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智达2016届高三诊断性大联考(一)历史部分答案40.(1)特点:突出道德教化与强化社会规范。
(4分)形成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文精神的发展;统治策略的提高;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等。
(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每点2分,共8分。
)(2)变化:由“自由、平等、博爱”调整为“民主、自由、人权”。
(4分)影响: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完善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推动了人民群众的觉醒和为扩大权利而进行的斗争。
(6分)(3)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对人类社会中的勤劳、节俭、自立、诚实等合理理解;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
(3分)41.评分说明:提取信息准确(4分);说明充分、合理,能做到史论结合(8分)。
示例一:“长城”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大本钟”体现了工业文明的成长(4分)。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保护农耕生产,后世一直沿用到明清,近代以来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象征不屈不挠、热爱和平等(4分)。
“大本钟”建于英国工业革命后,体现了工业文明机器大生产及工厂制建立对时间的要求(工人上班、下班须严格遵守时间)等(4分)。
示例二:“长城”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力量,“大本种”则在一定程度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象征(4分)。
秦、汉、明等朝代都曾动用中央集权的力量役使民力来修建长城,这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少数民族进攻,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但有些朝代(如秦、隋),由于滥用民力而导致灭亡,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弊端(4分)。
自17世纪以来,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重心,“大本钟”建于英国议会大厦旁,是议会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英国式代议制民主的象征 (4分)。
45. (1)特点:租佃关系的普及;土地所有权的日益集中与土地经营的日趋分散;土地私有制大发展;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成因:宋代以前改革的成果;政府的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
(7分)(2)历史意义:促进了劳动者人身的解放;推动了社会积累与土地开发;迫使地主阶级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使社会经济有条件自我调节。
(8分)46.(1)观点:以党治国;以党义治国;“权能分治”、“五权分立”;“训政”时期应由国民党担负起“训导”责任,“训政”的最终目的是还政于民。
(9分)(2)成因:借鉴欧美政治学说,吸取欧美政党政治的教训;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反思革命实践和中国现实。
(6分)47.(1)目的:打击日本的反美势力,迫使日本统治集团投靠和追随美国。
意义:基本上符合《波茨坦公告》的精神,摧毁了战前日本军事封建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从而为战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同时也在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民主力量的发展。
(8分)(2)重要性:不但是惩罚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并防止其东山再起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恢复遭受日本侵略战争破坏的各国经济的重要措施。
原因:随着“冷战”的开始和美苏对抗的日益加剧, 尤其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节节胜利和国民党的统治濒于崩溃, 美国遂大幅度调整其远东战略 ,把日本作为其在亚洲抗衡社会主义力量和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基地。
(7分)48.(1)表现:创办报刊,宣传革命;联络革命志士,组建革命团体;响应武昌起义,参与独立后的安徽政权建设。
(6分)(2)影响:极大地凝聚革命力量,为辛亥革命高潮到来做出了贡献;有利于更好地反思辛亥革命;有利于在思想文化领域更好地反封建。
(9分)历史部分解析2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郡国并行制”出现的文化背景。
材料主要说明了秦代采用单一的郡县制治理天下导致二世而亡,刘邦鉴于秦亡教训,一面继续采用郡县制,一面为尊重传统和习俗而推行分封制,从而形成“郡国并行制”这一特殊的地方行政体制,故正确答案为C。
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分封”“王国问题”,故A、B不正确;“汉承秦制”历史渊源不是材料论述的中心问题,故D项不准确。
2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材料主要说明“农、工、商”之家都有做官的,这表明宋代官员选拔较多,结合宋代选官制度可知农、工、商”之家要想做官主要通过科举制,继而得出这一时期宋代科举制得到发展,录取人数大为增加,所以答案为D。
材料苏辙为宋代人,故A、B不准确;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的衰落,而且其本身也不符合史实,故C不准确。
26.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逆子”“乱臣”“卖国”是世俗道德、政治、人生观领域里不遵循“三纲五常”的体现,人们对此极为鄙视,说明了儒学观念的世俗化,故答案为A。
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法制化和程朱理学的系统化,故B、C不准确;外儒内法的社会化与材料表述没有任何关系,故D不准确。
2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
从表格内容来看,南方的亩产量要高于北方,这说明南方农业生产效率高于北方,故答案为D。
仅从材料本身看不出南北经济差异的扩大,故A不准确;材料也没有体现关于农产品商品化的信息,故B不准确;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说法太过于绝对,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故C不准确。
28.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
材料里林则徐认为英国“船坚炮利”有一定弊端,中国完全可以制服,其富足也不值得学习,这说明国人对英国对世界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需要有渐进的过程。
故答案为C。
材料没有体现有关战争的形势,也没有体现英国政府是否发动战争,更没有体现中国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故A、B、D不准确。
29.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文明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主要比较了租界和中国其他地区的不同,以此说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向往,故答案为A。
材料没有表明租界是如何产生的,也没有说明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故B、C 不准确;材料只是说明租界比中国其他地区文明,没有提到其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封闭状态,故D不准确。
3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
材料中“五年”指1937年到1941年这五年。
结合所学可知只有C项所述事件符合此时间段,其余事件发生的时间均不符合,故答案为C。
3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
材料中屠呦呦接受研究任务是在1969年2月,此时中美关系还处于对抗阶段,没有实质缓和,接受此任务也为了抗美援越,故答案为B。
A、C项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D项与材料背景无关。
3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希腊民主政治。
材料表明克利斯提尼制定陶片放逐法主要是为了防范希帕克斯,但同时其还要联合希帕克斯同伊萨戈拉争夺领导权,体现了其维持政治力量平衡的目的,故答案为B。
其余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3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背景。
材料说明拿破仑三世时农民对帝制破灭,由此为共和政体在法国的确立奠定社会基础,故答案为C。
A、B 均不符合史实,D项所述事件发生的时间与材料不符。
34.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
煤和铁是开展工业革命必不可少的资源,“很多土地家族靠煤和铁致富”说明工业革命具有一定的资本基础。
工业革命时期虽出现了重工业,但还不能算作主要部门,故A不准确;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故C不准确;材料没有表明其收到了封建制度的阻碍,故D不准确。
3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从材料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前后货物贸易进口额来看只有墨西哥的各项进口差值都是正值,表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墨西哥带来了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机遇,故答案为C。
材料不能表明美国对产品需求从区内进口转为区外进口,故A不准确;仅从材料无法判断加拿大国家经济安全是否受到冲击,故B不准确;材料也没有体现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故D不准确。
4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与世界近现代的价值观。
解答第(1)问要注意首先概括材料,可从道德和社会规范两个角度考虑其特点。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统治策略、统治者的需要及社会主流思想角度分析其原因。
解答第(2)问注意从材料概括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并结合所学从政权、制度、人民群众等角度归纳其影响。
解答第(3)问注意综合两段材料,从立足点、理解点、着眼点等方面全面考虑。
41.解析:本题是开放型试题,旨在以“历史建筑与文明发展”为载体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答本题考生应首先比较两幅建筑图片,从中提取有关中英两国文明发展的相关信息,比如,提取“‘长城’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大本钟’体现了工业文明的成长”等类信息,之后再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考生答题时要全面地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的联系。
提取的信息要准确,说明过程符合史实且能做到史论结合。
45.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土地制度变革。
解答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宋代土地制度变革的特点,可从租佃关系、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变化等角度考虑,然后结合所学从前代成果、政府政策、生产关系等角度分析其成因;解答第(2)问注意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劳动者、社会积累与土地开发、地主阶级、社会经济等方面归纳其历史意义。
4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党治”学说。
解答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概括孙中山“党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答第(2)问注意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欧美政治学说及政党政治、十月革命、革命实践及中国现实等方面归纳孙中山“党治”学说的形成原因。
4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
解答第(1)问注意首先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占领当局主导推行二战后日本改革的目的,然后从《波茨坦公告》、政治经济社会结构、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力量成长等角度分析其意义;解答第(2)问注意首先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日本赔偿问题的重要性,然后从美苏对抗、美国调整远东战略等角度分析美国停止日本拆迁赔偿计划的原因。
4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陈独秀。
解答第(1)问概括材料即可;解答第(2)问注意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从辛亥革命的角度评价其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