材中提供的蜜蜂的实例并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进行辨析和对比,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并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以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知道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染色体结构、数目变异以及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及单倍体的概念,提高观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的理解以及对单倍体、多倍体的特点和应用,理解生物界这种可遗传的变异类型,感受生命的奥妙。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染色体数目变异【难点】1、染色体组的概念。

2.单倍体、二倍体以及多倍体概念及其联系。

六、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学科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演示动画,化抽象为形象,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

设计目标引领学生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设计问题驱动学生思维,优质作业训练学生思维,打造思维课堂。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展示无籽西瓜的图片,激情激趣,创设情境,请学生们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一个无籽变异呢?2、如果你是育种工作者你怎么培育无籽西瓜呢?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染色体变异并总结出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二)讨论交流,学习新知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请学生阅读课本85页和86页内容,由学生自己找关键词总结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①缺少: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段,如果蝇缺刻翅的形成。

②重复: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断;如果蝇的棒状眼③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断位置颠倒180°,如夜来香④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断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此时让学生观察易位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染色体变化示意图,并区分二者的区别,突破本节的难点之一。

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生物性状变异的原因,从染色体结构的变化会引起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改变等方面来加以思考。

2.染色体数目变异由“21-三体综合征”和“先天性腺发育不全”遗传病的资料,引出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一种类型是“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出示由二倍体加倍变成四倍体西瓜的实例引出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另一种类型是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增加或减少,并强调后者类型的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较普遍,也为后面重点介绍多倍体育种奠定了基础。

3.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出示果蝇的染色体图,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回答:1、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几对常染色体?几对性染色体?2、Ⅱ号与Ⅱ号染色体是什么关系?Ⅲ号与Ⅳ号染色体是什么关系?3、雌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哪几对同源染色体?4、果蝇卵细胞中有哪几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5、如果果蝇的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看成一组,那么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几组染色体?归纳:我们最终还是把焦点集中在了雄果蝇的配子之中,像雄果蝇的精子中只含有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来理解染色体组这一概念,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构建染色体组成、及染色体组的模型,1、每组用所给材料分别构建一个雌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和一个雄性体细胞2、每组用所给材料构建两个不一样的染色体组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合作到位。

怎样来判断染色体组?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染色体的数目进行判断,并用相关练习题加以巩固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做二倍体。

如人、果蝇、玉米是二倍体,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

对于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区别及辨析,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P87,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2、你觉得它们的差别在哪里?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叫做多倍体。

如香蕉就是三倍体,马铃薯就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

继续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划分依据是否相同,总结出:二倍体、多倍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根据染色体组的数目来划分;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来的,只要含有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即是,与含染色体组的数目多少没有关系,通过激烈的辩论,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划分依据。

由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举例,引出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与导入相呼应。

(四)小结作业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细胞水平上遗传物质的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缺失、增加、倒位、易位四种类型的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以及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以及单倍体和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体会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变异的常见类型,并且与人类的生活和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无籽西瓜的培育。

(五)巩固练习课本89页练习题八、板书设计一、染色体结构变异1、缺失2、重复3、倒位4、易位二、染色体数目变异个别染色体增减染色体以染色体组成倍增减三、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九、《染色体变异》教学反思优点:本节课从整体上讲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合理;重难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

讲解过程中,采用设疑和谈话式教学,从分组活动中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语言精练、准确。

与课标相结合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起到引领和辅助作用。

另外,本节的难点在于染色体的数目变异,涉及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等多个概念,学生常难以理解。

染色体组概念比较抽象,如果开始就向学生灌输必然会使得学生一头雾水。

我采用问题串的形式以果蝇为例先有感性认识,再通过模型建构让学生真正体会的方法,大大降低了难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足之处:本节课运用了模型构建的方法来突破“染色体组”这一难点,但是课件经反复修改后,竟出现了一个低级错误,实属不该。

另外由于时间关系,后面讲解有些仓促。

总之这节课处理的还可以,方法比较新颖,重难点比较突出处,语言准确,但学生的课堂活动形式相对比较单调,主要是课堂时间有限所致,下一步想再探究一下怎么既可以让学生活动形式多样起来,也可以将重难点都能很好的展现。

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对前面章节中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学习,对于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有了一定认识,但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复杂,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之间的关系较难辨析,如果直接讲述,学生是很难理解其实质的。

所以,我以辩图、设问、讨论和复习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通过教材中提供的蜜蜂的实例并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进行辨析和对比,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2、学生基础较好,自主学习能力很强,但对一些概念、过程会想当然的认为理解了,但是其实不然。

所以还需要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其深入思考。

【效果分析】本节课以猫叫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性腺发育不良等遗传病的发病原因引出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激情激趣,贴近生活。

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这部分知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比较易位和交叉互换,并及时练习,克服难点。

围绕染色体组的概念设置问题串,层层深入,并让学生自己总结染色体组的概念;用橡皮泥进行模型构建的形式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对本概念的理解。

接下来也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理解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概念,教师总结归纳,并及时进行课堂针对性练习,效果很好。

小结后,以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结束本节课,首尾呼应。

通过课中穿插的练习来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掌握较好。

教材分析《染色体变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讲的内容。

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之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巩固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又为本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六章育种相关问题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二是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以及单倍体的概念及区别。

染色体变异测试题1.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如下列简图所示:根据上述图解,结合你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过程只能用秋水仙素处理,其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B.由三倍体种子发育成无子西瓜,与中心体有密切的关系C.三倍体植株所结的植株的D.四倍体植株所结的西瓜,果皮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2.对于下图所示育种方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④方向所示的途径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B.⑦过程所示的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③、⑦过程都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D.⑤过程一般发生在生殖细胞中才具有遗传性3.已知小麦中高秆对矮秆(抗倒状)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在以纯合高秆抗病小麦和纯合矮秆不抗病小麦为亲本,培育抗病抗倒状小麦的过程中()A.单倍体育种方法最快,原理是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及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等B.杂交育种过程需要不断筛选、自交,直到矮秆抗病个体的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C.利用射线、亚硝酸盐等处理矮秆不抗病小麦种子可实现人工诱变,但成功率低D.育种中筛选过程实质上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种群中抗病基因频率的定向提高4.基因型为AAaa的四倍体植株,自花授粉后所获得的后代个体数量最多的基因型是( )A.AAaaB.aaaaC.AAAaD.Aaaa 5.现有三个水稻品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和aaBBDD。

如果从插秧(移栽幼苗)到获得种子(或花粉)为一次栽培,运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利用以上三个品种获得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最少需要几次栽培( )A.1B.2C.3D.46.下列有关染色体组和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有( )①一个染色体组内不含等位基因②一个染色体组应是来自父方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③一个染色体组应是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④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⑤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⑥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A.三项B.四项C.五项D.全部7.某三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2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