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3单元9劝学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3单元9劝学

9 劝学本课话题——积累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作者运用两个比喻从反面论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的道理。

学习需要积累,学习成绩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它是长期寒冷积累而成的。

此中寄寓深刻的道理: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结果。

2.马克思写《资本论》马克思阅读1 500多种书,留下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了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终于完成了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资本论》。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

——爱因斯坦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以为轮( ) 槁暴( )( )就砺.( ) 参省..( )( )知.明( ) 须臾.( )跂.而望( ) 金石可镂.( )其曲中.规( ) 舆.马( )舟楫.( ) 跬.步( )骐骥..( )( ) 驽.马( )锲.而不舍( ) 螯.( )蛇鳝.( )【答案】 róu ɡǎo pù lì cān xǐnɡ zhì yú qǐ lòu zhòn ɡyú jíkuǐ qí jì nú qiè áo shà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以为轮(“”通“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有”通“又”)(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而⎩⎨⎧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连词,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关系)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关系)(2)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不译)(3)于⎩⎨⎧取之于.蓝(介词,从)而寒于.水(介词,比)先俟于.门外(介词,在)善假于.物也(介词,相当于“向”) (4)利⎩⎨⎧金就砺则利.(形容词,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动词,使……快,走得快) (5)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形容词,明达)神明.自得(名词,智慧) (6)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动词,停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与世隔绝的)以为妙绝.(形容词,极点)寡人地绝.兵远(形容词,僻远,极远的)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3)其曲.中规(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得快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8)积善.成德(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 (9)用心一.也(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

(4)用心..一也古义:两个词,因为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特指长江、黄河。

今义:词义扩大,泛指一切河流。

(7)君子..生非异也古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古义:地下的水。

今义:人死后埋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判断句)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判断句)译文:君子的天赋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省略句)译文:(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句)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蓼蓝颜色更深。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句)译文:冰,是水所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寒冷。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7)木直中绳,以为轮。

(省略句)译文: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

(8)无以至千里。

(固定句式)译文: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

[识作者]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其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散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也善用比喻。

[探背景]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

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仪,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本文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文。

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学不可以已②注重积累一、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B.作者运用“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示例,说明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C.“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D.作者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解析】B项,“青胜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产生的意思。

在《劝学》中荀子所要说明的是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提高。

【答案】 B二、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2.本段的结论句是()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解析】A、B、C三项是善于借助外物的比喻句,由这三个比喻才得出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

【答案】 D3.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

形象说明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

B.登高而招手和顺风而呼这两例从见、闻两方面证明了借助自然条件的重要作用。

C.“假舆马”“假舟楫”这两个比喻,从陆、水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工具的重要作用。

D.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有善于学习,善于假物,才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

【解析】A项,“形象说明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错,文章是强调只有摆正“思”和“学”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只“空想”是不行的。

【答案】 A三、阅读课文第4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绳墨”指木工打直线的工具,将沾了墨水的细绳的两头固定并拉直,再用手轻轻一弹就有一条很直的墨迹了。

后比喻规矩或法度。

B.“跬步”本指一步,跨一脚,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程叫“一驾”。

D.“靛青”即靛蓝。

蓝草浸沤而成的液体,也指深蓝色,用来染布颜色经久不退。

通称蓝靛,有的地区叫靛青。

【解析】“跬步”本指半步。

【答案】 B5.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第一个层次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B.本段第二个层次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C.作者用蚯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

D.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

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解析】C项,“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错,应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答案】 C话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二人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甲: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

我的观点:【参考答案】不矛盾。

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

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

君子曰:学不可以 已。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已:动词,停止。

青,取 之 于蓝, 而 青 于 蓝; 冰,水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蓼蓝颜色更深;冰,是水 为 之,而 寒于 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