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doc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doc

物理公式及图像总结高一物理必修 1 知识点总结章节具体内容主要相关公式①参考系1、运动、空间②建立一维、二维坐标系描述空二运动和时间间位置③时间和时刻①质点的描述2、质点和位移3、速度和加速②位移和路程③矢量和标量①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②加速度▲平均速度 vst三匀度③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规律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加速度avt v ot▲ v t v o at▲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变 1、匀变速直线速运动的规律直线运动2、匀变速直线的运动的实验研研究究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①用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利用纸带会计算某点的瞬时速度和物体运动的加速度③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vvtvo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s vtvovt t v t 1 at2o 22▲v t2 v o2 2as▲相同时间间隔内位移差s aT 2▲ v v t v0 v o at2 2▲各个点的瞬时速度v ns n s n 12T3、自由落体运动1、重力与重心四相互2、形变与弹力作用3、摩擦力1、力的合成五力 2、力的分解与平3、力的平衡衡4、平衡条件的应用1、牛顿第一定六律力2、牛顿第二定与律运3、牛顿第三定动律①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②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③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规律④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索的回眸①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②重力及其测量,弹簧测力计③重心和稳定①形变、弹性②胡克定律③弹力的应用①滑动摩擦、动摩擦因数②静摩擦③摩擦力的调控①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②合力的计算①力的作用效果及分解②力的正交分解③力的分解的应用①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②平衡的种类和稳度①平衡条件的应用①伽利略的理想实验②牛顿第一定律③物体的惯性①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②力学单位制①牛顿第三定律▲v t gt▲s1gt22▲ v t2 2 gs▲G mg▲弹力 F kx (胡克定律)▲滑动摩擦力f N▲力的正交分解F x F cosF y F sin▲共点力下物体平衡条件:F合0▲牛顿第二定律F m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F F4、超重与失重①超重和失重的解释②完全失重现象补充:直线运动的图象运动种类位移—时间图象(S— t 图象)速度—时间图象(V— t 图象S V匀速直线运动t t匀变速直线V运动t1、从 S— t 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⑵、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直线或切线的斜率大小)........⑴、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

⑵、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⑶、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S— t 图象中直线或切线的斜率大小)........2、从 V— t 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⑵、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0 表示加速, a<0 表示减速)...............⑴、图线纵坐标的截距表示t=0 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⑵、图线与横坐标所围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

在t轴上方的位移为正,在 t 轴下方...................的位移为负。

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等于各段时间位移的代数和。

..........................⑶、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速度相同⑷、比较两物体运动加速度大小的关系补充: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较种类联系区别(特点)V=恒量匀直线运动a=0S Vt1、匀速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V t V 0 at线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a=恒量2、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零S V 0t 1 at 2 = 1(V 0 V t )t匀变速直线2 2 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2运动V t V 0=2aa 与 V 0 同向为加速a 与 V 0 反向为减速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 a 与速度 V 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⑴若 ⑵若 a 与a 与V 方向相同 时,不管 a 如何变化, V 都增大 。

.... . ....... ....V 方向相反 时,不管 a 如何变化, V 都减小 。

.... . ....... ....★思维拓展 :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一定是矢量吗如:电流强度高中物理必修一、二公式总结一、运动的描述1、速度: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x vt2、平均速度:物体运动的总位移和所用总时间的比值vx 总t 总3、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位置(某时刻)的速度x v( t 0)t4、加速度:指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av v v 0tt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1)、打点时间间隔: 0.02s( 2)、电源:低压交流电电压: 6V 以下( 3)、纸袋处理:解题思想:设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为T纸带上点的求法:该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点前后相邻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加速度的求法: ax ( x :纸带上连续两段的差) 2 T2 、匀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 v v 0 at( 2)、位移: xv t1 at 22( 3)、速度与位移:v2v 022ax( 4)、自由落体运动:速度: vgt三、相互作用位移: h1 gt 22(1)、重力: Gmg( 2)、胡克定律(弹簧的弹力) :Fkx( 3)、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 F 在 0 与最大静摩擦力F max 之间:0 F F max 。

根据平衡力特点计算( 4)、滑动摩擦力: f F N( 5)、力的合成:两个力F1, F2的合力F合的范围:F1 F2 F合F1 F2F合的大小:F合=F12 F22 2F1F2 cos四、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F合 =ma( 2)、超重:F N G失重:F N G五、曲线运动(1)、平抛运动:①、规律: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 x v0t x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v0 X速度: v y gt h位移:h 1 gt 2 v 02 ●②、合速度的大小: v v2 v2 v y0 yv yy方向: tanv0( 2)、圆周运动:线速度:物体运动过的弧长(s )与所用时间(t )的比值svt角速度:物体运动转过的角度()与所用时间(t )的比值wt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wr ( r :圆周的半径)( 3)、向心加速度:a n v 2 rw 2r( 4)、向心力:F向v2 2 m mrwr( 5)、生活中的圆周运动①汽车平弯道转弯: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即f摩=m v2 mrw2r②轨道的弯道(图 1 所示):火车重力 G和轨道对火车的支持力 F N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F向 =F合F向 =m v2(图 1)r③拱形桥(图 2 所示):重力G 和支持力F N的和合力提供向心力。

G F N =mv2r(图 2)④凹形桥(如图 3 所示):重力 G和支持力F N的和合力提供向心力。

F N -G m v2r⑤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航天员重力 G=mg和航天器对航天(图 3)员支持力 F N的和合力提供向心力。

mg F N m v2( 当v gR 时,航天员对航天器座舱的压力F N0) r( 6)、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

设周期为T,在以上知识的基础上做如下补充。

2 r 2 1 ①、线速度 : v角速度: w频率: fTTT②、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合力)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发生变化。

角速度,动能,周期,频率不变。

六、万有引力与航天( 1)、开普勒第三定律: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a 3 kT2( 2)、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他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 1和m 2 的乘积成正比,与他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

Fm 1 m 2 1122G(引力常量G 6.67 10 N ?m / kg )r 2( 3)、计算地球的质量( M ):不考虑地球转的影响,以地面上的物体( m ) 为研究对象,其重力等于地球对它的引力。

mgGMm(黄金代换)R 2gR 2 MG( 4)、计算太阳的质量( M ):设 M 为太阳的质量, m 是某个行星的质量, r 是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 v,w 分别表示行星绕太阳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太阳的对行星的引力提G Mm m v 2供行星运动的向心力。

则:r 2 r 得:2 rvTMmmrw2G2或者:r得:w2T4 2r 3 M 2GT4 2 r 3 M2GT( 5)、第一宇宙速度(v ):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

①、计算:地球质量为M,地球附近的物体的质量为 m,其速度为 v, 有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则:Mm v 2GM 得: v7.9km / sGR 2m RR2或者: mvmg得: v gR 7.9km/ sR②、理解: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发射速度,也是最大环绕速度。

七、机械能守恒定律(1)、功的计算式:W Fl (力F 与位移 l 同向 )W Fl cos ( 是 F 与 l 的夹角)( 2)、功率( P ):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定义式: PW:P Fv;功率与速度的关系t( 3)、重力是能( E P ): E P mgh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W G E P1 E P 2mgh 1 mgh 2( 4)、弹性势能( E P ): E P1kx 2 ( x 是弹簧的改变量 )2 ( 5)、功与速度的关系: Wv 2 (功正比与速度的平方)( 6)、动能( E k ): E k1 mv 22( 7)、动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公式: W 合Ek 2Ek11mv 221mv 122 2( 8)、机械能守恒定律:表述 1:在只有重力(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公式: E k 2 E p2 Ek1 E p1或者1mv22 mgh21mv12 mgh12 2表述2:在只有重力(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

公式: E P1 EP2=Ek 2E k 1或者mgh1 mgh2 =1mv221mv122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