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篇)
《读不完的大书》教学反思
《读不完的大书》这篇文章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体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课文的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感受本文语言的生动、有趣;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为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初读课文掌握大致内容,其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教学结构,最后朗读课文完美结束。
2.利用多媒体吸引同学们对大自然的兴趣,使之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感兴趣,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3.抓住了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从初读课文,了解注意内容,到精读课文,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都在引导学生自读自学,小组合作,以汇报交流的形式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效果不错。
三、不足之处
由于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有些锻炼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的活动,完成得不够到位。
四、改进措施
1.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后,应重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后,谈感受,再把感受读出来,感情朗读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2.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想象,然后再学会领悟语言,细细品味语言,生发感情,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读不完的大书》教学反思
1.品读语言,感受生动。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向着这个核心目标出发、着力、落脚。
在了解课文描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后,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生动的语言,通过朗读、想象、体会、交流等方式,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获得对语言文字美的体验。
感受生动的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读”。
通过配乐朗读、合作读、接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朗读文中生动的语言,读出意思,读出画面,读出感受,体现读与想象、思维训练的紧密结合,有效地落实单元训练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课文生动的语言、传神的描写在多读、美读中根植于学生心田。
2.建构方法,形成能力。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凭着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本节课,教师将“教方法”作为暗线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得法。
(1)阅读方法。
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强调借助关键语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引领学生在方法的实践运用中自我构建新的认知经验,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2)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课文“总—分—总”的篇章结构以及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在大自然中读到的奥秘和感受到的乐趣,让学生经历阅读输入到表达输出的学习运用过程,从而获得自己的言语经验,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观察方法。
在课文结尾部分,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么发现这部读不完的大书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提取关键词“寻找、沉思、遐想”,旨在告诉学生用观察、思考的方法来读大自然这部“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