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评课稿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下面简单谈一谈听鲁娟老师执教这篇课文后的体会。
首先,教师在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整体意识。
整堂课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这一主问题统领整课,在体会神机妙算时能够抓主诸葛亮“算的”和“事实上的”两方面联系起来学习,这样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会得更深刻。
例如这句话:“大雾漫天,江面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句话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大雾漫天”,“面对面”等词语体会雾大,因为大雾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兵,才会选择放箭,“大雾”是借箭的一个重要条件。
而这样的大雾是在诸葛亮预料之中的,在6-10自然段中就可以找到这样的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
把这样两句话放在一起学习去体会诸葛亮算得准,算得神,这样的安排是完全可以的。
再如学习这句话:“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和下面这句话:“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补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还有下面有曹操让军士射箭的句子。
诸葛亮说的和事实上曹操做的真是惊人的一致,可见诸葛亮对曹操这个人是多么了解。
因此,鲁老师把这两处句子也放在一起学习,这对于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识人心,感受他的神机妙算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教学环节的设计清晰,先是复习导入,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然后从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切入展开教学。
在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时候安排了三大版块,分别体会诸葛亮的知天时,懂地理,识人心。
每一个版块之后都能回到中心句,怪不得周瑜回长叹: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真是比不上他。
学完整课,教师能进行小结梳理,和学生一起小结诸葛亮草船借煎成功的原因,并且让学生说了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
接下去讲一讲值得改进的地方:
第一,教师要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说。
例如在学习这句话:“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和这句话:“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的时候,教师问了很多问题:例如“为什么要连接起来?”“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为什么要擂鼓呐喊?”“为什么又要调转船头?”“为什么两面受箭?”这样的课堂就变成了一问一答式的课堂,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不是主动去探究。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改一下是不是更好:你能不能从这句话中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或者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
如果学生说得不够深,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的?让他把思维的过程展示出来。
同样是问,前一个问课堂的主体是教师;而后一个问,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而教师只是引导。
第二,要善于从学生错误的答案中捕捉正确的因素。
例如,教师让学生找有联系的句子,而学生只找到一句话,那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首先要肯定学生找的是对的,让他先说说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另外的一句,再联系起来深入体会。
还有一个地方(没有记下来)学生好像饶了很大
的一个弯也没有答到老师要的那个答案。
在这里,教师是不是可以捕捉他们的答案中一些正确的因素,加以引导。
例如说到“大雾”这句的时候,教师想让学生说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算准的,体会诸葛亮的“知天时”。
而学生却说,诸葛亮早就算准了曹操疑心重。
这显然不是陶老师想要的答案,所以,老师一急就说:“又讲到曹操了,我们现在讲大雾。
”其实这个答案也有正确的因素在里面。
教师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是呀,曹操疑心那么重,一定不会在大雾天派兵出来。
所以诸葛亮一定要选择大雾天去借箭。
”这样,就又回到大雾上去了。
这一堂课是鲁老师踏上讲台的公开课。
有不少闪光的地方,也有一些值得改进之处。
我想,我们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开课中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