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庆阳电大秋开放专科《简明中国古代史》期中测试题

庆阳电大秋开放专科《简明中国古代史》期中测试题

庆阳电大2009秋开放专科《简明中国古代史》期中测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框内,否则不能得分。

包括单选和双选,每题2分,共20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代。

神农、黄帝之后,又传数百年。

当时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领袖尧年老,选择舜为继承人,四岳十二牧同意,尧传位给舜。

舜老,用同样的办法传位给禹。

这种职位禅让的办法仍是氏族公社选举制的传统,史称“禅让时代”。

2. 是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的大叛乱。

景帝时,采纳晁错建议削藩,引起诸侯王不满。

刘濞联合其他六国诸侯其兵镇压中央政权。

景帝妥协,捕杀晁错,以求退兵。

但叛军继续进军,景帝只好命周亚夫等率军镇压。

最后刘濞等人兵败,七国被废除。

此后诸侯王国等于地方上的一个郡。

平定七国之乱,和削弱诸侯王权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郡国并行制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政府下令州县管理大规模地检查户口,。

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慌报。

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处,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4.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吐蕃政权。

他向往中原文化,向唐求婚。

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

从此奠定了吐蕃和唐朝长久密切往来的关系。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加强唐蕃的政治联系,促进汉藏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清初在西南地区沿袭元、明以来的土司制度,即以少数民族的酋长世袭担任当地的土官。

这种制度最大的弊病在于构成地方割据势力。

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消弭土司之患,自明朝以来,即开始改土归流,即把世袭的土官改为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清朝也不断实行改土归流,但集中的、较大规模地改土归流是在雍正四年至九年
(1726—1731年)。

改土归流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边防的巩固。

三、论述(第1题15分,第2小题35分,共50分)
1.古代石窟寺是我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石窟寺简称石窟,起源于印度,是佛教寺建筑的一种,就山崖开凿而成。

它是随着佛教传布的方向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而成的。

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是新疆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始于西晋后期3世纪末),北魏至隋唐时期为最盛,唐以后逐渐减少。

最主要的石窟有:(1)甘肃莫高窟,现存作品492窟,始凿于东晋,后历经隋唐至元代,均有修建;(2)云岗石窟,始凿于北魏;(3)龙门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始修建,现存1352个。

此外,甘肃的麦积山石窟、丙灵寺石窟也很具代表性。

石窟寺是佛教的产物,是为历代封建统治服务的。

石窟寺不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建筑、和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2. 我国封建地主制社会是从秦统一中国开始,到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官制演变情况主要是:
(1)秦朝: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就创立了适用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环节构成:
A、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始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国家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大事都由皇帝亲自决定。

B、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掌政事,太尉,掌军事,御使大夫,掌监察;九卿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分掌兵、刑、钱、谷等事。

(2)汉朝:西汉初,基本承袭秦制,嗣后有些更改,如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建立中朝,又叫内朝。

由皇帝的亲信尚书令、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在宫廷中参与决策。

原来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成为外朝,只是执行机构,丞相的权力得到削弱。

东汉时期刘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就是消除三公的权力,将权力集中于尚书台,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

(3)隋朝:隋文帝时,在中央建立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

尚书省是总理全国政务的执行机构,长官称尚书令,内史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长官称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长官称纳言。

由三省长官共同担负秦汉时丞相的职责,以避免丞相因权利过大而夺取皇权的危险。

这种三省分权制度大大加强和巩固了皇权。

六部是指吏、民、礼、兵、刑、工部,归尚书省统辖,长官皆称尚书,分别掌管官吏任免考核、户口赋税、礼仪、军政、刑法、工程营建等事务。

(4)唐朝:唐朝中央机构沿用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职掌大体如前,只是改内史省为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长官改称侍中;六部中的民部改为户部。

为进一步分割相权,唐太宗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和一些低级官员加带“参和政事”等官衔共同商讨军国大事。

以后政事堂又移至中书省,称中书门下。

上书省长官渐渐不是宰相,只是加上“同中书门下”者和侍中、中书全才是宰相,皆在政事堂讨论国政。

这就进一步分割了相权,加强了君主集权。

此外,唐朝中央机构还有一台(御史台),九寺(太常等)、五监(国子、少府等),分掌各项事物。

(5)宋朝:北宋在中央,分割宰相的权利。

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政权;设枢密使,分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宰相财权。

(6)辽代:采取胡汉分治的办法,设两套官制。

统治契丹等族的机构,设在皇帝牙帐之北,称北面官,;官吏由契丹贵族担任;统治汉人的机构,设在皇帝牙帐之南,称南面官,官吏有汉族地主和契丹贵族共同担任。

北面官的权利大于南面官。

(7)元朝:元朝在中央未采用三省制,而是实行一省制,即设立中书省为中央最高机构,总理全国政务。

(8)明朝:明初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六部直属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又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作为最高监察机关,下设监察御史若干人,分掌十三道。

都察院同刑部(主审讯)、大理寺(主复审,也可驳正)合称“三法司”,分典刑狱,相互牵制。

废除丞相后,朱元璋事物太繁,不得不招一些殿阁大学士作机要秘书和顾问。

永乐时又以大学士5—7人组成内阁,成为皇帝与六部之间的一个机构,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草拟诏令。

但是,内阁成员只能充当皇帝的顾问,秉承皇帝的意志办事而已。

后来内阁权势渐重,大学士虽不是宰相,而称之为“辅臣”,但实际上是宰相。

(9)清朝:对中央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人组成,权力在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均由其签议具奏,听皇帝裁决。

后来又设立了军机处,由于便于皇帝独裁而权力日大,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了处理全国军事、政治的核心机构。

但军机处“只供传述缮撰”,无任何裁决权,皇帝的命令由军机处直接传达给地方督抚,督抚也直接将重大事情直接交军机处转呈皇帝。

此外,清朝还彻底清除了古代封(封还皇帝失宜的诏令)驳(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制度的残余形式和宦官专权的祸根,使皇权不受任何侵犯和阻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