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值得一提的是,川南和川东有大面积的过渡区域,岩性必然存在过渡变化,在过渡区域工作时,应多借一些邻井资料,找出本井可能的变化。

第一节侏罗系(J)河、湖交替相沉积的砂、泥岩、砂岩多呈透镜体分布,横向对比性差。

侏罗系末早燕山运动使四川盆地强烈抬升隆起,造成侏罗系上部地层缺失,川东地区残留上统蓬莱组、遂宁组及中统沙溪庙组,下统凉高山组及自流井组大多保留完整。

上统川东地区所钻构造在拔山寺向斜中残存遂宁组(J3S),井下无全厚,拔向井残厚391m (有的井可能存在,但没有划分出来)。

主要分布于向斜中。

1、岩性:紫红、棕红色泥岩夹灰紫、紫灰、灰绿色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为砖红色、棕红色中~粗粒砂岩。

本组岩性变化不大,泥岩和砂岩多含钙质。

岩性组合特点是有砖红、棕红色砂岩,与下部地层区别显著。

2、电性:双侧向普遍较低,一般8200Ω.m,自然伽玛值高、大井径为特征。

3、分层:岩性底以砖红、棕红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分界。

电性以双侧向降低和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及井径小底界分层。

4、厚度:残厚400m左右。

中统沙溪庙组,厚度一般大于1000m以上,重庆附近稍薄,由西向东有增厚的趋势。

该组又分两段:沙二、沙一。

5、沙二段(J2S2)(1)岩性: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部为黑色、深灰色“叶肢介”页岩,厚度几米~十几米,质软,页理发育,含叶肢介化石丰富。

(2)电性:双侧向普遍低,自然伽玛高值,井径大。

(3)分层:底以“叶肢介”页岩与J2S1顶灰绿色砂岩分界;电性以深浅双侧向升高、自然伽玛降低之半幅点分层。

井下分层以岩屑录井为准,电性特征不明显。

(4)厚度:残厚150~450m,残厚变化较大。

2、沙一段(J2S1)(1)岩性: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绿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为浅灰绿色关口砂岩标志层。

重庆地区为细~粉砂岩、杂色矿物不突出。

川东地区岩性、电性上特征不突出。

关口砂岩由西南向东北颗粒变细至尖灭,特征不明显。

(2)电性:双侧向普遍低,自然伽玛高值,大井径为特点。

(3)分层:底以浅灰绿色细砂岩(关口砂岩)与下统凉高山组黑色页岩分界。

川南地区砂一下部可能有一层~几层结构相对较粗的砂岩,现场很难确定那一层是关口砂岩,分层有时不尽统一,原则上应以最后一层完分界。

但不论一概而论,尽可能与所在井区的最新分层标准一致。

川东地区“关口砂岩”的分层作用几乎没有,只有讲课时大家还会提起。

现场都是红层完分界,我的意见是最后一段红层以下的砂岩还是划在沙一好些,与区域上的“关口砂岩”对应一下,但还是应优先考虑所在井区的最新分层标准!电性以深浅双侧向降低、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大井径顶分层。

具体划分需据岩性、电性对比确定。

目前在不同的区块划分的位置可能不一样,主要参考岩性划分。

(4)厚度:在重庆地区320~410m,川东地区500m左右,总的趋势是由东向西减薄。

下统川东地区分为两个组:即凉高山组和自流井组。

其中自流井组又分为过渡层、大安寨、马鞍山、东岳庙、珍珠冲五段。

东岳庙段页岩可作为井下对比标志层。

大安寨岩性横向变化较大,重庆地区为砂泥岩夹薄层灰岩组合,卧龙河及东北地区灰岩厚度增大。

大竹~忠县一带以北至大巴山前缘主要为灰绿色砂泥岩组合,分段不明显。

凉高山组和自流井组之东岳庙段为黑色页岩,自流井之过渡层~马鞍山、珍珠冲井段为砂泥岩组合。

川南地区原来只有一个自流井组,且为五分:自五相当于川东地区凉高山组及自流井的过渡层,岩性紫红色泥岩与灰绿色粉砂岩互层为岩性组合特征,底以灰绿色粉砂岩与下伏自四~三紫红色泥岩分界;自四~三以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粉砂岩、灰绿色泥岩;底以紫红色泥岩与下伏自二东岳庙灰岩分界明显;自二上部为灰岩,下部多为深灰色、黑色页岩夹灰岩。

不同井区灰岩发育程度有所不同,但厚度相对较稳定,为区域标准层。

底以页岩与下伏自一(珍珠冲)紫红色泥岩分界明显;自一为紫红色、暗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粉砂岩,下部泥岩常为杂色,底部泥岩与下伏须六砂岩(常为粗砂岩,颜色为灰白色~灰色深灰色,因“岩屑”含量不同而不同)。

下面仅将川东地区的下统特征分述如下:凉高山组(J1l)1、岩性:黑色页岩与浅灰绿色砂岩不等厚互层,局部浅灰色灰岩及灰绿色泥质粉砂岩。

重庆地区则为灰黑色页岩与灰绿色粉砂岩或薄层灰岩间互层,下部渐变为紫红色泥岩,底为一层具底砾岩的厚层砂岩,接近于川中类型。

川东地区基本上无灰岩,主要为黑色页岩夹砂岩。

2、电性:深浅双侧向一般为300~500Ω.m,自然伽玛60~90API,补偿声波120~210微秒/米。

以高伽玛、低电阻、大井径、高声波值为特征。

3、分层:底以黑色页岩完后浅灰绿色砂岩与J1g(过渡层)紫红色、绿灰色或杂色泥岩分界。

电性以双侧向降低、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分层。

4、厚度:重庆地区70~120m,川东地区120~280m。

整体看有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加厚的趋势。

自流井组1、过渡层~大安寨(J1g~J1dn)(1)岩性:川东地区过渡层~大安寨不易划分,通常以大安寨统一称之。

上部(即过渡层)为紫红色、深灰带绿色或杂色泥岩夹灰带绿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暗紫红、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等。

中下部(即大安寨)为灰黑色页岩及灰绿色粉砂岩,一般夹3~4层灰褐色生物灰岩。

本组岩性变化较大,在达县~开江~忠县东北区页岩厚度增多,由南向北灰岩厚度增大,层数增多,有的单层厚度由2m增至20m左右。

在涪陵~重庆以南多数构造未见灰岩,相变为砂岩或灰质砂岩。

(2)电性:深浅双侧向一般为700~3000Ω.m,自然伽玛起伏较大,一般60~100API,补偿声波180~200微秒/米。

对比上下层,该层以高电阻,低伽玛为特征。

(3)分层:底界岩性为灰岩或灰质砂岩与J1m顶部紫红色泥岩分界。

电性以深浅双侧向高阻降低和低伽玛升高半幅点、井径变小底界分界。

部分构造区与自三不易划分。

(4)厚度:一般80~120m,上部过渡层一般20~40m。

2、马鞍山(J1m)(1)岩性: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下部为黄绿色、灰绿色泥岩夹粉砂岩。

大竹~忠县以北紫红色渐变为深灰带绿色,局部夹有少许薄层灰岩。

(2)电性:以低电阻、高伽玛、大井径、高声波值为特征。

深浅双侧向一般400~1000Ω.m,自然伽玛一般60~100API,补偿声波170~200微秒/米。

(3)分层:岩性以深灰带绿色泥质粉砂岩或粉砂岩与J1d顶黑色页岩分界,电性以自然伽玛升高和电阻降低半幅点分界。

(4)厚度:60~100m。

3、东岳庙(J1d)(1)岩性:黑灰色、黑色页岩,中、下部夹深灰褐色泥质介壳灰岩。

一般具有1~3层灰岩,川东东北部局部不具有灰岩或较薄,相变为砂岩或灰质砂岩(如云安厂北段、硐村、七里峡北段、亭子铺以北)。

向南灰岩减薄。

灰岩分布最厚区在垫江~梁平~忠县形成的三角区内。

(2)电性:双侧向一般400~1100Ω.m,自然伽玛一般60~90API,补偿声波一般170~200Ω.m。

电阻、伽玛变化较大。

(3)分层: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或灰质粉砂岩与J1z紫红色或深灰绿色泥岩分界。

电性以双侧向高值降低和自然伽玛低值升高半幅点分层。

(4)厚度:一般40~80m。

厚度总的变化趋势是垫江~梁平~忠县形成的三角区一般大于60m,涪陵~长寿以南一般小于45m,江北~邻水~达县一带、万县~达县以北一般40~55m。

4、珍珠冲(J1z)(1)岩性:紫红色或深灰绿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粉砂岩,下部夹浅灰绿色、黄绿色砂岩,的底部为杂色泥岩(向北东不明显,多呈绿色。

川东中部、重庆地区近底部有深灰色、灰绿色、黄棕色泥岩、砂质泥岩,底部常见粘土岩、灰质页岩、赤铁矿和底砾岩)。

本层在卧龙河构造区距底以上20~30m左右有一层灰褐色中粒砂岩,厚度几~十几米。

此层砂岩易与须家河砂岩混淆(但仔细观察,这层砂岩在南部色带褐;北部为灰绿色或深灰色,也有带褐者,局部已尖灭。

而须家河砂岩在南部且多为灰白色、中粒,在北部多为深灰、灰带黑色,深褐灰色,夹少量灰白色细粒砂岩,黑色矿物多,中粒,具有明显的特点是含白云母片)。

北部地区J1z近底部野外见1~3层3~5cm厚的煤线,岩屑中煤的碳化程度低,岸屑中可见到2~3cm含有煤。

罗家寨、铁山坡一带下部为页岩、粉砂岩及细砂岩夹煤层,通常以出现砂岩为主,页岩辅的组合特征就认为是须家河地层。

只有钻开须家河组足够的厚度才能确定。

这些地区当岩性组合与邻井可对比性较强时,分层才显得容易一些,否则是有相当的难度,通常只有钻过后回过头来划分层界线。

(2)电性:以大段高伽玛、低电阻、大井径、高声波值为特征。

双侧向一般500~1100Ω.m,自然伽玛一般70~100API,补偿声波175~225微秒/米。

(3)分层:以自然伽玛高值降低,双侧向低值升半幅点分层。

进入T3x后井径明显减小,呈现大块高电阻、低伽玛特征。

岩性以杂色或深灰绿色泥岩或砂质泥岩(砂~泥岩过渡岩类)与T3x灰白色中粒砂岩(北部地区局部为深灰、灰带黑色中粒砂岩)分界。

需特别注意的是T3x顶砂岩向北其白色标志并不明显,从已钻井证实T3x顶岩屑为灰褐色细~中粒砂岩,含黑色矿物丰富,很少见灰白色砂岩,也较致密间或见有疏松的,明显特点是具有云母片。

而J1z底部一套砂岩多为绿灰色(在渡口河构造区砂岩颜色、成份与T3x上部砂岩具有相似性而使其归属存有异议),结构致密,细粉砂级,无白云母片。

另外可确认的是,见大套砂岩夹页岩即为已进入T3x。

(4)厚度:厚度变化不大,一般150~200m。

第二节三迭系(T)三迭系可分为上、中、下三统。

中、下统以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为主,夹蒸发岩类。

中三迭世末的印支运动,四川盆地周边抬升,形成大陆湖盆,使上三迭统沉积了一套内陆湖泊相砂岩、页岩夹煤系地层。

一、上统须家河组(T3x)1、岩性:厚层灰白色、深灰色、黑褐色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灰质砂岩,夹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及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煤。

底以黑色页岩与雷口坡组假整合接触。

资料表明,自贡、泸州、川中基本上可六分(香一、三、五页岩为主,香二、四、六砂岩为主),到川东地区六分已有困难。

但川东整体上仍能反映出沉积旋回特点。

须要提一下的是个别地区须家河下部也有灰岩发育,要在三叠系中统或下统顶部下套管的井应加以注意。

底与雷口坡或嘉陵江组呈假整合接触。

(最近的天东80井就出现了分层错误)2、电性:川东地区测井曲线上六分已不明显,电性特征以块状高电阻低伽玛、高声波时差为主。

双侧向一般300~1300Ω.m,自然伽玛一般40~80PAI,补偿声波一般175~225微秒/米。

3、分层:电性一般以自然伽玛高值降低和双侧向低值升高半幅点分层。

岩性一般以须家河黑色页岩(极个别井为深灰色砂岩、煤)与雷口坡组或嘉陵江组的灰岩(或云岩)等接触(雷口坡组可能存在泥质岩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