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例谈
盛文龙
环境中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分布,其中生物因素可以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
它是种群数量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
植物同种个体间斗争一般表现在对水分、养料、光照、空气等无机环境因素的需求上。
同种动物间,由于食物、栖所、繁殖或其他因素的矛盾而斗争也时有发生。
如有的动物的雄性个体在繁殖期时,往往为了争夺雌性个体与同种的雄性个体进行斗争。
对于失败者常常造成死亡,但是对于种的延续是有利的,可以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比较充分的生活条件,或者出生的后代能够更优良一些。
(2)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
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群聚生活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①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群聚生活,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又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②与社会性昆虫不同的一些昆虫(如飞蝗)、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的群聚生活,个体之间没有明确分工,聚集成群在一定区域内,沿着一定的路径漫游,从而使种群在适于栖息的区域内分布得均匀一些。
动物的群聚生活有利于捕食、御敌。
动物通过种内互助能更有效的捕食、避敌,更好地适应环境。
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
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互有利益的关系,称为互利共生典型的互利共生例如:地衣、菌根、根瘤。
另外蚂蚁和蚜虫也可看作是一种共生关系,蚂蚁收集蚜虫的分泌物,并保护蚜虫,蚜虫的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到深秋,蚂蚁把蚜虫卵带到蚁穴越冬,第二年春天又把它送到地面孵化繁殖。
(3)偏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一起,一方受利,另一方无利亦无害、无显著利害关系。
如某些蕨类、兰花附在大树上,为了获得较多的阳光。
(3)竞争:通常是指在不同种的个体之间,因争夺共同的资源、空间发生的相互作用。
生物对资源的需求与生活型态越相似时,彼此间的竞争也就愈激烈。
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一个物种获得生存发展,另一个被淘汰;也可能导致其生态要求的分化而长期共存。
例如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幼苗,随着云杉的生长,两者矛盾日趋尖锐。
当云杉的高度超出桦木时,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桦木林被云杉林代替。
(4)寄生:一种生物居住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以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使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害,此种关系称为寄生。
动物中寄生现象相当普遍,有的寄生在体表,有的寄生在体内,如蛔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内。
植物组织中也有寄生现象,如菟丝子以茎部的不定根寄生在大豆等植物的茎内。
(5)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叫捕食,是群落中生物之间最常见、最基本的关系之一。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都产生了
一系列的相互适应性。
一个有独特的捕杀技巧,另一个就要有一系列保护性适应。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在种群数量上关系复杂。
一般被捕食者数量多时,捕食者因食物丰富数量随着增加,但这种增加必然导致被捕食者数量下降。
这种相互作用常使许多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种群出现周期性的数量波动规律,捕食者的数量高峰总是出现在被捕食者数量高峰之后。
3.典型例题
例1.“白蚁和其消化道内鞭毛虫”的相互之间关系,与下列哪项最相近()
A.老虎与被其捕食的山羊B.人与消化道内的蛔虫
C.寄居蟹与其体外的海葵D.樟木与附生其树干上的蝴蝶兰
例2.X、Y 两种微藻分别在锥形瓶中培养时(图甲),其数量随时间之变化如图乙,而当混合在同一个锥形瓶中培养时(图丙),其数量随时间之变化如图丁。
则在混合培养时,两者的关系如何?若X生物非微藻而为一种草履虫,则在混合培养时,两者的关系是是什么?
例3.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2种草履虫,即有尾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养在容器中,各给以细菌作食物,不久两种草履虫分裂繁殖并和细菌数量达到平衡。
但是如把2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养皿中,给以细菌混合培养,16天后,结果如下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不能正常生长的是。
(2)试分析高斯实验结果的原因,生物学上称这种现象是什么?
(3)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个体发展趋势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间的关系将由转变为。
(4)如果在自然界中,2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里,是否会发生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C(白蚁与鞭毛虫为互利共生;老虎捕食山羊-捕食;人与蛔虫-寄生;寄居蟹与海葵-互利共生;樟木与蝴蝶兰-偏利共生)
2.A(X微藻与Y微藻均为自养生物,两者竞争水中的无机盐等;草履虫为异养生物,草履虫捕食微藻)
3.(1)双小核草履虫有尾草履虫(2)由于双小核草履虫繁殖速度略高于有尾草履虫,具有一定优越性,因此在食物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它就能胜过有尾草履虫而生存下来。
生物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种间竞争。
(3)先增加然后稳定竞争种内斗争(4)不会发生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
原因:自然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