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期末检测试卷分析 .doc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期末检测试卷分析 .doc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期末检测试卷分析考试内容涉及的是七年级上册四个单元的内容,其中《有理数》、《整式的加减》和《一元一次方程》三个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几何图形初步》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一、命题思路试卷力求难度贴近教材、内容体现课改精神,调查我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落实与提升。

同时,试题题型、试卷结构尽量贴近中考,突出试题的诊断功能。

二、成绩统计1. 全区成绩全区考生4389人,实际考试人数4332人,平均分71.9分,及格率77.8%,优秀率45.4%,最高分100分,最低分2分校号实考平均分均值位次及格率及格位次优秀率优秀位次最高分最低分47 92 89.12 1 97.83 4 88.04 2 100 59 46 165 88.19 2 100 1 90.3 1 100 70 50 339 86.64 3 99.71 3 85.55 3 100 53 48 89 86.58 4 100 1 85.39 4 97 68 25 522 82.41 5 94.06 7 70.88 5 100 26 51 362 82.09 6 94.75 6 65.75 6 100 36 01 253 78.92 7 95.26 5 54.55 8 95 11 49 308 78.11 8 91.23 10 57.47 7 96 24 02 270 77.9 9 91.85 9 50.74 10 97 36 42 161 77.89 10 93.17 8 51.55 9 96 40 41 218 69.78 11 81.19 12 25.23 11 92 2 07 94 69.4 12 81.91 11 24.47 12 96 19 31 265 68.35 13 77.74 13 16.6 15 91 23 21 236 64.89 14 68.64 14 21.19 13 90 16 45 24 61.75 15 50 15 20.83 14 91 18 54 76 57.17 16 48.68 16 2.632 21 86 22 39 174 49.72 17 37.36 17 8.621 16 86 3 06 203 48.91 18 33 18 8.374 17 94 3 43 211 47.87 19 31.28 19 3.791 18 91 4 08 139 43.35 20 25.18 20 2.878 20 83 3 20 131 42.66 21 22.14 21 3.053 19 90 3其中,三项指标均超过区平均值的学校有南开中学、天津中学、南大附中、天大附中、翔宇学校、25中、九中、31中、育红中学、43中等十所学校,此外津英中学、63中两所学校的及格率超区平均成绩,还需在优秀生的培养上下功夫.2. A类校成绩非国办校考生1444人,实考1442人,平均分54.28分,及格率46.03%,优秀率11.33%,最高分94分,最低分2分.校号入口位次实考平均分均值位次及格率及格位次优秀率优秀位次最高分最低分41 3 218 69.78 1 81.19 1 25.23 1 92 221 1 236 64.89 2 68.64 2 21.19 2 90 1645 2 24 61.75 3 50 3 20.83 3 91 1854 6 76 57.17 4 48.68 4 2.632 9 86 2239 4 174 49.72 5 37.36 5 8.621 4 86 306 5 203 48.91 6 33 6 8.374 5 94 343 7 211 47.87 7 31.28 7 3.791 6 91 408 9 139 43.35 8 25.18 8 2.878 8 83 320 8 131 42.66 9 22.14 9 3.053 7 90 3其中,在原入口位次的基础上上升的学校是津英中学、华泽中学和29中;平入口位次的是66中学。

3. B类校成绩B考生2945人,实考2920人,平均分80.4分,及格率93.1%,优秀率61.8,最高分100分,最低分11分.校号学校名称实考平均分均值位次及格率及格位次优秀率优秀位次最高分最低分47 1 92 89.12 1 97.8 4 88 2 100 59 46 2 165 88.19 2 100 1 90.3 1 100 70 50 3 339 86.64 3 99.7 3 85.5 3 100 53 48 5 89 86.58 4 100 1 85.4 4 97 68 25 6 522 82.41 5 94.1 7 70.9 5 100 26 51 4 362 82.09 6 94.8 6 65.7 6 100 36 01 10 253 78.92 7 95.3 5 54.5 8 95 1149 7 308 78.11 8 91.2 10 57.5 7 96 2402 9 270 77.9 9 91.9 9 50.7 10 97 3642 8 161 77.89 10 93.2 8 51.6 9 96 4007 12 94 69.4 11 81.9 11 24.5 11 96 1931 11 265 68.35 12 77.7 12 16.6 12 91 23其中,南开中学、天津中学、南大附中与入口位置一致,成绩稳定;天大附中、翔宇学校、九中、63中实现较原入口位次上的提升。

4、分数档情况:满分(100分)全区14人:其中翔宇3人;天津中学2人;南开中学4人;南大附中1人;25中4人。

90分以上676人,占15.6%80分以上1276人,占29.5%70分以上897人,占20.7%60分以上506人,占11.7%50分以上332人,占7.66%40分以上236人,占5.45%30分以上178人,占4.11%20分以上109人,占2.52%10分以上78人,占1.8%10分以下30人,占0.7%三、问题与建议(1)“快而准的运算能力”的能力要求在一部分考生身上未能有效的达成。

主要体现在:1、不能准确熟练地运用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定律、运算顺序,特别是运算顺序上出现问题。

2、在区分一些容易造成运算顺序错误的细节(随时总结、发现、积累)上未能加以注(-意。

例如:不能区分24-和2)43、最后结果未能化成最简。

4去括号时符号出现问题5、系数化为“1”时出现问题建议:运算时书写要规范,避免丢三落四。

开始时少跳步,(既减少了出错的机会,又便于检查);养成随时检验的习惯,,掌握尽可能多的检验方法(利用估算判断、安排新的运算程序进行计算)(2)七年级起始几个单元的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迅速完成从小学学习方式向中学学习方式的过渡,从试卷反映的情况来看,一部分学生不顾教学及题目解题的要求,采用小学算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几何图形问题的热情依然不减。

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和第23题。

(3)重视概念的学习,并不是一字不差的将其背熟,而是要深入、发现、再深入、再发现,深刻理解、娴熟应用。

建议:在平时的教学中,以题带知识点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

例如:若方程22(1)8m x mx x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代数式2008|1|m m -- 的值为 .,再如:已知222)4(nm b a -+=,m 与n 互为相反数,且0≠n ,若0)(12<-+k a ,(k 为正整数),当52+b 取最小值时,则a 的值为 .这样的练习都能很好的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消化吸收。

(4)学生作答时“会而不对”或者“对而不全”的问题依然明星.例如:选择题第8题:已知直线AB 上有两点M ,N ,且MN=8cm ,再找一点P ,使MP+PN=10cm ,则P 点的位置(A )只在直线AB 上 (B )只在直线AB 外 (C )在直线AB 上或在直线AB 外 (D )不存在又如:综合解答题第25题:(Ⅰ)已知3-=x 是关于x 的方程5)4(2=+--x k x k 的解,求k 的值.(Ⅱ)在(Ⅰ)的条件下,已知线段cm AB 12=,点C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C:BC=1:k ,若点D 是AC 的中点,求线段CD 的长.(Ⅲ)在(Ⅰ)(Ⅱ)的条件下,以点D 为原点,点A 、B 、C 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和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 秒钟过后,若点B 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 ,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请问:BC-AB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此题不少学生出错,在对需分类讨论的简单题上还不能确保会做的题目落笔就对。

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还往往不全面不到位,还需要教师对思路、方法的点拨引领,忌就题论题甚至盲目扩大了题目的难度,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脉络;学生有背题的现象(5)数感、符号感的培养以及观察、实验、猜想、归纳的推理能力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有意识的落实于日常的教学之中,不搞突击战。

有这样一个数字游戏:第一步:取一个自然数51=n ,计算121+n ,将所得结果记为1a ; 第二步:算出1a 的各位数字之和得2n ,计算122+n ,结果为2a ; 第三步:算出2a 的各位数字之和得3n ,再计算n 32+1,结果为3a ; …(6)个别学生出现将题目答错位置的情况(7)在今后的教学中,依然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观察推理能力、实践能力和数学规范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规范示范不容忽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