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阅读中6自然段
这六段的总叙(中心句)是——
•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一“活”字, 是什么意图? • 显示自己才智。 杨修揭破谜底是什么意图? • 也是显示自己才智。
曹操在字谜谜底被杨修揭穿之后的反应和心 情是—— •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 表面“称美”以示宽容,心里却酸溜溜的不 是滋味。
作 者 简 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号 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 相传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徒弟。他 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 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 国内家喻户晓,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 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 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 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 名的艺术大师”。
课文用哪几件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 忌”? 1. 2. 3. 4. 5. 6. 揭破曹操花园门上写“活”的谜底。 分吃曹操的“一盒酥” 。 揭露曹操“梦中杀人” 的实质。 密告曹丕大簏藏人,招“谮害曹丕”之嫌。 教曹植杀门吏出城,使曹操大怒。 为曹植作“答教”,却被人偷走,引曹操大怒,遂 生杀修之心。
扩展
迁移
学一学“评点”
• 明末清初的毛宗岗曾评点《三国演义》,称之为“第 一才子书”。如评曹操梦中杀人一段为“假梦、假睡、 假问、假哭,一片是假”。 • 请借鉴这种读书方法,对课文中你认为精彩之处加以 评点。 • 以上问题答案其实都是评点。
人物介绍
杨修(175-219),字德
祖,弘农华阴(今陕西 华阴东)人。东汉末期 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 以学识渊博而著称。建 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 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 簿。后被曹操杀害,时 年方34岁。
人物介绍
曹操(155-220),字
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 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 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 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 军 、丞相,后为魏王。其子 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 贡献。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 神,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 的祖师”。
注音2
ng 佯惊问 yá 曹丕 pī 大簏 lù 伺察 sì n 谮害 zè 邺城 yè
叱退 chì 麾军 hūi 高阜 fù 拈弓搭箭 niān 弃弓绰刀 chāo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1
1. 适 2. 庖官 3. 恃才放旷
4. 数犯曹操之忌 5. 不置褒贬 6. 心甚忌之
适逢,正遇到 厨 依仗(自己的)才能而不 拘礼俗 忌讳 评论好坏 嫉恨
1、能梳理情节,复述课文。
学 习 目 标
2、分析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 格特征。 3、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 格特征的写法。
出处:
《三国演义》第72回
预习课文 疏通文字
注音1 庖官 夏侯惇 禀请 恃才放旷 曹操之忌
pá o dūn bǐng shì jì
褒贬 bāobiǎn 一合酥 sū 与众分食讫 qì 心恶之 wù 近侍 shì
杨修分吃曹操的“一盒酥” ,说明他的性格是: • 恃才放旷。 • 卖弄小聪明,不把曹操 放在眼里。
“一盒酥”被杨修分吃后, 曹操的的反应和心情是— —
•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 内心对杨修这样戏弄自己颇为恼火,却用“喜笑”来 掩饰。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忌之”和“恶之”,哪个程度更深?
答案:
4.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杨修教曹植杀门吏被曹 操认为是欺骗他,对他的恨转化为“大怒”。 5.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 ——杨修这次 实际上是参与了曹氏的夺嫡之争,所以曹操怒不可遏, 骂出声来,并有了杀修之心。这也是历次积怨的总爆 发。
杨修的死因,是下面哪一种? 你还有不同观点吗?
背景资料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 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 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 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只好退兵斜谷 口。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杨修之死”的 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叙述了曹操杀杨修 的前因后果。
在所有“恃才放旷”、“犯曹操之忌”的事中,哪一 件最令曹操忌恨?
• 是为曹植作答教,实际上是干预了曹家兄弟的继位 之争。 • 这致使曹操极为反感,遂生“杀修之心”。
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按什么顺 序排列? • 按“犯忌”的轻重。根据是: 1.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2.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3. 操闻而愈恶之 4.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5.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6. 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 有杀修之心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
罗贯中
杨修之死
作者:
罗贯中
元末明初小说家 约1330-1400 名本,号湖海散人 太原人,一说杭州或庐陵人 相传是施耐庵的学生
背景资料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
小说。罗贯中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 参考陈寿《三国志》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 验,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 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 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书中借叙述魏蜀 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 抨击,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仁政。在 国外,《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 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阅读前3自然段
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
怀。 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他“有感于怀”的“感” 是什么? • 原文: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 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 进兵不能,回兵不愿,进退维谷。就如鸡肋,食之无 肉,弃之有味。
曹操看到碗中鸡肋,便把它当作口令,是某种情绪或 心境的流露。 请说一说是什么情绪或心境?
1.密请 2.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 • 与曹植“常邀修谈论”成鲜明对比,也与杨修“径来告操” 成鲜明对比。 • 双方相争,一方精细过人,一方轻率大意,开始时输赢已 成定局。
杨修教曹植杀门吏出城,赢了曹丕,连曹操也 “以植为能”。但为什么最后反胜为败? • 因为杨修无所顾忌,行事不慎,结果被人告密。
下面写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而回,还险些送了 性命,这是不是与“杨修之死”无关?
• 不是。这些与下文“方忆杨修之言……”联系,证 明先前杨修的分析和预言是非常正确的; • 再次揭露曹操以“惑乱军心”杀杨修是借口,真正 原因是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先“厚葬”近侍,又“厚葬”杨修, 两次“厚葬”,刻画曹操什么性格?
• 当然是“恶之”程度深。
曹操“梦中杀人”是什么目的?
• 防止有人谋害。
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 痛哭,命厚葬之。 “佯惊问”、“痛哭”、“命厚葬之” 表现曹操什么性格?
• 虚伪。
“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是什么手 法? 起什么作用? • 对比。 • 突出杨修聪明,对曹操有更深刻的认识。
• 刻画曹操的虚伪奸诈。
归纳练习
归纳杨修的性格特点
• 恃才放旷。 • 具体包括:不拘礼俗、轻率大意,不管在什么场 合、什么情况,都无所顾忌。 • 评:杨修这样的人,只可作学问,不可搞政治。
归纳曹操的性格特点 残酷 多疑 奸诈 虚伪 “千古第一奸雄”
课文中哪些情节是顺叙?哪些是补叙(插叙)?它们各有什 么作用? • 前三段和后三段是顺叙; • 中间六段是补叙。 • 顺叙是以“现在时态”正面讲述故事的发生发展,一 般是叙事的主体; • 补叙是把时间闪回到过去,补充一些情节,给“顺叙” 提供背景或强化其合理性。
1. 杨修卖弄聪明,违反军纪,所以被杀。 2. 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他。 3. 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 4. 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 杀。
应是: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三国演义》的语言风格 • 前人总结《三国演义》的语言风格为“文不 甚深,言不甚俗”,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三国演义》评杨修诗
(在“修死年三十四岁”后)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阅读后3自然段
曹操既杀杨修……下令来日进兵。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 开头写曹操“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 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这里却下令进 兵,是为什么? • 这是曹操掩盖想退兵的心事,进而掩盖杀杨修的用心。 • 表现曹操的虚伪奸诈。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君乃在梦中”是什么意思?
• 被杀的近侍头脑不清醒—— 没有认识到曹操“梦中杀人” 是骗人的把戏。
杨修点破这一骗局,应怎样评价?
• 是出于正义和对死者的同情,但不讲策略,不看场 合,结果被曹操得知,引他“愈恶之”。
从 “梦中杀人” 可以看出曹操有什么特点? • 残酷、奸诈、多疑
认为……对 讨厌 只要 呵斥 指挥 土山 用两三个手指拿 抓取
整体理解
层次结构
1. (前三段)曹操焦虑战事,以惑乱军心为名,处死 杨修; 2. (中六段)插叙杨修之死原因; 3. (后三段)曹操强行进兵失败,厚葬杨修。
概括杨修性格特点的词语 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恃才放旷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 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联系故事情节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曹操对杨修怎样由 “忌”到“恨”。 1. 2. 3. 4. 5. 6.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闻而愈恶之。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
答案:
1.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曹操不甘居于下风,所以表面 “称美”以示宽容,心里却酸溜溜的不是滋味。 2.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对杨修这样戏弄自己颇为恼火, 因而恶之,但用“喜笑”来掩饰。 3.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杨修干预了曹丕的家事, 这使曹操对他的憎恨又升了一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