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 第2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3 No.2 2003年4月Jour nal of Baoji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 ces)Apr.2003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¹萧 放(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5)[摘 要]中国民俗文化因其地域经济与民族历史文化构成的原因,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文化特征。
其主要特征有:多元性与复合性,阶层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
这种民俗文化特征在民间至今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关键词]民俗;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93(2003)02-0024-10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从岁时节日到人生礼仪的诸民俗事象中无不或隐或显地具有这一品质。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而且在今天的国土上还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这样,中国民俗又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当然,这是就中国民俗的一般品质而言。
具体说来,中国民俗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原夏族与东部夷人、南部的三苗、西北的羌戎成为华夏共同体的最早成员。
夏商之后,以中原政权为核心的民族国家不断地汲纳着异民族的生命机体与文化成分:东夷、南蛮、百越、诸戎等族统一于秦;匈奴、乌孙、东胡、肃慎、扶余等归并于汉;魏晋南北朝更是一个民族大迁徙、大交流时期,众多少数民族涌入中原,与汉族杂处,胡风戎习流行;隋唐宋元明清又不断地融进边地民族,从而形成今天五十六民族共处的统一国家。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习俗,在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这不仅使中国民俗绚丽多姿,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而且有利于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
从语言民俗看,在我国众多民族中,有五十三个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
在这些民族语言中,又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等。
不同语系的民族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习,因此具有独特的民俗资源,并且其宗教信仰也大不相同。
[1](P28-29)¹[收稿日期]2002-12-05[作者简介]萧 放(1960-),男,湖北英山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中国民俗的多元性亦表现在民族礼俗中。
婚礼是人生的重要仪礼之一,它在各个民族中都有突出表现。
如汉族婚礼,一般遵循周公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为六道婚礼程序,民间虽然繁简不一,但一般不离这一婚俗模式。
而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因环境与传统的关系,他们的婚俗别有情趣,行歌坐月,以对歌交游的方式自择配偶。
表现了他们不守汉族礼俗的民族特性。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而且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与此相适应的民俗生活自然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少数发达地区很早进入了前资本主义时代,商品经济异常活跃,都市生活丰富多采,都市民俗兴起。
在广大乡村,农民耕织自给,农业民俗世代传承。
在边远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仍有刀耕火种、渔猎采集的风习,他们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这样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自然,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无不具有民俗复合内容。
民俗无论胡汉,只要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均能为民众习染沿用,使中国民俗体系内多种成分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流与融汇,形成了程度不一的民俗勾连。
后世汉俗中复合了不少这些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不过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如年节习俗,使用中原历法的民族基本上与汉族有着一致的节庆时间,过节的内容也有同有异。
民族民俗的复合还表现在民族口承文化的融汇上,“特别是那些接触较早或居住交错、比邻的民族,产生影响或承受影响的痕迹更为显著”[2](P39)。
例如汉民族的一些著名故事,如牛郎织女神话、孟姜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等都相当广泛地被收进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宝库中。
汉族民歌中的某些常见的形式如四句头山歌等,也被一些兄弟民族所采用。
问活佛型故事现在流传于汉、藏各民族间,但从它的来源看,大概早期是流传于藏地的。
有些口承文化的体裁与样式,已经成为若干民族共享的文化资源,如西北数省流行的“花儿”和花儿会。
正是这些民族基层文化的交融复合,使中华文化历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民俗因之也取得了整体的特性,中国人的民俗情感、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中国人的饮食好尚有着与世界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风格。
苗族的跳月和芦笙会欢快热烈但和吉卜赛人的民间舞蹈风格完全不同;中国人的朝圣进香,其虔诚程度不亚于中世纪教会的信徒,但是和西方的教堂活动又有着明显的差别;这是因为民族的生活土壤、历史文化、民族气质不同的缘故。
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民俗都是民族的,超民族的民俗是没有的。
[1](P27)中国民俗的多元性与复合性植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特性,它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东方民俗大国的风貌,而且也揭示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奥秘。
二、阶层性与地方性中国民俗总体而言具有全民族的通俗性格,在一些重要的民俗事象上有着广泛的共同性,体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传统。
25第2期萧 放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26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头的区域文化,在区域文化的聚合中,地方的文化特色并没有被抹煞;同时中国又很早进入了等级社会,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中社会等级与阶层不断地得到确立与强化,因而在民俗文化上也显现出阶层性特点。
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一般说来,民俗之“民”是指广大的社会中下层民众,[3](P15-16)他们围绕着自己的生活创制、享用、传承着民俗文化。
而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虽然他们在政治文化属性上属于特殊阶级,但他们同样有自己的生活习俗,由于他们遵循民族通俗习惯,而且社会上层的许多人因科考或军功等方式由中下层上升而来,因此他们公务之外的生活行为与心理意识也属于民俗范围。
但毕竟社会各层面成员所处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不同,生活的需要与趣味也不一致,因此民俗呈现出阶层性特点。
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他们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特别是在口承文化方面,民众通过谚语、笑话、歌谣、故事、小戏表达他们的心理诉求与思想观念。
乡村小戏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但对大多数乡民来说他们并不刻意追求小戏的艺术性,他们更注重小戏演绎的故事内容与情节,表达自己的观念与情感,如定县秧歌戏中的《丁郎寻夫》与《双锁柜》等,前者表达了对贪官的怨恨,后者是对嫌贫爱富、违反民众道义原则行为的辛辣嘲讽。
[4](P9-14)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但处境艰难,他们一日不耕,一日无食;一日不织,一日无衣,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由于生产、生活条件的原因,乡民邻里之间有着较亲密的互助关系。
民间的伦理观念中对此着意予以强调,民谚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
很多民俗活动围绕着这一观念展开,如民间自我服务的神会、钱会、锄社、互助会等,有的还以乡规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地方文化传统。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经济地位优于农人和手工业者,但其政治、文化地位又不及上层,因此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
城市生活紧张而热烈,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从《东京梦华录》所记宋代开封饮食习俗中可见都市民俗之一斑。
娱乐民俗更能体现市民阶层的特点,除了勾栏瓦肆的说书讲唱外,赌博性的游戏盛行,斗鸡、斗蟋蟀、斗花鸟虫鱼,以争奇斗胜为能事。
这既是市民休闲生活的需要,也是其个性展现的机会,它由市民文化的本质所决定。
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
一般说来,上层社会生活有两种倾向:一是礼仪化;一是精制化。
因俗制礼是社会上层的一贯作法,他们为了规范等级秩序,也为了协调内部关系,将日常习俗礼仪化,这一点在节日习俗中表现得比较典型。
如寒食改火习俗,本出于民众弃旧图新的原始观念,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5](P525-554)在汉魏时期一度受到官府的干涉,但唐代却十分推重寒食,将寒食禁火列入规条,违禁者将受到严厉惩处。
禁火结束后,由皇帝向王公贵族颁赐新火。
禁火与赐火成为显示皇家恩威的礼俗,与初始的民间习俗大异其趣。
上层社会强调雅趣,一般民俗活动到他们那里总是弄得十分精细,以适应贵族的生活需要。
如上祀节水边驱邪之饮,在六朝贵族那里变为“曲水流觞”的文人游戏。
而奔马射箭的民间竞技,在上层社会被弄成雍容儒雅的投壶娱乐。
文质彬彬的上层社会与生动活泼的乡野庶民有着迥然不同的生活趣味。
当然,在传统社会中,他们脱胎于同一原始文化母体;第二,社会上、下层之间虽然层位分明,但其成员常处在流动之中。
并且社会上层常以“化民成俗”为己任,向下推行纲常名教及其他好尚;第三,他们共同以农耕社会为生活基础,社会各层或强或弱地受到农耕文化的制约与影响。
因此,我们谈到民俗的阶层性特点时不可忘记他们的共性。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
中国历史悠久,国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类型复杂,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存环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
这种文化小传统主要就表现为民俗文化——“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6](P143)。
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
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民俗的地方性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在地区独特自然、人文环境中直接生发出来的地方民俗,“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