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历史中考解题技巧

2017历史中考解题技巧

巧解选择题选择题作为历史试题的一种形式,注重多个知识点的小型综合,体现考基础、考能力的导向。

做好选择题的前提是审题,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2、看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一、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型题干常引用文章中的语句或引入时政材料创设情境。

解题的基础是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中的转折词)。

明确材料反映的主旨内涵,联系课本,结合备选项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的答案。

1、(2015年)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从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

这个时代的特征是: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B.国家分裂,民族融合C.百年屈辱,民族抗争D.曲折前进,民族复兴二、图表型选择题解答此类题技巧是“三看”: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图表中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四注意”: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语言;注意时间变化和数据变化;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2、(2013年)阅读下方《中美贸易趋向表》,指出直接影响1980年后中美贸易显著增长的因素是: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④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三、地图、图片型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的技巧是“四审”:审时间空间;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审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审多图片间的联系或变化。

“三判”:判选项是否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判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二补”:以图补文或以文补图,准确理解地图、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

3、(2014年)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四、学科素养型选择题此类题考查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解答此类题型需要积累掌握基本的史学方法,如:史料类型区分、历史认识等,解读题干材料,找出选项与主题的关联信息,选出答案。

4、(2015年)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

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

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B.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C.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D.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五、比较型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提炼题干中的比较项的比较条件或范围,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明确题意是“求同”还是“识异”,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应选项进行综合判断。

5、(2015年)拿破仑和华盛顿是同处一个大时代的政治家。

他们在历史贡献方面的相同之处是()A.赢得了民族独立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C.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D.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进程六、程度型选择题(最佳型选择题)此类题型题干中通常出现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如:“根本的、最突出的、主要原因(影响)、直接、本质”等。

解题时可以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然后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排除法、优选法、逐个比较法等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注意不能“以偏概全、范围过大、过于间接”等)6、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的同志说:“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来”最准确的理解是()A、发动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B、揭开了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C、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完成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七、因果型选择题解答此类问题,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素等要求。

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可采取时间顺序判断(时间在前者为因),运用基本理论推理出答案。

7、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430多万,共产党军队只有120多万,为什么共产党能够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并打败了国民党呢?根本原因是()A、武器装备先进B、人民群众支持C、蒋介石不懂军事D、毛泽东用兵如神八、知识性选择题(历史概念型选择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如:“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等,从备选项中选择可回答题干问题的答案。

8、(2012年)乾隆皇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许多努力,他自称有“十全武功”。

属于“十全武功”之一的是()A.收复台湾B.组织雅克萨之战C.设置驻藏大臣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九、评价型选择题这类试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现象、事件、人物、观点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命题形式有“主体+评价类”,即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在选项中选择最适合的评价。

“评价+主体类”,即题干给出对某事物的评价,选项提供与评价相关的主体,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主体。

9、(2014年)某导演准备拍摄一部反映1949年共和国诞生的纪录片。

其中,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的画面是()A.淮海战役B.渡江战役C.开国大典D.三大改造十、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此题一般采用排除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次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10、(2016年)“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特有文化气派。

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②叶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十一、逆向型选择题(否定式选择题)解答这类试题首先阅读题干确定指向,解法可以是直接逆向思维法,选出史实不符的选项。

也可以用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并用的肯定与否定结合法。

11.(2011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叙述不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中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B.张謇倡导“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C.“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D.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十二、排列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上,此类题型可以采用“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

然后找出选项中以这一史实的序号为首的选项,便可用“直选法”选出正确答案。

除了“首位判断法”外,还有“尾端判断法”、“先两头,后中间”、“因果关系”的判断法等,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①新经济时代②迅速繁荣时期③持续调整时期④危机和滞胀时期A、④①②③B、③①②④C、①③④②D、②④③①剖析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是最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主观性试题。

这种题型结构稳定,主题立意鲜明,若干材料均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而且问题之间联系紧密,并明确规定解答方向。

答好材料解析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读。

(1)读题顺序:先精读设问部分,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方向。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避免读材料的盲目性。

(2)读题方法: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读完整,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任何部分,包括标题、注释、出处等内容,从而提取有效信息,联想回顾材料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等。

2、找。

(1)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语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思考。

(2)找到材料、问题与相关教材中的主干知识的联系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哪项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

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3、答。

(1)组织答案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能脱离材料,随意发挥。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看分答题,确定知识点数,做到提示化、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根据材料回答……”,直接在材料中找答案。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找材料和课本的联系点,依据课本相关知识回答。

“综合以上材料回答……”,找出材料与材料的联系点,围绕主题和材料信息回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4)注意:启示、感想、认识等问题,要从材料和所问问题中找角度,不能抛弃材料和所问问题。

一般1分一个角度,注意标上序号,分层。

一题中含有多个问号的,每一个问号前面的字至少读3秒钟后再作答,答题注意分层,注意答题的顺序。

结合一知识点答另一知识点时,先把结合的知识点答出来。

(5)常见答题模式: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①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②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③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

④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⑤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性+局限性)+结论。

⑥启示感悟=历史事件或人物相关的事件(材料或问题中提到的)+事件的影响+怎么做(注意积累公式化语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