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深入了解你的内心世界,洞悉你的每一个心理变化,更没有人能主宰你的身心。
要想做心态的主人,就必须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心理定位,了解自己的心理特质,这样,才能打好工作中的每一场心理战。
了解自己的心理特质在现代职场,我行我素、张扬叛逆、活跃率真、独立自主这些心理特征,演绎着不同的职场命运。
老一辈人那种稳定、踏实、一辈子固守在一个地方的观念已经渐渐地被时代所淘汰。
年轻人选择工作的标准更随性、更简单。
这一切,都与不同时代的人的心理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我们简单地归纳几种80后职场人普遍的心理特征,看看你是否也属于他们的行列。
1.推崇自由的心理“快乐的心情”,“自由的空间”,这是不少“80后”对心目中理想工作的形容词。
他们认为,工作是不是有乐趣,与老板和同事相处是不是愉快,是评价一份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
渴盼“宽松自由空间”,这是职场新军普遍的一种想法。
不少企业设立休息室、活动室、娱乐室等。
还有的企业尊重年轻人自由发表观点的权利,主张员工可以对公司的规章制度和一切决策进行讨论,并提供及时与决策者沟通的途径。
在并不轻松的职场上,职场新军坚持着自己的“快乐”和“自由”。
如感觉心理不能承受外在环境带来的心理压力,不愿意继续某份工作,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刚就业就跳槽,成了新一代职场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2.希冀快活的心理国内一家网站曾就“80后”工作满意度开展一次调查,结果表明,68.3%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的工作状态不满意,22.6%的人觉得还凑合,仅有10.1%的人比较满意。
在对现状不满的各种理由中,薪酬低、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上升空间小等是最为主要的。
“80后”职场新人对工作的态度表现得“轻松”,对于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似乎也“随心所欲”。
除了现代家庭的一些影响因素外,也与他们浮躁的个性因素有关。
有的人急功近利,有的人好高骛远,有的人忍耐力很差,有的人没有吃苦精神等等。
这种个性特征,也很难有“忠诚度”。
因为,忠诚是需要忍耐精神和吃苦精神的。
而“80后”职场新人主张个性张扬和自我意识,当然,自然认为“忠诚度”是没有太多实际价值的。
职场新人应该明白职场现实的残酷:张扬个性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如果没有货真价实的职业本领和成熟稳定的人格特征,仅仅善于表现个性,将来的职场之路可能会在一次次跳槽中距离自己的职业理想越来越远。
对于初涉职场的年轻人来说,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有着简单的人际关系,只要快乐,上班忙碌一些没问题,他们最在乎的是,同事之间相处得是否愉快。
他们喜欢新型的人际关系:上班是同事,下班是朋友,甚至是兄弟姐妹的那种“亲如一家”的感觉。
年轻人加班到晚上,然后一起出去吃夜宵,聊聊新鲜事,发发牢骚,排遣郁闷情绪,忘掉工作疲惫。
或许你不得不接受规则,或者你选择更好的地方。
不管怎样,在80后看来,社会评价怎能比自我认可重要呢?这就是80后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
认识自己,你就是一座“金矿”“认识自我”这句镌刻在古希腊戴尔菲城神庙里的话,犹如一把千年不熄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
尼采曾说:“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我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突破性的新阶段。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长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目标,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成功。
小张大学毕业后工作了两年多,事业一直没什么起色。
在听了一次成功心理课之后,他颇受启发和鼓舞,心情为之振奋。
他在当众讲话练习中说:“所有的成功者,尽管他们的出身、学历、境遇、职业和个性等等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
今后,我一定要自信!”大家对他的发言报以热烈的掌声。
可是时隔不久,小张又变得情绪低落。
连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上课的时候信心十足,可一回到单位就变得不自信呢?原来,他所在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学历都很高,不是硕士就是博士,只有他一个人是本科。
因此,不论他事先在家里想得有多么美好,只要一踏进办公室就“前功尽弃”,他因为自卑而无法自信。
自信来源于成功的暗示,例如某项重任圆满完成,或实现了某项技术创新,这个人就会觉得自己很成功,自信油然而生。
此话不无道理,却仍未道出自信的根本依据。
一个人担当重任或大胆创新的时候,需要自信,也应当自信,而不是在成功之后才让自信姗姗来迟。
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够聪明、能干和美丽,往往在于这个人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的缘故,或者把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模式相比较。
人们常常看到别人如何美好和幸运,希望自己也能拥有那些美好和幸运,却很少想到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能干和美丽,从而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自信的基础与依据是认识自我。
即便你遇事不顺,处境不利,但只要你拥有自信,自信的巨大潜能和独特的个性优势将帮助你取得成功。
你就可以坚信:我能行,我能成功。
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在自己所处的社会境遇中,能否真正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一个人的前程与命运。
也就是说,你是渺小而平庸,还是美好而杰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自我意识,取决于你是否能够拥有真正的自信。
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职场人生基础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大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是给自己的职业一个准确的定位。
不然的话,就会走许多的弯路,遭受更多的挫折。
一提起成龙,人们很快就会想起一个国际级巨星和巨额的票房收入,可是,这位影界大佬刚出道之时,却也是三灾八难,十足的票房毒药。
成龙从几岁起就开始在电影圈中混,但十余年过去了,主角配角演来扮去,就是没有取得成功。
成龙初期的职场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于职业定位的空白上,没有明晰职业目标,成了电影圈的劳模,却没有成为好演员。
后来遇到贵人袁和平,在袁和平的指导下,走上了功夫喜剧的道路,从而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菜鸟”,相信每一个职场新人都有过什么职业适合自己,怎么把工作做出色等等的烦恼,现代社会已不是完全靠自己独自打拼的时代。
只要用活公司的职场资源,就可使你尽快从一个职场新人变身为“达人”。
职业选择最关注的地方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
在选择职业时,个人与职业越匹配,就越容易适应新职业,就业后的工作生活质量也就越高。
所以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但第一份工作却往往不适合,谁都渴望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座位。
如今,企业都非常重视对新人的帮助,开发他们的潜质,扶助新人进行职业规划。
从进公司第一天起,便有量身定做了的长期发展计划,安排不同的岗位学习锻炼,从而走适合他们的路。
点对点的辅导方式逐步在一些大企业展开,就如同你的教练一样,指点职场新人在工作中遇到各种挑战。
在一些位列世界500强的公司里,你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通过企业内部网络或者专业的职场辅导合作机构寻找导师。
分享导师独到的经验和见解,从而为你指点迷津。
更为珍贵的是,导师能帮助你在职场迅速成长,使你从刚出校门的“菜鸟”成长为专业人才,起到了你职场成长的领路人的作用。
走过新人阶段,学习还是不能放松的,补充不足以及提升强项,就成为了自我职业发展的关键点。
除了积极参加企业内部安排的各类培训、学习计划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自学。
网络虽资源量丰富,但太庞杂,还可以到专业的辅导机构充电,这也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找到工作中的兴奋点现代社会的工作压力是非常大的,企业里许多员工普遍反映他们在工作中是不快乐的,长时间按部就班地工作,难免会产生心理疲劳,平凡的岗位和生活,似乎抹掉了许多为理想而奋斗的兴奋和动力。
还有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很少被肯定和认可,造成长期处于心理压抑的状态,更别说工作的热情了。
压力人人都有,你感到有压力,别人同样也有压力。
对你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缓解压力,找到工作中的兴奋点,寻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
职场上的压力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工作本身的高强度带来的压力,一是外界因素影响而带来的精神压力。
对于职场中人而言,缓解压力的最好方式是寻找工作中的兴奋点,保持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感。
做一件事情,有一个好的结果,用心和激情都必不可少。
带着兴趣,迸发着激情用心去做,就会充分激发自身潜能,从而高效、高质地完成各项任务。
从这个角度上说,“兴奋点”就是成功的基点。
很多全球知名企业的领导人也不忘在工作中寻找兴奋点,张曦轲这位麦肯锡上海分公司的董事长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
在他的眼里,兴奋点就是把70%的时间花在客户身上。
他认为这能够让他找到更高的兴奋点,因为他看到他的客户业绩和影响力在提高,或者他服务的个人的职业生涯在往上走,他会感到很兴奋。
假如他70%的时间花在公司内部杂事上,也许就没有这个兴奋点。
张曦轲之所以能够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除了怀着激情干工作外,还把工作当成了一种享受,在工作中寻找和激发出自己干事创业的“兴奋点”,或许这就是他的成功之道。
寻找工作的“兴奋点”,就要学会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激励自己。
当我们因为大材小用、得不到认可而困顿疲沓时,不妨告诉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先干好手头工作,相信量变终会促成质变的;当我们感觉在所处岗位力不从心时,不妨想想:进步是需要全方位锤炼的,既然领导交给自己,就要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并会有所作为。
同时还要学会不断调整目标,把工作中每一次的进步都作为“兴奋点”,通过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树立自信,激发斗志,让自己兴奋起来,一步步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事业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尽心地努力工作,但同时也要学会放松,学会调适;不怕工作有压力,只怕不会灵活工作。
工作需要的时候,我们不介意加班、全力以赴;工作完了之后,我们有自己的选择,有个人的时间。
看似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看似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但凡成功者,他们与我们一样,在许多的时间里也是在做着简单又平凡的事。
区别在于,他们是用心去做。
只要我们找到工作的兴奋点,把每件事做好,做到完美,终会在职场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合理评估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如今的青少年被父母娇生惯养、过分保护和溺爱,当现实要求或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表现为逃避、抗拒、攻击等反常反应,造成心理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
走上社会进入职场后,一点小小的挫折他们心里就很难承受,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压和疏导,就会做出一些违反社会规范的反常举动,借以引起别人的关注。
2010年5月25日凌晨时分,富士康公司观澜园区华南培训中心一名员工坠楼死亡,这已是富士康集团第11起跳楼事件,共造成9死2重伤。
据调查显示,跳楼者在18岁到27岁之间,入职时间不长,进厂工作最长的是一年半,最短的只有28天,一个一个鲜活、年轻的生命就在一念之间凋谢了,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惋惜和沉思。
连续出现这样的状况,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富士康集团企业内部的机制问题,员工的超负荷工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从自身的角度来看,员工的自身承受力差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