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十二章》精品课件

《论语十二章》精品课件


了解孔子思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 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 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 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思考3】研读第三章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朝、夕:名字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②闻道:知道、懂得真理 释义: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思考3】研读第三章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 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
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八佾(yì) 迩之事父(ěr) 子罕(hǎn)
文质彬彬(bīn) 譬如(pì) 未成一篑(kuì)
【思考1】研读第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食:动词,吃饭 ②敏:勤勉 ③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释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 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思考5】研读第五章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②齐:与......看齐。 ③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释义: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思考2】研读第二章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而:表假设,如果 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思考2】研读第二章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思考4】研读第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释义: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思考4】研读第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 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 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 以利来衡量。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了解《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 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 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 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 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 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 为主。
【思考1】研读第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学而》)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 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思考5】研读第五章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思考6】研读第六章
【思考6】研读第六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 修《诗》、《书》,定《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 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质:质朴、朴实 ②文:华美、文采 ③野:粗野、鄙俗 ④史:虚饰,浮夸 ⑤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释义: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 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