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2011.5一、选择。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纸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2分。
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狭隘.(ài)模.样(mó)执拗.(niù)杞.人忧天(qǐ)B. 猝.然(cù)抖擞.(sǒu)刊载.(zǎi)安然无恙.(yànɡ)C. 自诩.(xǔ)褴.褛(lán)倔.强(jué)锐不可当.(dǎng)D. 鸟瞰.(kàn)单薄.(bó)怪癖.(pì)惩.恶扬善(chénɡ)2.对横线处选填汉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索 (检,捡)判断:“检”有“查”的意思,而“捡”有“拾取”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检”。
B.赏 (鉴,签)判断:“鉴”有“仔细看,审察”的意思,而“签”有“写姓名或画上记号”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鉴”。
C.不屑置 (辩,辨)判断:“辩”有“辩解,辩论”的意思,而“辨”有“辨别,分辨”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辨”。
D.专心志 (至,致)判断:“至”有“到”的意思,而“致”有“集中(力量、意志等)于某一方面”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致”。
3.结合语境,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丰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这个地区人民的道德品性。
他们奉行“百善孝为先”的信条,珍惜生命,友爱乡里,秉承忠君爱国的传统,讲究义气。
,中华民族的儒家文化思想中的“孝、爱、忠、义”已经内化到他们的精神世界当中了。
②经过艰苦的高强度新兵训练,这些被冠上“骄娇”标签的90后新兵们,不仅炼就了一副钢筋铁骨,而且磨砺了意志,可谓。
90后新兵为我们展现了新一代子弟兵优良的风貌。
A.①句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②句填“玉不琢不成器”B.①句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②句填“精雕细刻”C.①句填“追本溯源”②句填“玉不琢不成器”D.①句填“追本溯源”②句填“精雕细刻”4.下面各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京剧的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在表演上各具特色。
B.学校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我是选文学社呢,还是选天文社呢?C.“人不可有傲气,”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但不可无傲骨”。
D.《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惟一的一本回忆散文集,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5.对下面语段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几天前,我来到乡下,欣赏到一派乡村的春色:①绿油油的稻田衬托着金黄的油菜花,波光粼粼的水塘倒映着袅娜的垂柳,淡淡的绿荫掩映着朴素的白墙黑瓦,是那么的清新,那么的美丽。
轻轻走入田野,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②温暖的阳光下,斑斓的蝴蝶调皮地追随着行人上下飞舞,是那样地让人留恋。
③四月的乡村到处都呈现出一派生机,简直就是一首生意盎然的田园交响曲。
三月之初,这里还下着大雪,想不到春色还是如约到来,而且比往年更美丽、更妖娆,④这难道不是一种奇迹和幸运吗?A.①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从多个方面描绘出春天的乡村清新、美丽的特点。
B.②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阳光下蝴蝶翻飞惹人留恋的情景。
C.③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美丽乡村生意盎然的特点。
D.④句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到来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6.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在中华文明中,“和”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是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理念。
建设和谐文化,要求我们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身的关系入手,关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回应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新需求,不断提升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①它强调“和而不同”,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增进共识和团结②它强调加强道德修养,保持平和心态,实现身心和谐③它强调公平正义,通过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和谐稳定④它强调人是自然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应尊重客观规律,努力实现和谐相处A.③②①④ B.④③②①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二、填空(共8分)7.默写(5分)(1),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2)停杯投箸不能食,。
(李白《行路难》)(3)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4)《曹刿论战》一文提出要选择“”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
(5)《陋室铭》中虚写陋室主人厌弃世俗生活的语句是,。
8.名著阅读(3分)孔子之后的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
其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充分地表达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他还强调“义”的重要性,在文章《》中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他的文章观点精辟,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论证严密的特点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为。
(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语言特点等角度任选一个简析即可)三、综合性学习(共11分)9.今天,郊野公园已经成为北京诸多公园中的重要一员。
学校开展了“北京郊野公园调查”的实践活动。
作为小组成员,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从小组提供的两则材料中提炼信息,简要介绍北京郊野公园的情况。
(不超过32个字)( 5分)【材料一】郊野公园面积要比市区公园大许多。
郊野公园的建设,强调对原有片林略加改造,不鼓励大兴土木建设人工雕琢痕迹过于明显的园林小品。
同时要求,郊野公园绿化率不低于90%,高大乔木覆盖面积不低于70%,注重植物的空间配置和季节变化,力求呈现具有野性特征的自然景观。
比如朝阳区古塔公园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各种灌木、各色花卉达16.46万株之多,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充分地感受到自然的野性。
【材料二】答:(2)下面是对三位相关人员的采访记录,请你据此概括建设郊野公园的三个理由。
(3分)园林绿化局工作人员:通过对30个郊野公园的数据统计,我们看到这些公园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3万余吨,释放氧气10万余吨,成为北京人身边的“绿肺”。
中关村IT精英:每周末我们一家都去郊野公园,有时散散步,感受城郊的新鲜空气;有时适当运动运动,和孩子在天然草坪上踢踢球。
在最真实的自然环境里,我忘记了城市工作压力,释放了内心的焦虑情绪。
玉东郊野公园养护工李师傅:我是一个工人,2006年下岗。
玉东公园建成后街道就安排我来这里上班,这可是为我们提供了“绿饭碗”。
答:(3)在与某郊野公园管理处王主任交谈时,他说了下面一番话。
面对王主任的困难,请你分别对主管部门和游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3分)王主任:“我们这个郊野公园面积大、设施多,但没有门票收入,而政府给的养护费用每年才4元/平米。
遇到节假日,伴随着游人的增多,垃圾量在增加,绿地被破坏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可我们只有十来个工作人员,很多时候真是忙不过来呀。
”给主管部门的建议:给游人的建议: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第10~12题。
(共8分)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录毕,走.送之走:(2)腰.白玉之环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翻译:(2)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翻译:12.本文作者“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而最终却能学有所成。
作者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与行为特点?(用原文词句回答)(2分)答:五、现代文阅读(共31分)(一)阅读《命运的驱使》,完成第13-15题。
(共15分)命运的驱使①文化大革命到来之前,我才20多岁。
我决心把一生的时光,都溶进调色盘里。
那雨中的船、枝上的鸟、泥土中的小花小草、薄暮冥冥中一张张模糊而有生气的脸,把我牢牢地固定在画架前,再也没有想到与它分开。
②然而,1966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从天而降的重锤,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
于是,往日那些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美梦一般流散了。
③一夜之间,千万人的命运发生骤变;千万个家庭演出了在书本里都不曾见过的怪诞离奇的悲剧。
那时在海河边有个地方叫挂甲寺,经常会发现有投河自尽的人。
有老者、有青年、有腰间捆着婴儿一同殉难的妇女。
每当看到这些下狠心毁掉自己的人时,我的心都会颤栗,心想他们必有许多隐忍在心、难以抗拒的苦痛。
于是我便不自觉地虚构起他们生前的故事。
我平日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万千感受也都自然而然地向虚构的故事中聚拥而来。
开始,我只是把这些故事讲给至亲好友们听。
为了安全,我把故事中的人物、地点、社会背景全换成外国的,当做一个个旧的外国小说或电影故事。
我以讲故事来排遣郁结心中的情感。
④一个夜晚,外边刮着冷风。
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突然跑到我家来。
他不等我说什么,便一口气讲了他长长一段奇特的遭遇。
我听着,流下泪,夹在手指间的烟卷灭了也不知道。
他讲完了,忽然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问我:“你说,将来的人会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你说,现在有没有人把这些事写下来?可是那就得冒着生命的危险呀!不过,这对于将来的人该是多么有价值啊!”我们都沉默了。
我俩都顺着他这番话思索下去……从此,我便产生了动笔写的念头。
⑤我把自己锁在屋里,偷偷写起来,只要有人叩门,我立即停笔,并把写了字的纸东藏西掖,尽管是片言只语,但是这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不堪设想。
后来写得多了,我就把这些写好的东西埋藏在院子的砖块下边、塞在楼板缝里,或者一层层粘起来,外边糊上宣传画片,做为掩蔽,以便将来有用时拿温水泡了再一张张揭出来……但藏东西的人总觉得什么地方都不稳妥。
一度,我把这些稿子卷成卷儿,塞进自行车的横梁管儿里。
这车白天就放在单位里,单位整天闹着互相查找“敌情线索”。
我总觉得会有人猛扑过去从车管儿里把稿子掏出来。
不安整天折磨着我。
⑥终于有一天,我把稿子悄悄弄出来,用火点着烧了。
心里立刻平静下来,跟着而来的却是茫然和沮丧。
⑦以后,我一旦有了抑制不住的写的冲动时,便随写随撕碎,扔在厕所里冲掉;有时写好了,轻轻读给自己听,读到自己也受感动时便再重读几遍,最后却只能恋恋不舍地投进火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