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要产品追溯追溯管理平台建设规范》

《重要产品追溯追溯管理平台建设规范》

《重要产品追溯追溯管理平台建设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标准编制起草组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工作简况任务来源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并归口,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下达年月第三批国家标准计划,项目编号为:,项目名称为《重要产品追溯追溯管理平台建设规范》。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

标准制定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标准研制背景国务院办公厅于年月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号)中明确提出要“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完善标准规范”。

年月,国家标准委、商务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重要产品追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质检标联〔〕号),明确了开展重要产品追溯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任务,提出加紧研制追溯基础共性标准,为试点示范提供指导。

本标准即为重要产品追溯首批立项共性基础标准之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号)要求,“有关部门和地区可根据需要,依托已有设施建设行业或地区追溯管理信息平台。

开通统一的公共服务窗口,创新查询方式,面向社会公众提供追溯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

”《关于推进重要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商秩发〔〕号)要求,“按照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原则,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对象标识与标识解析等信息技术,逐步建设中央、省、市级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

”《关于开展年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办建〔〕号)、《商务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年重要产品追溯体系示范工作的通知》(商办秩函〔〕号)要求示范地区建成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

当前,各省级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各省市及有关行业组织、大中型生产经营企业普遍反映,需要出台统一的平台建设规范,对平台建设工作加以指导,以实现平台互联、数据互通。

标准编制目的与意义建设各省市政府部门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是落实各层级追溯业务管理责任的有效手段。

追溯平台也是支持各地统一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推进各类追溯信息互通共享的有效工具。

主要工作过程预研阶段年月月,成立标准预研编制组,进行了内部研讨,初步确立了标准的范围,并依据范围开展相关书籍、研究论文、标准规范等资料的收集工作。

编制组着手编制调研提纲,调研相关部门和地方商务部门、行业组织及相关生产经营主体的平台建设需求。

年月,编制组根据实地调研情况,组织专家召开专题研讨会,广泛听取专家、企业及行业主管部门意见,依托调研报告内容,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及文献,起草《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基本要求(草案)》,形成初稿。

年月,编制组就初稿征求了山东、宁夏、上海、厦门、宁波、青岛个省市的意见,并针对修订意见进行分析总结、合理采纳;年月,在修订稿基础上,全面征求并合理采纳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各有关行业商协会的修改意见;年月,又征求了河北、吉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川、云南、青海、宁夏、北京、上海、厦门市商务主管部门的意见,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

立项阶段年月,提出本标准制定及立项需求,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担本标准主要起草任务,并成立标准起草组开始标准起草工作,开展标准调研、资料收集、标准草案稿编写。

同时,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向国家标准委提出立项申请,参加了年第五次推荐性国家标准立项评估会。

年月,国家标准委批准本标准的立项申请,正式列入年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项目计划编号为。

调研阶段年月月,本标准已经在预研阶段进行了充分调研,进行了内部研讨,初步确立了标准的范围,并依据范围开展相关书籍、研究论文、标准规范等资料的收集工作。

书面调研方面,标准起草编制组广泛搜集资料,研究了《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体系设计与实施的通用原则和基本要求》、《农产品追溯要求果蔬》、《农产品追溯要求水产品》等系列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编制组对重要产品追溯相关部门、重点企业及相关协会进行了专题调研,进一步明确了《重要产品追溯追溯管理平台建设规范》的编制内容、技术要求及相关规定。

年月,编制组进一步对山东、上海、宁夏、厦门四地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针对四地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的功能、性能、特色,以及针对商务部发布的《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应用成效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评估。

起草阶段年月,标准起草编制单位在预研基础上完成了《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指南(试行)》,报送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并于年月以商务部办公厅名义印发。

年月,标准起草编制组将《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指南(试行)》转化为《重要产品追溯追溯管理平台建设规范(草稿)》,并基于各地补充调研,吸取了各地平台建设经验,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标准讨论稿。

年月,编制组组织召开了标准专家研讨会。

会后,根据专家意见增加了相关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定义,调整了平台体系架构,并修订了平台功能性能等内容;修订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现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

国家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编制原则本标准严格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编制。

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利益相关方的目标和诉求,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标准化工作指南第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标准化工作指南第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和《标准编写规则》等进行,使标准更严谨、更规范。

本标准主要内容本标准规定了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的术语和定义、设计原则、总体架构、功能要求、数据接口要求、性能要求、部署环境要求、安全性要求、可靠性及稳定性要求、平台运行维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稀土产品等重要产品的追溯管理平台的建设。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本标准为首次自主制定,不涉及国际国外标准采标情况。

主要技术内容的依据与确定过程本标准制定过程中,全面参考国内外法规、标准和有关文献资料,广泛听取行业管理部门意见、结合现场企业调研、专家座谈研讨,科学地确定平台框架及具体内容,确保追溯管理平台设计、开发过程简单、便捷及实用。

本标准从全国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整体要求出发,确保全国追溯信息链条的完整性,在技术层面保障追溯体系建设全国“一盘棋”。

本标准已经在全国部分省、市和行业协会、第三方追溯技术服务机构以及试点示范地区进行了实验,并经各地反馈不断优化改进。

范围规定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对通过引用而成为本文件条款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汇总。

术语和定义给出了本标准中用到的术语和定义。

平台框架体系结构说明了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追溯管理平台间的层级关系,明确了各级平台的定位,并指出县级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追溯扶贫等工作建设县级追溯平台。

平台总体架构及设计要求遵循大数据云服务的理念,规定了平台的总体架构,主要由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表现层组成,此外还包括运行维护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数据互联互通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此外,针对平台架构设计提出了应遵循的相关要求。

功能要求详细界定了省级或地市级追溯管理平台的具体功能,是本文件的重点。

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应分品类设置子平台。

各子平台应具备追溯主体管理、数据质量管理、追溯应急管理、追溯数据分析等必要功能;可根据管理需求,各子平台灵活配置体系建设管理、追溯设备管理、运行考核管理等功能。

地方可结合门户网站建设实际,单独或融合实现公共服务管理功能。

地方可根据管理需求,自行细化、增删改相关功能;开展追溯体系精准扶贫工作的地区,可增加追溯体系精准扶贫等主题管理功能。

数据接口要求说明了与国家平台、横向相关部门、第三方平台、重点企业的数据接口设计要求,数据传输技术要求另行规定。

性能要求规定了保证平台安全稳定运行的最低性能要求。

部署环境要求说明了网络、机房、服务器、数据库等运行环境要求。

安全性要求说明了平台应用系统安全性、运行环境安全性、数据安全性相关要求。

可靠性及稳定性要求明确平台应具备较高可靠性,关键设备和程序应备份,数据应异地备份,并具备应急和灾难恢复措施。

平台运行维护要求明确了平台运行日常维护、程序代码可维护及运行故障应急处理、数据对接相关维护要求。

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本标准与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保持一致,与国家重要产品追溯其他相关标准保持协调一致,有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未出现重大分歧意见。

国家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本标准为首次制定,建议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实施。

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本标准为首次制定针对重要追溯管理平台的国家标准,为推荐性标准,已经在全国部分省、市和行业协会、第三方追溯技术服务机构以及试点示范地区进行了试验性实施。

编制组将及时跟踪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以便后期对本标准进行修改完善。

编制组将在国家各级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标准研究、制定、宣贯、实施的全过程工作。

标准发布后,编制组将及时开展标准的宣传贯彻、进行标准实施的培训,促进标准的推广应用,推进标准的有效实施。

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本标准不涉及对现行标准的废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