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真相行有所止【素材回放】2020年12月初,一则“山东莱阳14岁男生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事件的真实性遭受各方质疑,后来官方终于出面承认报道失实。
据山东省莱阳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消息,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发布关于“莱阳第二实验中学李某某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成功签约”事件的调查处理情况,承认由于核实不严,导致该事件为失实消息,并对事件中的相关责任人员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素材解读】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希望打造教育神话,来彰显教育政绩的心情似乎可以理解,但是搞事情不要太离谱,为了宣传,也要有基本的底线。
莱阳市教体局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总算低头认错,并向公众道歉。
但这场闹剧已经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影响,尤其对相关部门权威与公信力的损害很难在短时间内挽回。
总是希望出“神童”是一种病,而权力如果对民意、真相缺乏敬畏,是一种更严重的病。
让政府部门认错、道歉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政府部门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而公众当然期待政府部门有错便改。
如果认为认错、道歉有损自身权威,而不愿面临这种局面,那就应该在决策、执行前多做调查研究、多征求意见、多做靠谱的事,尽量避免犯错。
【适用话题】虚荣心引以为戒端正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规范内部管理改进工作作风老想出神童是“病”,不敬畏真相是病入膏肓听任“神童”的故事到处流传,也会在扭曲社会价值观的同时,加剧社会公众的教育焦虑公众有质疑,至少说明可能哪里出了问题,这个时候尤其要抱着谦逊、审慎的态度反思问题1任何回应,都应该基于严肃认真调查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固执己见,继续信口开河近几年“神童”传说有绝迹的倾向,除了大人们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虚荣心有所转移这个因素外,还因为公众对于智力见识与努力、环境与教育等有了更客观的认知一再出现的“神童”,不仅会对具体的当事人产生实质性伤害,也会影响一个社会正常的人才养成机制与一个被早早榨干、思维和想象力都已定型的“神童”相比,一个健康、活泼、充盈着生机与活力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希望【素材锐评】对“神童”的怀疑反映出教育认知的变化放在十几二十年前,互联网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的时候,这桩“神童”造假的行为,很容易被当真——整个证据链看上去“非常完美”:当事“神童”接受采访言之凿凿,地方最权威的文教管理部门公开发文宣传,再加上跟风媒体的片面报道,不少人不但会深信不疑,还会以此为榜样,向自己的孩子进行灌输。
这次的“神童”闹剧,之所以这么快被戳穿,一是因为现在的社交媒体,有了很强的自净能力,谎言的生存时间越来越短,网友仅仅通过公开的邮件截图以及相关的学校、机构名称,就发现相关证据漏洞百出;二是人们对待“神童”传说,已经有了足够的免疫力,可以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神童”,人造“神童”已经基本不具备弄假成真的土壤了。
这种理性眼光的形成,建立在怀疑的前提下,也有基本的常识作支撑。
现在的孩子,终日接受各种智能设备的影响,所接触的信息量与掌握的知识技能,都远超过去的孩子。
“六岁设计关闭学校电脑程序,八岁建博客并自主研发《开放式云计算平台》”,这种语焉不详的说法,给人造“神童”提供了很大的浮动空间,如果能够获得接入许可,再借助智能设备与软件,许多孩子都能做出“神奇”的操作,如此说来,岂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个“神童”?在这次“神童”的“认证”过程中,莱阳教体局的官方发文宣传,是激发它成为公共话题的关键一步。
舆论虽然也质疑“神童”,但更多却是指向官方在发文宣传时的草率态度,如果官方在决定宣传“神童”之前,能够稍微进行一下判断与核实,那篇令人疑窦丛生的文稿就不会出炉,“神童”也就只是令当地人半信半疑的传说,不会引发这么大的讨论浪潮。
2中国的“神童饥渴症”由来已久,民间崇拜“神童”,是因为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现代的中、高考加分政策,都在鼓励儿童利用“早慧”特征走快捷通道进入利益群体,官方崇拜“神童”,则是父母官们彰显“地域文化优势”、“区域教育环境”的政绩心理作祟。
学者王晓渔在上世纪80年代,曾使用“球籍焦虑”和“时间焦虑”来诠释“神童少年班”的泛滥,“中国落后于西方多少多少年”是这两种焦虑的产生根源。
“神童”造假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处在这个造假链上的所有人,包括学生、家长、学校、政府、官员等,都能得到虚虚实实的好处,说白了,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是对“神童”造假睁只眼闭只眼,图个高兴,于是,“神童”在某种程度上也具备了“吉祥物”的特征。
近几年“神童”传说有绝迹的倾向,除了大人们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虚荣心有所转移这个因素外,还因为公众对于智力见识与努力、环境与教育等有了更客观的认知———某个孩子在特定领域优于其他孩子可以理解,但这个世界“神童”是极为罕见的。
本能地拒绝相信“神童”的存在,才会端正教育态度,培养出真正的优秀人才。
3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披露了一件以在校大学生为作案对象的“校园贷”“套路贷”案件,现阶段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11人。
被害人因沉迷网络赌博,不仅花光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还欠下不少债务,在同学的介绍下到校外某贷款公司借钱,后因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欠款数目从6000元累积到10余万元,翻了近20倍。
(摘编自《高校学生陷“校园贷”,借1.3万欠100余万》,《法制日报》2018年5月2日)材料二: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在校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并采取威胁、恐吓甚至暴力方式催贷。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务必“提高警惕”“找准组织”“理性消费”。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表示,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
广大学生要提高警惕,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打折”要多留一份心眼、多打几个问号。
平常要多学一些金融常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的能力,切勿盲目信任。
而学校和家长作为监护的责任主体,则需在思想引导、风险教育上下功夫。
(摘编自《不良校园贷“免费”套路藏风险》,《北京晚报》2018年5月2日)材料三:4校园贷沦为“校园害”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问题。
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
例如,金融被举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金融理财能力被称为“公民实现富裕幸福生活的基础”,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在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
试想,如果高校能够与时俱进,多进行一些金融常识方面的教育,在普及知识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剖析案例中提升学生的防骗能力,在培养财商中提升学生的理财能力,那么学生哪怕看不穿校园贷的套路,也会有所警惕。
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这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非法校园贷走了,但换个马甲的新骗局还可能登场。
加强财商教育,就相当于为大学生披上抗击诈骗的盔甲。
业内人士认为,非法校园贷潜滋暗长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表借贷机构用较低的门槛诱骗学生上当;二是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三是虚荣心所致。
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最终就会迷失自我。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不应再被妖魔化。
当非法校园贷被禁绝,也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
据报道,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
(摘编自《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人民日报》2017年9月8日)材料四:近日,湖北省公安厅联合相关单位开展2018年防范和处置非法校园贷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全面深刻的警示教育。
文艺会演将宣传防范非法校园贷等金融知识融入歌舞、小品、快板等节目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自觉抵制非法校园贷。
(摘编自《湖北开展防范非法校园贷活动》,《人民公安报》2018年12月25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些不良校园贷从“小贷”滚成“巨债”,这与个别大学生轻信不良校园贷机构虚假宣传、不识其套路陷阱有关。
B.在网上借贷、网络支付流行的今天,缺乏金融常识是大学生易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
C.当代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爱好时尚和潮流,追求超前消费,为非法校园贷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所以大学生要加强财商教育。
D.校园贷沦为“校园害”,原因是多方面的。
家长和学校都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加强防范意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通过具体案例对某类非法校园贷的形成进行了报道,材料二则介绍了非法校园贷的一些具体形式并对学生做了提醒。
B.不良校园贷机构采取“免费”“打折”等虚假宜传,隐瞒了其诈骗意图,这是某些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的原因之一。
5C.校园贷的本质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其暴力催贷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所以应严厉禁止。
D.大学生成长成才关键是要学会自我管理,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提高警惕、抵制诈骗,即便非法校园贷没有了,还可能会有新骗局出现。
3、从政府角度考虑,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止非法校园贷事件的发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认知世界尽管有视野局限,却并不妨碍他们涵养天下观念、天下格局、天下气度。
先贤居一国之内而能孕育出以整个世界为思考对象的政治意识,淬炼关于世界治理的文化体系,这种“天下观”是中国古人卓越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亦是今天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
古人很早就确立“天下为公”的观念,同时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
如《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这种“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一大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