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知识要点知识要点:1、物理实验的显著特点,是在一定条件下,物理现象可以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2、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
3、长度测量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4、质量测量仪器:托盘天平和砝码。
5、时间测量仪器:秒表(停表)。
6、温度测量仪器:温度计。
7、力的测量仪器: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8、体积测量仪器:量筒。
9、电的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
10、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11、生活中的易拉罐,饮料瓶,塑料袋,泡沫块,气球等都是做实验的好材料。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识要点:1.国际单位制(SI):为了利于国际间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单位:基本单位:米,符号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1mm=10-3m 1μm=10-6m 1nm=10-9m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4.分度值: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值叫分度值。
一般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5.量程: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即刻度尺最大的读数叫量程。
6.科学测量要点:(1)合理选择测量仪器(2)正确操作与读数(3)科学处理数据7.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2)使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
(3)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
(4)记录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5)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齐平(6)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刻度范围的度数(7)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靠放在玻璃杯边上(8)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9.量筒的读数方法:读数时,视线要平视,对准液面的凹部(不包括水银)10.测量误差:测得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11.减小误差的方法之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2.累积法:测量不能直接用测量仪器测出来的微小量时,通常采用先测出这个微小量的若干倍数的值,然后除以它的倍数,求出微小量。
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知识要点: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简称运动。
2、扩散: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会发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3、分子热运动:物质分子的运动随温度而变化,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这种分子的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4、电磁运动:电能产生磁;磁又能产生电。
这些现象都属于电磁运动。
5、原子内部运动:原子虽小,但是内部在不停的运动着,并且内部运动相当复杂。
我们可以通过物质发光、放射性及通过加速器使电子、质子或加速后与原子碰撞来获取原子内部运动的信息。
6、有关概念介绍: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扩散:由于微粒(分子、原子等)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物质迁移现象。
扩散现象能充分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分子: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原子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
原子核裂变: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相近的较小原子核的现象。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电流:导体中的电荷向一定方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
磁场:在磁体的周围存在着一种能传递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物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叫做磁场。
电磁铁:是一个带有铁芯的螺线管,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
认识物质世界的能量知识要点:1、能量: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物体具有能量。
2、光能:光具有能量,光能是最常见的能量。
3、太阳能:太阳能以光和热的形式到达地球,是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
4、机械能: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5、内能:物体内部分子做热运动,具有内能。
6、电能:发电厂、电网供应电能。
电能是使用最方便的能量,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
7、化学能:能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
8、核能:当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时就释放出核能。
9、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能量转化过程就是从一种运动形态转变成另一种运动形态的过程。
10、人类对能量的利用,就是把某种形式的能量按人们的需要有控制地加以转化的过程。
11、环保型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和核能称为环保性能源,又称为绿色能源。
声现象知识要点梳理1.产生声音的原因2.要点诠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振动可以发声,液体、气体振动也可以发声。
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2.声音传播的条件4.要点诠释: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声音在传播时需要通过介质传递声波。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慢,而且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5.3、声速6.要点诠释: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例如: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等。
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7.回声现象也是因为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这个过程中,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间距离的两倍,或者用声速乘以回声时间的一半可求出声源到障碍物间距离。
8.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9. 4.听到声音需要三个阶段:10.要点诠释: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
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
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
11.5、双耳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立体声音乐就是利用了双耳效应使人有身临演奏现场的感觉的。
12.6.音调、响度、音色13.要点诠释: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单位是赫兹;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同一音调的声音响度可能不同。
同样,同一响度的声音音调也可能不同;由于不同的物体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即使不同的物体发出的音调、响度都相同,但它们还是有区别,这就是音色的不同。
当同一物体结构发生变化时音色也会发生变化。
14.7.次声波、超声波15.要点诠释:人的听觉频率在20赫兹—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叫超声波.次声波传播的距离远,有的动物对低频的波有很好的反应,地震、火山喷发、海啸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一些机器工作时,也会产生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有的次声波对人体的健康有害. 16.8.噪声及来源17.要点诠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来源: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8.9.减弱噪声的途径19.要点诠释: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20.10.声音的利用21.要点诠释: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声呐测海深、绘制海底地图;医学:听诊器、B超等;超声探伤、地震预测,利用声音还可以传递能量:利用声波清洗钟表;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水母、萤火虫等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霓虹灯、手电筒、火把是人造光源。
光源是指自身发光的物体,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他们能反射太阳光或其他光源射出的光,好像他们也在发光一样,如月亮和所有的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光源。
2、光是如何传播的与声源发出声音,经过传播进入人耳一样,光源发出的光也要经过传播射入人眼,被人眼的视觉神经所感知,我们就看到了光线。
那么光在传播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呢?A.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在太空中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状态,但是太阳光可以传到地球上来,说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用激光笔照射充满气体的烧杯(或可乐瓶)、盛有混浊溶液的烧杯、透明的磨砂玻璃,我们都可以看到一条红色的直线,这说明光在这三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我们可以看到光线发生了偏折,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将不再直进。
经过大量的实验可以证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注意: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3、光的传播速度A.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用字母c表示。
通常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中的光速为:B.在空气中光的速度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十分接近,通常处理问题时,在空气中的光速我们也认为是:C.光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中的速度大,光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固体中的速度大,光在水中的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D.光年指的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路程,是距离的单位。
1光年=9.4608×1012km在度量天文学距离时,数字常常很大,所以我们常用“天文数字”来形容特别大的数量。
对于天文学的距离若用“米”作单位,要写满一张纸,但若用光年作单位,就简洁、方便了很多。
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A、光遇到水面、玻璃面以及其他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reflection),像这样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又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叫光的反射。
B、在反射现象中,理解好以下几个概念:“一点”、“二角”、“三线”“一点”---指入射点,用字母“O” 表示“二角”---指入射角i和反射角r。
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三线”---指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法线NO。
法线是通过入射点作的垂直于反射面的虚线,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没有具体的物理含义,但在确定入射角、反射角时,法线就很关键了。
2、光的反射定律A、探究:提出问题----光在发生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竖直的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0N垂直于镜面。
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AO 和反射光OB的径迹。
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两次。
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i和角r。
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角i角r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B、内容: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