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坑支护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基坑支护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基坑支护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目录No table of contents entries found.一、工程概况1、建筑层数、高度:地上8层,地下1层结构总高度(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板板顶)H=28.900m。

二、地质条件1、场地地貌拟建场地地貌上属于南宁盆地、邕江Ⅱ级冲积阶地,场地地面相对平坦,地形基本完整,场地稳定。

2、场地各岩土层分布及水文情况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土层自上而下为:素填土(Q4ml)、第四系河流冲积(Q3al)形成的粘土、粉质粘土、粉土、粉细砂、圆砾及下伏强风化泥岩,详细叙述如下:2.1、素填土①(Q4ml):灰色、灰黄色等,稍湿,松散状,只要由粘性土组成,局部含少量有机质及碎石等,顶部为砼地板,属新进填土。

该层在分布于整个场地,除zk1厚度为4.80m外,其余钻孔层厚为0.20~0.80m,平均厚度0.69m,具高压缩性土。

2.2、粘土②(Qal+pl):棕色、棕红色,黄色、浅黄色,局布夹少量灰白色等,硬塑状态为主,粘性、韧性均好,刀切面光滑,手感滑腻,手搓可成细的土条,局部地段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干强度高。

该层分步于整个场地,厚度3.00~8.70m,平均厚度7.09m,层顶埋深0.20~4.80m,层底埋深 6.70~8.90m,w=56.9‰,实测标准贯入锥击数N=10~16击,实测平均锥击数N=12.9击,属中压缩性土。

2.3、粉质粘土③(Qal+pl):灰黄色、浅黄色、灰白色等,可塑状为主,上步局部呈硬塑状,粘性中等、韧性一般,干强度中等,土资较均匀,局部少量相变为粉土状。

厚度1.90~4.60m,平均厚度2.88m,层顶埋深6.70~8.90m,实测标准贯入锥击数n=7~12击,实测平均锥击数n=8.8击,该层场地均有分布,属中压缩性土。

2.4、粉土④(Qal+pl):灰色、灰黄色、灰白色,密实状,粘性稍差,韧性差,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及粉砂团状,手感具强砂感,摇振反映中等,遇水孔壁易坍塌。

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层顶埋深9.20~11.50m,厚度0.80m~2.90m,平均厚度1.71m,标准贯入实验实测平均值n=6.7击,属中压缩性。

2.5、粉细砂⑤(Qal+pl):灰褐色,浅黄色,稍密,湿,砂感较强,颗粒较均匀,摇震反应中等,遇水易塌孔,局部夹少量粉土。

该层分布在场地内圆烁层顶部局部地段,层顶深度10.50~13.90m,厚度0.70~3.30m,平均厚度1.59 m,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校正后锥击数n63.5=2.3~6.9击,平均锥击数n63.5=4.6击,属中等压缩性土。

2.6、圆砾⑥(Q3al):灰黄色、黄色、局部灰白色等,饱和,稍密~中密状,砾石成分只要为石英及硅质岩,粒径以2~20㎜居多,约占40~50,粒径20~40㎜约占25~35,磨圆度较好,多呈圆~次圆状,骨架颗粒间为中粗砂及粉细砂等充填,局部地段偶粉砂团块等。

该层整个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0.50~10.20m,平均厚度5.07m,层顶埋深12.10~15.30m,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校正后锥击数n=6.4~11.3击,平均锥击数n=8.7击。

2.7、强风化泥岩⑦层(E):灰黄、青灰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本次勘察仅揭露到该层顶面,据以往勘察资料及地质资料,本层为第三系胡湖相沉积形成,为半成岩,层顶埋深21.20~22.80m,揭露层厚0.20~0.80m,该层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v极。

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在野外钻探过程中,揭露一层地下水为孔隙潜水,该层地下水赋存于粉细砂⑤和圆砾⑥层中,具有一定的承压性,场地地下水的稳定水位深度8.30~9.60m。

三、编制说明说明和依据1、编制说明1.1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临近建筑物为一级,其它部位为二级,本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一年内。

1.2土钉钻孔直径130mm,倾角为向下15度,注浆材料为M15水泥浆,3天强度不低于6MPa,水灰比0.5,根据现场情况,可适量掺入早强剂或干燥剂,注浆压力为0.6~0.8MPa,土钉钢筋为HRB335。

1.3设土钉位置的基坑坡面设喷射混凝土面层100mm,插入坑底以下200mm,面层配置Φ8@200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标号C25,3天后强度不低于10MPa,面层上下段钢筋网搭接长度应大于300mm。

1.4土钉墙应分段、分层施工,每段施工长度不超过12m,每层挖土超过土钉位置300mm,严禁超挖。

1.5放坡位置基坑坡面抹30mm厚M5.0水泥砂浆护面(局部位置可根据情况加设钢筋网)。

1.6做土钉墙的支护的基坑面均设泄水孔,间距2.0m梅花型布置。

2、编制依据A、《广西农科院3#科研服务用房岩土工程课程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勘察院2010年5月30日南宁B、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C、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3、施工计划(一)劳动力需要量计划(二)施工机械需要量计划1、土方挖运机械设备一览表4、主要材料需用量一览表(三)工程进度计划与工期保证措施1、配备组织协调能力强、技术好、业务精、能吃苦、作风过硬的项目领导班子,组织一支技术好、吃苦耐劳、作风过硬的工人队伍,决心按计划工期完成。

2、施工组织设计时组织施工的指导性技术的文件,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至关重要。

因此,在施工准备阶段,必须按施工承包合同、施工图纸要求、编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并认真付诸施工。

3、抓紧做好施工准备。

做好施工准备,时确保按时施工和连续施工的前提条件。

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签订后,应即成立项目经理,做好组织准备、技术准备、物质准备和现场准备,以便早日开工、连续开工。

4、配备状况足够数量的施工机械,加强维护保养,提高设备完好率,确保满足施工需要。

5、确保物质供应。

工程用料必须确保施工需要,防止停工待料,保证连续施工。

6、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杜绝工程返工,确保安全生产,做到一次交验成功。

7、实行日、周、月计划管理,狠抓日计划和周计划的落实。

确保月计划和工程总进度计划的完成。

8、搞好夜间照明,提高夜间施工效率。

9、做好雨天施工准备,坚持雨天施工,确保夜以继日连续施工,正常施工。

四、施工工艺技术.(土方开挖、降水、基坑支护;质量方面)(一)土方开挖为了便于施工及有利于边坡稳定,土方开挖应按设计要求由总施工方放样后,交于土方开挖单位分层分段分区对称开挖,为便于施工及有利于边坡稳定,土钉支护部分土方开挖应分层分段开挖,每层开挖深度不得大于同层土钉下0.3~0.5米,分段开挖长度不大于30米,宽度视当层土钉施工工作面需要而定,下层土需等上层土喷锚网支护施工后两天(至少12小时)才可继续开挖。

基坑先开挖至底板底标高,在分批开挖出承台、地梁及电梯井位置。

距离基坑底30cm土方以及承台和电梯井宜采有人工开挖。

在砂性土地基中施工安全度高,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可根据现场情况和测试结果,随时调整土钉间距和长度或采取加固措施,保证基坑顺利开挖。

挖土方要严格遵循“分层、分段开挖,大基坑小开挖,先护后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进行分区跳挖,与土钉墙、井点降水施工应交叉作业。

挖土与支护应密切配合,需合理安排,分层进行。

开挖出的土方必须及时外运,不得在基坑周围堆放,严禁运土车辆在基坑周边跑动,在坑顶边10m范围内禁止钢筋等重物堆放。

(二)降水采用明沟及集水井排水为防止地面雨水及大气降水流入基坑内影响基坑边坡的安全,在基坑顶面设置300×400mm的砖砌排水明沟,以防止地表水二次侵入土体中,间隔30m设1000×500×500沉淀池。

基坑内根据土层含水情况及天气情况,适量设置排水明沟,沟体尺寸为300×200mm,中间300×200mm排水沟主要为汇集基坑中雨水,边坡上的雨水、渗水及施工废水。

集水坑尺寸为1000×1000×800mm。

为方便施工,保证基坑安全,应采用临时排水措施排除地表水和基坑作业面积水。

排水措施包括地表排水,支护内部排水,以及基坑排水,一避免土体处于饱和状态,并减轻作用与面层上的静水压力。

1、地表排水:在基坑外边设置排水土沟,使雨水往基坑外流入排水沟内排走。

2、支护内部排水:在支护面层背部应插入长度为40~60cm,直径不小于4cm的排水管,以便将喷射混泥土面层的积水排出。

3、基坑排水:为了排除基坑集积在工作面的渗水与雨水,可在土钉工作面内设置临时排水土沟和集水坑,排水沟要离开边壁0.5~1.0m,表面不应过大,坑内有积水时应及时抽出,此排水沟在做玩最后一排土沟后,由土建单位做垫层时一起施工。

(三)基坑支护1、工艺流程:整理边坡→测量机孔的定位→钻孔并制安锚杆→压力注浆→初喷混凝土→绑扎钢筋网片→设置锚垫板→第二次喷混凝土。

2、主要技术参数(1)土钉钻孔直径130mm,倾角为向下15度,注浆材料为M15水泥浆,3天强度不低于6MPa,水灰比0.5,根据现场情况,可适量掺入早强剂或干燥剂,注浆压力为0.6~0.8MPa,土钉钢筋为HRB335。

(2)设土钉位置的基坑坡面设喷射混凝土面层100mm,插入坑底以下200mm,面层配置Φ8@200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标号C25,3天后强度不低于10MPa,面层上下段钢筋网搭接长度应大于300mm。

(3)土钉墙应分段、分层施工,每段施工长度不超过12m,每层挖土超过土钉位置300mm,严禁超挖。

(4)放坡位置基坑坡面抹30mm厚M5.0水泥砂浆护面(局部位置可根据情况加设钢筋网)。

(5)做土钉墙的支护的基坑面均设泄水孔,间距2.0m梅花型布置(6)喷射混凝土厚度:第一次喷30~~50mm,第二次喷50~~70mm,共100mm厚。

3、施工方法:(1)、削坡:施工削坡时应自上而下分阶段进行,每次削坡开挖深度1.5m左右。

机械挖土时应预留10cm 厚,以便人工修整。

(2)、土钉定位成孔:按6m孔深采用干成孔法,成孔后用压缩空气将孔内残渣及扰动的废土吹干净。

锚孔水平、垂直方向孔距误差不应大于100mm,锚孔偏斜度不大于5%,锚孔应一次性成型。

4、锚杆制作及安装:锚杆材料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制作应在专设的工作平台进行,制作好的锚杆应堆码整齐,并不得粘连泥土。

(1)、钻孔成型后,锚杆入孔前,应检查孔内有无掉块,保证锚杆的入孔的深度。

(2)、将制作好的锚杆缓慢送入孔内,安放锚杆应防止杆体扭曲,杆体安放后,不能随意敲击、插拔、悬挂重物。

5、注浆:先高速低压从孔底注浆,再低速高压从孔口注浆注浆压力为0.6~0.8Mpa。

注浆浆液应搅拌均匀,随拌随用,浆液在粗凝前用完,并防止泥块、杂物混入浆液。

6、铺设钢筋网片:网片钢筋应顺直,按@200*200的间距绑扎牢固。

在每步工作面上的钢筋应预留与下步工作面钢筋网片的搭接长度,钢筋网片与土钉连接牢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