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精彩活动记录簿

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精彩活动记录簿

2、 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通过观察钟面指针转动的区域帮助学生理解。
3、 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三、解决措施
1、 把一分钟具体化,让学生通过数数、倒计时、一分钟能做的事等去亲自体验时间的长短,并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2、 不强调必须写计算过程,只要学生能写出结果就可以,灵活处理。
总之,在教学中要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活动时间
10.11
活动地点
三年级办公室
记录 人
主持人
参加人员
三年级数学全体教师
课题内容
吨的认识
教材简析
吨是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3、 要区分时间与时刻,借助动态的转动钟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当60分时,时针走了一小时。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9.13
活动地点
三年级办公室
记录 人
主持人
参加人员
三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课题内容
教材15页例4估算解决问题
教材简析
例4教学用估算解决问题,教材通过“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使学生掌握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动过程
本节课的编排特点:
1、教学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估算的策咯。
2、教学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
:设计小游戏--找邻居,帮助学生复习近似数的内容,为估算教学作准备。
陈主任;课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不等式的性质,选择估大或估小的策略解决问题。
:注重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总之,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还要让学生掌握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三年级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9.2
活动地点
三年级办公室
记录 人
主持人
参加人员
三年级全体数学老师
课题内容
第一单元
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难点是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动过程
一、教学中的困惑
1、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时间的长短(准确的时间观念)?

动过程
教材编排特点:
在认识吨时,通过集装箱、货运火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介绍生活中“吨”的广泛应用;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大米和小学生的体重等素材,通过推理帮助学生认识1吨有多重。
:注重培养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通过这些常见的熟悉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9.20
活动地点
三年级办公室
记录 人
主持人
参加人员
三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课题内容
毫米的认识(P21例1)
教材简析
例1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体会毫米是更小的长度单位,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动过程
活动主题:
如何在教学中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为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知识的喜悦和快乐。
3、 要区分时间与时刻,借助动态的转动钟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当60分时,时针走了一小时。
4、 首先要弄清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进制,然后和100进制的米与厘米的题进行混合练习。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9.6
活动地点
三年级办公室
记录 人
主持人
参加人员
三年级全体数学老师
课题内容
教材18页例2
教材简析
:注重交流和概括换算方法。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很多种,只要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评价和概括换算的方法。
: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提高学生估测能力。
1、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计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2、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吨。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1吨。
总之,吨的认识比较抽象,教学时应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
SL:要注意用丰富的活动和实物,提供表象支撑,培养学生1毫米的长度观念。可采用小对子交流的方式。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知”“情”的密切结合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讨论数学。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学生通过这样自由、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长久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总之,重视指导,保证活动有效开展。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9.27
活动地点
三年级办公室
记录 人
主(P27例6)
教材简析
例6通过让学生估一估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动过程
研讨主题:教学策略
2、在解决时间的应用题中,如何写计算过程?
3、对于“第一节课上课时间是8:30,每节课40分钟,第二节课什么时间下课?”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4用什么方法让孩子能更好、更准确的进行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
二、修订意见
1、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在多次的估计时间的活动中体验活动,逐步积累经验,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
二、修订意见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在多次的估计时间的活动中体验活动,逐步积累经验,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
三、解决措施
1、 把一分钟具体化,让学生通过数数、倒计时、一分钟能做的事等去亲自体验时间的长短,并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2、 不强调必须写计算过程,只要学生能写出结果就可以,灵活处理。
例2,借助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学解决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通过学生讨论的场景,呈现“数格子”“计算”等多种解题策咯,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动过程
一、教学中的困惑
1、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时间的长短(准确的时间观念)?
2、在解决时间的应用题中,如何写计算过程?
3、用什么方法让孩子能更好、更准确的进行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