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的迁移 2020.3.11

人口的迁移 2020.3.11

1.B 2.A
• 自2011年3月以来连续7年的叙利亚内战引发了20多年来 全球最严重的难民危机,大量难民涌入欧洲。下图为叙利 亚难民入欧路线示意图。
• 3.大量叙利亚难民涌入欧洲居住,属于 • A.国内人口迁移 B.国际人口迁移 • C.国际劳务输出 D.国内民工潮 • 4.叙利亚难民涌入欧洲的主要目的是 • A.寻求更高的收入 B.躲避自然灾害 • C.寻求好的自然环境 D.寻求安全的生活环境
• 我国老龄人口从2002年的7.3%上涨至2012年的9.4%。 2012年我国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27亿人,且每年仍然以800万人的速度增加。 北京2014年的老龄人口比例已达到21.2%。
• (1)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增长属于哪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具有的特点是什 么?
• (2)据表说出,进京人口的来源地特点及成因。 • (3)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吸收了大量劳动力。请说出人口迁移给北京带
• 9.“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 B.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 D.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 10.“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 B.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 城市中的农民工普遍面临收入低、住房无保障、子女入学难等 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 战。为此,许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下所列。
• ①取消户口制度。
• ②开放大城市,建设大都市区,使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及其附近
的小城镇转移。
• ③集中发展中等城市,以吸纳流动的农民工。
出自教
• (1)说明欧洲吸引大批叙利亚难民涌入的原因。
• (2)简述叙利亚难民大批涌入欧洲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的影 响。
(1)欧洲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 机会多,生活条件好。 (2)难民的涌入给当 地带来了劳动力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 地的老龄化。不同文化 交融会带来冲突。难民 的安置需要动用大量社 会资源,给当地社会经 济的发展带来了负担。
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俄罗斯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因素
• 自然因素: • 气候 • 水源 • 土壤 • 矿产资源
人口迁移因素
• 人文 • 经济差异 • 交通、通信 • 政治:政策、社会变革、战争 • 文化、宗教
• 1.叙利亚自2011年局势发生动荡以来,战乱不断,造成人数 巨大的难民群体。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表示,叙利亚 国内流离失所人数达到650万人,480万人逃往国外。难民大 多逃往邻国。为数不少的难民涌向欧洲,引发欧洲难民危机。
迁移与流动有什么区别?
• 人口迁移是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永久的移 动;
• 人口流动是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 的现象。
• 判断: • 宁城人,至北京搞装修; • 宁城人,至北京上大学; • 宁城人,至北京打工、创业,取得北京户口 • 长期在京居住,未获北京户口
人口迁移的分类
• 根据迁移的空间范围,一般分为国内人口 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 ①使我国环境承载力明显变大 • ②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 ③部分农村出现“空巢老人” • ④加剧了西部地区环境的破坏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5.D
• 16.材料一 下表为2010年我国跨省人口流动地区构成 情况和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
• 材料二 下图为“某年我国重点地区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 字塔图”。
3.B 4.D
• 猴年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 密集涌向乡间。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城堵” 变成了“乡堵”。
• 5.“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 ) • A.城市化速度加快 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 •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 6.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 • A.家庭 B.经济 C.教育 D.交通
• 13.材料中提到的民工流动( )
• A.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B.属于人口流动
• C.属于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 D.属于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 14.影响材料中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是( )
• A.经济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 • C.文化教育因素 D.政治因素
13.B 14.A
• 15.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影响有 ()
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
• 地理大发现之后: • 旧大陆到新大陆 • 二战之后: •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到发达国家和地区
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
• 古代: • 北方向南方:“永嘉之乱”、“安史之
乱”、“靖康之乱”、“蒙古南下” • “大槐树移民” • 特定的文化现象:广东方言,福建土楼,
内蒙西部方言,打虎石的故事…… • 宁城一带的历史人口迁移: • 始于明,显于乾,盛于嘉,达于光
• (2)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 • (3)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工伤保险、大病、
养老保险) 。 • (4)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 • (5)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 (6)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摘自《国务院关于解决 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
• 近代:“走西口、闯关东”、日本侵华战 争
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
• 建国后: • 改革开放以前:政策性移民,如支援新工
业基地、移民垦荒支援边疆、高等学校搬 迁招生和分配、大型工程、压缩城市人口 规模 •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为主导因素,自发为 主,常为务工和经商,方向是从农村到城 市、从内地省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5.D 6.A
• 图甲、图乙分别是某市2011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户籍人 口和流动人口金字塔示意图,该市的平均期望寿命已提高 到78岁。
• 7.图甲反映的该城市人口增长模式是(
)
• A.“高—高—低”模式 B.“高—低—高”模式
• C.“高—高—高”模式D.“低—低—低”模式
• 8.与流动人口相比,户籍人口(
推力: 农村
人多地少 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就业机会少 收入少
拉力: 城市
就业机会多 学习机会多
基础设施完善
• 1.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好处只 是增加经济收入吗?还有哪些?你认为其中 最重要的是什么?
• 2.农民工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什么作 用?
• 1.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 2.参与城市建设,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 3.促进城市的消费。
)
• A.劳动力数量较少 B.劳动力比重较大 C.性别构 成较合理 D.年龄构成较轻
7.D 8.C
•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 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 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 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 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9.B 10.B
• 近年来,新加坡从东亚、东南亚、南亚各国招募大量国际 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在新加坡从事工商企业、建筑业、家 政等行业。
• 11.至2012年,新加坡国际劳工比例高达38%,与之密 切相关的原因是新加坡
• A.国际产值的不断增加 D.转口贸易的盛行
来的积极影响。
(1)现代型(“低—低—低”模式)。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少年儿童 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不足、养老机构发展潜力大。 (2)特点:北京周边邻近地区。 成因:多为省会城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 收入水平高;交通便利,联系密切,经济活力强。 (3)增加劳动力供给,优化劳动力结构、促进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城市建设发展;减 缓老龄化进程;缓解养老压力,促进城市建设、环境改善。
• (1)概括我国目前人口流动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 (2)分析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入地区带来的影响。
• 《庞大的农民工队伍》
•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国家统计局 农调总队的调查显示,1999年中国农村的转移劳动力占农村 全部劳动力的21.5%。截至2015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超过 2.7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1.68亿人
• 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在1978~1995年期间,中国的国内生产 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4%,其中有1%来自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 服务业的转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研究表明, 1982~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中的20%~23%来自劳动力的转 移。
• 1.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发生在哪些行业中?
• 2.分析促使这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1.有关该地区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时人口总量最大 B.③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 C.④时当地人口数量达最小值 D.⑤时老年人口比例很小 • 2.④时期以后人口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产业结构升级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变化 • B.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迁入量减小 • C.经济落后,大量人才外流 • D.留守儿童问题使父母返乡务工
人口的迁移
2020.3.4
• 一人地区(国家)人口的数量变化不仅包 括人口的自然增长,还包括人口的迁移 (机械增长)
什么是人口迁移?
• 人口从一地向另一地的迁居活动。 • 判断标准: • 1、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 • 3、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这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
• 跨省? • 跨市? • 跨县? • 跨乡镇? • 跨村?
• ④政府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 材P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