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期末考知识点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环境指的是生物的生存空间B.生物总能适应不同的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C.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范围是指整个地球D.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是湿地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内容),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范围)。
它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详解】A.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因素。
非生物因素如:温度、食物、光、空气、水等。
而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等,这些都属于环境,A错误。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但并不是生物能适应所有的环境,当环境的变化超出了生物的适应能力,生物就会灭绝,B错误。
C.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生存环境,C错误。
D.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
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
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D正确。
故选:D。
【点睛】此题的知识点较多,仔细审题是解题的关键。
2.冬天到了,杨树纷纷落叶而松树依然郁郁葱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杨树不适应环境B.松树适应环境C.它们都适应环境D.它们都不适应环境【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寒冷的冬天,杨树纷纷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柳树冬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
【详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寒冷的冬天,杨树纷纷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杨树冬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3.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那么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A.A→B→C→D→E B.E→D→C→B→A C.D→A→B→E→C D.C→E→B→A→D 【答案】D【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表格展示了生物种类及其单位体积农药含量。
【详解】营养级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所处的层次,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为第二营养级,依次类推。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就越多,换句话说,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营养级越高。
通过表格可知,生物单位体积农药含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为C、E、B、A、D。
所以该表格的食物链为C→E→B→A→D,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的重点是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就越多。
4.关于生物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蜻蜓点水”体现的是生物能排出废物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物能生长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变异的特性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能进行呼吸【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蜻蜓点水”是蜻蜓在产卵,体现的是生物能繁殖,A错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长和发育现象,B正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遗传的特性,C错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错误。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5.如图是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过程①由生产者完成,过程③由分解者完成B.水藻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能量可沿食物链流动C.食物链上的生物共同参与,即可完成物质循环D.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答案】C【解析】【分析】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
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详解】A. 过程①由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完成,过程③由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完成,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利用,正确。
B. 水藻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通过捕食与被捕食,能量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正确。
C. 食物链上缺少分解者,无法完成物质循环,错误。
D. 湿地生态系统就有自动调节能力,可以降解污染,但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水华、赤潮等,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湿地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
6.下列不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A.捕食B.竞争C.寄生D.沙漠上植物极少【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等。
沙漠上植物极少不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熟记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B.大气圈底部、全部水圈和岩石圈的表面形成生物圈C.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具有“地球之肺”之称D.地球上产氧量最多的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解答即可。
【详解】A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内容),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一部分,故AB错误。
C.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最强,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故C正确。
D.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虽然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但由于数量庞大,因为在地球上70%的水域中全是藻类植物,且代谢速率极快,所以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8.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相对数量的柱状图,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A.丙所示生物最可能是植物B.甲所示生物群体获得的总能量最多C.若丁的数量减少,乙的数量一定会增多D.难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丙个体内积累最多【答案】A【解析】【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物质。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
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
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丁次之,其次是乙,甲的相对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获得的总能量最少,因此丙所示生物最可能是植物,A正确,B错误;由于乙是以丁为食,也就是乙是丁的天敌,若丁的数量锐减,导致乙因食物不足而数目减少,C错误;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在食物链是“丙→丁→乙→甲”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甲。
所以如果某种不易分解的农药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农药积累最多的生物是甲,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9.用铅笔轻轻碰触蜗牛,蜗牛马上把触角收了回去,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A.能生长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能繁殖D.要呼吸【答案】B【解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用铅笔轻轻碰触蜗牛,蜗牛马上把触角收了回去,这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B正确。
10.如图所示,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之间形成了食物链,此时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定时间内会引起的数量变化是()A.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C.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D.丙和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答案】D【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由直方图确定,丙表示生产者,甲表示初级消费者,乙表示次级消费者,丁表示三级消费者,从而获得解题信息。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甲次之,其次是乙,丁的相对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所以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在该食物链中,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定时间内,甲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减少,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丙的数量因甲的减少而增加。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