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1)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1)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学设计理念: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防线薄弱,好奇心强,判断能力差,难以抵制毒品的诱惑,加上他们对毒品的危害性和吸毒的违法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青少年易遭受毒品侵袭。

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帮助青少年树立远离毒品意识和增强抵御毒品的能力是每个教育者的职责,因此本节课旨在通过教师讲解、师生的合作探讨、观看视频、演小品等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对毒品侵袭的警惕性,加强防范,拒绝任何形式的毒品渗透,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毒品和预防毒品的一些基本知识;懂得毒品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2、能力目标:提高中学生对毒品的警惕性;增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预防毒品的基本能力;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拒毒品诱惑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远离毒品,主动拒绝毒品的诱惑;增强爱国、爱人民、爱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中学生形成拒绝毒品的自主意识;如何提高对毒品的抵御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中学生形成拒绝毒品的自主意识;如何抵制毒品的诱惑以及掌握拒绝毒品的基本方式和技能。

学法教法:合作讨论;角色扮演;手抄报评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从多角度、不同层面揭示毒品的危害。

例如:参观禁毒图片展、播放视频短片、漫画、图片等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毒品预防教育课件防毒相关的录像、视频短片、资料卡片;排练小品;进行禁毒图片展览教学过程引入毒品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大中城市中的贩毒分子和吸毒分子往往会由于城市管制与缉毒运动力度的加大四处逃窜,转移到一些小城市,甚至是农村。

国庆期间,我回了一趟老家(农村)得知,村里已经有五个人吸毒,两个人因为吸毒入室偷物、偷牛等被送进监狱了,其他三个也被家人强行送进戒毒所。

在农村的路边,都可以常常见到注射毒品后丢弃的针筒。

毒品问题已经侵入到河源,我们的周围(城区中心)貌似风平浪静,其实,毒品时刻在威胁着大家。

不少青少年都没有逃出毒品的魔爪。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

一、毒品的危害(一)观看视频短片《毒品的危害》(二)分组讨论:毒品的危害体现在哪些方面?各组派代表归纳陈述该组的讨论结果。

(三)教师总结并补充讲解:吸毒的危害——“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1、毁灭自己:(材料:瘦弱不堪、大脑病变、心脏病变、化脓性感染、传播艾滋病、损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1)扭曲人格,自毁前程(2)自残、自杀:(材料:吸毒者自杀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10~15倍。

图片:福州某男自伤左臂;郑州陈某毒瘾发作难忍,用牙刷插入鼻孔自杀;杨某28岁,因毒瘾发作疼痛难忍砍断自己手指自残)(3)加速死亡:(材料、图片:电影演员朱洁吸毒过量死亡。

2009年5月,其档案资料揭秘,吸毒致死警示世人)2、祸及家庭吸毒耗费大量钱财,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要靠变卖家中财产换取毒品,致使家徒四壁。

一些丧尽天良者甚至卖儿卖女,逼妻卖淫;其次,吸毒会导致婚姻死亡,家庭破裂。

再次,吸毒危及下一代。

怀孕妇女吸毒将严重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有的致使新生儿先天畸形或染上毒瘾。

(1)倾家荡产:(图片:张某因吸毒倾家荡产)(2)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材料、视频短片:孩子来戒毒所求父母供他读书)(3)贻害后代:(材料、图片:广东某吸毒女产下“海洛因婴儿”;毒娃)3、危害社会(1)诱发刑事犯罪:(影碟片段:某医生以身试毒走上犯罪,美国政府调查表明吸毒者用于购买海洛因的钱款中20%是抢劫获得的,45%来源于贩毒,17%来自卖淫,12%来自盗窃,即总计约94%的毒资来自刑事犯罪活动。

材料:云南吸毒人员刘湳斌,原是某银行系统工作人员,因染上毒瘾,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达74万元,被判处无期徒刑;2009年6月13日吸毒女邹某为获取毒资,窜至源城区人民路“羊城饼家”门口,抢劫蔡某助力车,被巡逻民警人赃并获被判有期徒刑3年)(2)败坏社会风气:(材料、图片:被抓获的卖淫女)(3)幻觉冲动,害人害己(材料、图片:行为失控,伤害亲人,开枪射人)(4)传染多种疾病(材料、图片)二、毒品的基本知识(一)课件呈现毒品类型的照片,教师介绍几种毒品的形态与载体。

毒品是指出于非医疗目的而反复连续使用能够产生依赖性(即成瘾性)的药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品和精神药品。

目前最常见、最主要的毒品有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杜冷丁、甲基苯丙胺(冰毒)、可卡因、摇头丸、K粉等。

(二)漫画展示:常见的吸毒行为。

(主要包括烟吸、烫吸、鼻嗅、口服、注射五种)(三)提问:吸毒为什么会成瘾?简单介绍毒品如何改变人体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进一步使学生对毒品的知识和危害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某瘾君子的苦痛诉说”播放视频:某瘾君子在戒毒所的状态,以及诉说其吸毒的血泪史(最好遮挡某人的脸,以免对他造成心灵伤害)目的在透视吸毒者走上吸毒道路的心理变化。

(材料:河源一个吸毒者的心声:“我要戒毒,请大家监督”,河源一位青年讲述与毒品纠缠的青春岁月)(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一般来说,吸毒者的心理状态是怎么样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好奇”、“从众”等心理的正确认识,识别一些毒犯诱惑学生吸毒的常见手法,学会拒绝毒品的基本技巧。

)内容可以如下:吸毒者最初吸食第一口毒品时,或多或少是受到一种不健康心理的驱动。

那么,吸毒者都有什么样的不健康的心理呢?①盲目好奇。

在吸毒者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吸毒者中,许多人最初只是为了盲目满足对毒品的好奇心而“偷尝禁果”。

②慕虚荣、赶时髦。

现实生活中,以为“吸毒最时髦”而去赶时髦,从而染上毒品的人为数不少。

③追求刺激和享乐。

一部分吸毒者因腐朽意识作祟,精神空虚,理想观念淡薄,受极端享乐主义的驱使,将吸毒当作“追求刺激”和“高级享受”。

如某些暴发户为炫耀自己的富有而吸毒。

④无知和轻信。

在农村,误以为吸毒能治病,而将毒品当作药品使用;在城市,误以为吸毒能使人轻松或促进睡眠而沾染毒品。

⑤赌气或逆反心理。

因赌气或逆反心理导致吸毒者,往往以女性和青少年居多。

⑥诱骗胁迫。

有不少人因为交友不慎,轻信他人的谎言,被所谓的“朋友”、“哥儿们”恶意引诱,或是由于贩毒分子的蓄意教唆而上当受骗、步入毒途的。

⑦自暴自弃。

在吸毒人群中,因受到挫折而自暴自弃吸毒成瘾的也为数不少。

(六)毒品的传播——利欲熏心的贩毒集团和贩毒分子1、图片展示:交易场所、人群以及吸毒场景,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对毒品以及参与毒品贩卖分子的仇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展示:全国人关于禁毒的决定以及《刑法》对毒品犯罪的刑事责任的规定等内容。

(1)全国人关于禁毒的决定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

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除依照规定处罚外,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

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

(2)我国《刑法》规定的毒品犯罪的罪名主要有12条,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第347条);(重点强调:走私、贩卖、运输毒品的不论数量,一律给予刑事处罚。

)②非法持有毒品罪(第348条);③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第349条);④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第349条);⑤走私制毒物品罪(第350条);⑥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第351条);⑦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第350条);⑧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第352条);⑨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第353条);⑩强迫他人吸毒罪(第353条);⑾容留他人吸毒罪(第354条);⑿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第355条)三、中学生如何进行预防,抵制毒品诱惑(一)学生活动:角色扮演,表演小品(课余时间排练好)学生根据所给情景(图片),表演如何拒绝毒品,演示拒绝的方法,体验角色转换。

(二)师生一起出谋献策,以抵挡毒品的渗透与引诱。

同学们,毒品有时会裹着糖衣,有些居心叵测的人会说这不是毒品,是一种另外什么东西,诸如兴奋剂、兴奋药之类的,是不会使你上瘾的。

甚至还会有这样一些花言巧语: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等,其实啊,是毒品都会上瘾,都必然造成对身体的伤害,否则国家也不会通过法律来强制管理。

同学们,有些毒贩为了利益的需要,有时候会给点甜头给你尝尝,诸如前几次免费试用之类的,让你染上毒瘾后,他就可以源源不断的销售毒品,吸干你的血汗钱,把你逼上绝路。

那么,如何来抵挡毒品的渗透与引诱呢?归纳起来,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实现。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遇挫折不气馁,遇成功不骄傲;不盲目追求享受,不以好奇心为由侥幸去尝试,抵抗不良诱惑。

大家也常在报纸电视上看到过某种特殊身份的人,如警察、医生、记者不相信毒品的成瘾如此巨大而尝试,但结果都是毁灭了自己。

电影《门徒》中女主角为了证实给她吸毒的丈夫看,以身试毒,最后也是戒不掉死亡了。

所以,同学们,在抵制毒品的问题上,一定要时刻告诫自己,一日吸毒,终身戒毒。

(2)慎重交友,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

如发现亲戚朋友中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慎重交友对青少年防毒颇具普遍意义。

那么,人海茫茫,怎样去识别吸毒者呢?(畅所欲言,讨论交流)教师总结:经验告诉我们,根据外在形象及内在的心理,去注意识别吸毒者。

(简单介绍一下,请学生在课后去了解)(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摒弃吸烟、酗酒等恶习,远离不健康的娱乐场所,自身构筑起抵御毒品侵袭的铜墙铁壁。

(4)机智地与毒品违法犯罪做斗争。

毒品问题已经侵入到河源,而且就在我们身边。

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直接发现并面对毒品,那时该怎么办?应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警觉起来,尽量不与违法犯罪分子发生正面冲突。

你们可以装出没看见或根本不懂的样子,设法脱身,然后报警。

当然,在报警前,要注意观察嫌疑人的特征,比如衣着,车辆号牌,联系方式等等。

报警后尽力协助警方抓拿涉毒犯罪分子。

硬碰硬,恐怕要两败俱伤(罪犯没捉到,自己反而遭到挟持),因此智取才是最恰当的斗争方式。

小结——告诫:在对待毒品问题上,一定要警示自己,坚决拒绝毒品,千千万万不要尝试第一口。

四、教师总结“海洛因,白骨精。

毁人类,耗经济。

”朗朗上口的“戒毒三字经”诉说着仅属于吸毒人员的血泪史。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生命,要正确地认识毒品,健康抉择,远离毒品。

从今天开始,从自己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摒弃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孩子们,拒绝毒品,预防第一。

“毒品危害心中记,极易成瘾难断弃,诱发犯罪是常事,法律制裁恨终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