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三、影响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二)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是由霍克鲍姆(Hochbaum)等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 该模式认为,健康行为的建立主要取决于健康信念,即深信一个 事物或者现象是真实的、可信的。而健康信念则主要受动机、预 防危害的重要性和对建议信任程度等三要素影响。年龄、文化、 健康状况、舆论等人口、社会因素以及改变行为将付出的时间、 金钱、难易度等结构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健康信念的建 立。而周围人群、权威的建议、有说服力的宣传等往往是引发和 促成健康行为产生的因素。
二、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和 避免疾病而从事的各种活动。它既包括采取积极的健康行 为(如经常锻炼、吃健康食品、定期体检等),也包括改变不 健康行为(如吸烟、酗酒、大量吃高热量零食、挑食、偏食、 不喜欢运动等)。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曾提出四项最重要的健 康行为,即不吸烟、饮酒不过量、锻炼身体和平衡膳食, 并指出人们如果能做到这四点,死亡人数将减少一半以上, 人均寿命将延长10年。
三、影响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一)知、信、行模式
英国健康教育专家柯斯特(Cust)较早提出了知、信、行模式。他 认为健康行为的建立要经过从知识到态度,再到行为的发展过程, 三者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其中,知识是行为建立的基础,通过 它可以改变个体的认知水平,影响个体的态度和信念;信念是行 为改变的动力,只有在相信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行动,从而形成 健康行为或改变不健康行为。
三、影响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上述健康教育理论模式揭示了健康行为养成的复杂性以及影响健 康行为发生、转变因素的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行为养成的 实质是行为的约束,任何人都不喜欢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因此, 健康行为的养成不是一件简单或容易的事情。然而较之建立一种 行为,改变原有的行为更为困难。据有人统计:在想改变不良行 为的人群中,40%~80%的人在6周后又回到了原来状态。因此, 在儿童行为形成和养成的早期开展健康教育,既易于建立起健康 行为,又可大大节约因不良行为形成后再去改变而带来的成本。
三、影响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三)计划性行为理论模式
计划性行为理论又称合理行动理论,它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 者菲什拜因(M.Fishbein)和艾甑(I.Ajzen)提出,是对当今健康教 育有较大影响力的理论模式。计划性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 具有理性特点,行为的发生取决于行为意图,即是否有改变行为 的意愿,意愿是行为发生或转变的直接决定因素。而行为意图受 行为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等三要素的影响;行为 意图和行为控制直接影响行为的发生。
(一)活动设计和形式选择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适应 (二)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引入情感教育和养成教育 (三)注意运用系统教育和随机教育方法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第二节 幼儿园健康教育
一、幼儿园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要环节 三、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特点 四、开展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要点
一、幼儿园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选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考 核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是对教育应达到水平的预期,是对幼儿应 获得能力的规定和要求。通常幼儿园健康教育目标由多层级目标构成,包括 各年龄阶段目标、分类目标和各个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目标等。分类目标 是指根据领域教学内容进行归类、分别设立的各类教学内容要达到的目标, 如营养教育目标、安全教育目标等。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目标是指具体的 每个教学活动要实现的目标。不同的目标规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下面 集中讨论幼儿园健康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及相应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三、影响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五)多阶段改变理论
多阶段改变理论是普罗查斯卡(Prochaska)和狄克莱门特 (Diclemente)。在1983年提出的。该理论将个体健康行为的变化划 分为五个发展阶段:①前沉思阶段,也称前预期阶段。处于此阶 段的个体没有作出任何改变的意图。②沉思阶段。处于此阶段的 个体已感知到问题的存在,开始思考但未采取行动。③准备阶段。 个体开始计划、准备改变其行为。④行动阶段。开始出现行为的 变化。⑤保持阶段。维持已有的行为变化。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要环节
(一)卫生习惯教育 (二)身体认识及保护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 (四)饮食与营养教育 (五)安全教育 (六)体育教育 (七)环境与健康教育
三、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特点
1.贯穿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 2.贯穿幼儿在园学习的全过程 3.施教主体多元化 4.教育方式多样化
四、开展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要点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第一节 健康教育 第二节 幼儿园健康教育
第一节 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 二、健康行为 三、影响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既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健康为目的社会活动,也是 一种由特定机构承担、针对特定群体和个体传授健康知识 和技能的活动。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改善或改变人们的 生活行为方式和态度,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健康教育的 任务包括:①传播健康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认知水平; ②树立健康意识,影响个体、大众的健康行为和健康观念; ③提供有益的、有针对性的增进健康的经验,传授健康技 能;④实现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统一,养成良好的生活 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影响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四)信息处理和行为转变模式
信息处理和行为转变模式是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W.Schramm)根据信息加 工处理原理提出的。该模式认为,信息不能直接导致行为的产生。个体在接 受信息后,要通过感知、注意、兴趣、理解、记忆、思考等复杂的认知加工 过程,然后转化为信念,再转化为行为。从信息出现到行为产生,这中间有 很多环节和因素均可影响到信息的传递,使信息得到强化或弱化。因此,信 息既可导致预期目标的m现,也可能不出现,甚至出现与预期目标相反的结 果。同时,信息自身所表现出的表达性、易懂性、感染性、说服力等也将影 响信息传递的效果。
三、影响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六)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养成层递假说 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养成层递假说由顾荣芳(2003年)提出。该假说 认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教育是由低到高,逐层发展,且各层之间 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通常学前儿童的健康行为发展要经历四个阶 段、三个发展水平,即①经他人帮助的健康行为;②初级水平: 经他人提醒的健康行为;③中级水平:自我努力的健康行为;④ 高级水平:自动化的健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