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教育史》第一次作业

《中外教育史》第一次作业

《中外教育史》练习题一答案一、填空1.1912年2.黄炎培3.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5.湖南自修大学6.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7.福州马尾船政局8.《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9.为政治斗争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勤俭办学。

10.康有为1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12.《巨人传》13.世俗性14.《教育敕语》15.《初等教育法》16.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17. 《教育学》18. 朗格郎19. 《民主主义与教育》20. 教育部21. 《教育漫话》22. 杜威23. 系统24. 《教育赦语》25. 地方分权制26.恩物27、有教无类 28、教学相长 29 、性三品 30、康有为 3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二、名词解释1.察举制所谓“察举”又称荐举,就是“乡举里选”。

当朝廷用人时,由地方官推荐,再由中央核准,然后由皇帝亲自策问,对优异者分别加以录用。

察举制是我国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它始于武帝时,为汉代重要出仕途径之一。

察举制奠定了我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基础。

汉代察举科目繁多,大而言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常举行的科目,称常科;另一类是不经常举行的科目,这种科目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的特别选举科目,称特科或特举。

2.书院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是相对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书院教育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

一般认为书院之名起于唐代,书院制度的形成则在宋代。

3.稷下学宫“稷”是指当时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

齐国在稷门之下所设的学校称稷下学宫,亦称稷下之学。

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是战国时期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

同时,它又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

稷下学宫的出现,与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的盛行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是分不开的。

从办学性质来看,稷下学宫是官私合营的,其在办学特点上也自然而然地继承了官学和私学的许多特长,兼具官、私学的优长于一身。

4.朱子读书法朱熹一生酷爱读书,他对如何读书有着深切的体会,并对如何指导学生读书有丰富的经验。

关于这方面,他在平时对学生所述的语录,比较宋儒其他教育家更为多而详尽,内容十分丰富。

他的学生弟子汇集他的平日之训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一曰循序渐进,二日熟读精思,三曰虚心静虑,四曰切己体察,五曰著紧用力,六曰居敬持志。

5.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官立的高等学府。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般认为太学始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该年汉武帝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50人,这是西汉太学建立之始。

至东汉,太学迅速发展。

魏晋至明清,太学绵延不衰。

太学的建立,使地主阶级有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正式官立大学,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6.《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颜之推的著作,共20篇文章。

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用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事例阐发深刻的道理,把封建士大夫的立身、治家、修学、处事等等问题都包括在其中,使它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训的集大成之作,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论述家庭教育的教科书。

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7.墨子墨子,名翟,鲁国人,春秋战国时杰出的思想家、卓越的政治家、躬行实践的伟大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这就是“兼士”或“贤士”。

8.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教育的宗旨是“明人伦”,是“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的教育宗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

他认为,人的天赋秉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地之性”;二是“气质之性”。

所谓“天地之性”,它是禀受“天理”而成的,是符合封建纲常的。

所谓“气质之性”,是天理与人欲混杂的,即存在着违背天理、违背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各种欲望。

因此,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人的“气质之性”,保存其中的天理,灭尽其中的人欲。

9.颜之推颜之推(公元530——595年),字介,梁朝金陵(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人)。

被称为是6世纪后期“最博学而有思想”的学者,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

他的主要著作是《颜氏家训》一书,共20篇文章。

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用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事例阐发深刻的道理,把封建士大夫的立身、治家、修学、处事等等问题都包括在其中,使它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训的集大成之作,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论述家庭教育的教科书。

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10.六书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兼备的教育传统,整理了“六书”作为实施“六艺”教育的基本教材。

“六书”是孔子进行“六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

“六书”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即后世所称的“六经”,而事实上,由于《乐》的失传,后世的儒家教育便只剩下了“五经”。

11.《学记》《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篇幅虽短,内容却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12.骑士教育是中世纪早期西欧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骑士制度盛行于12世纪,12世纪中叶以后,骑士教育制度也随而兴盛。

骑士教育是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

骑士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13.城市学校:城市学校的产生与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有重要关系。

城市学校的主要类型有手工业行会办的行会学校和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基尔特学校,课程内容主要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手工业、商业有关的知识,进行一定的职业训练。

一些初级的学校还采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学。

14.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是市民社会的直接产物,它的组织形式来自城市和行会的组织形式,当时西欧城市各种行会组织的形成、发展为大学的组织奠定了基础。

最初的大学机构,也就是学生行会与教师行会。

最早兴起的大学是12世纪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和萨莱尔诺大学,随后巴黎、牛津大学相继产生,到15世纪,整个西欧建立了近80所大学。

中世纪大学以形成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物基本由学校自行管理。

中世纪大学以具有一些特权。

它的领导体制分为两种,一是“学生”大学,多由学生主管校务,另一是“先生”大学,一般由教师主管校务。

大学课程主要有文科、法学、神学和医学等,并初步形成了学位制度。

15、六书——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兼备的教育传统,整理了“六书”作为实施“六艺”教育的基本教材。

“六书”是孔子进行“六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

“六书”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即后世所称的“六经”,而事实上,由于《乐》的失传,后世的儒家教育便只剩下了“五经”。

16.《学记》——《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篇幅虽短,内容却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17、爱国女学——辛亥革命前中国教育会蔡元培、蒋观云于1902年春所创办的女子革命学校。

先由蒋任经理,后由蔡元培接任。

办学方针“不取贤妻良母主义”,而“欲造成虚无党一派之女子”为目的。

蔡元培认为“革命只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

在爱国学社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下暴动的种子。

又以暗杀于女子更为相宜,于爱国女学,预备下暗杀种子……”。

为成功地培养无政府主义者和刺客,爱国女学于年幼班授予普通知识,年长班则开设《法国革命史》、《俄国虚无党主义》,尤其注重《化学》课的学习。

在辛亥革命时期,爱国女学校的学生“多有从事于南京之役者”,对当时的革命运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简答1.简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实施。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

一方面,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之中去。

另一方面,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

在这种情况下,再实行按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让地方豪强大地主享有选士用人的大权,则既不利于满足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不利于满足中小地主做官从政的合理要求。

所以,重门第不重才学的九品中正制再也不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

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新的取士制度已势在必行。

科举制在这种宏观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1.考生来源与报考手续。

2. 考试科目及内容。

3.考试方法。

4.科举制的作用:第一,选士的大权集中到了封建中央的吏部,加强了皇权,增强了朝廷的凝聚力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第二,选士有了统一的标准和措施,欲通过科举做官的人们将竭力适应并达到这一标准,这有利于全国思想的统一和学术的统一。

第三,选士的范围有所扩大,较广泛地向地主阶级的各阶层和广大平民子弟打开了入仕的途径,使过去的所谓寒门,即中小地主和社会一般平民通过科举获得了参政的机会,甚至获得了高官厚禄。

5.科举制的影响:首先,科举考试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发展的兴衰。

其次,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影响。

2.蒙养教材的种类及编写特点。

一、蒙养教材的种类:识字教学的课本,诗文教学的课本,历史教学的课本,名物教学的课本,道德教育的课本二、蒙养教材的编写特点:寓思想教育和其它各种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增长知识。

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

古代蒙学读本,韵律自然,颇有情趣,易于记诵,适应了儿童的兴趣和特点,而且很多故事颇具教育意义。

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重视汉字的特点。

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采取韵语或对偶式,使之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方便诵读和记忆,又能提高儿童的兴趣。

3.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一)家教要从幼儿时期开始(二)家教的主要内容家教的主要内容是语言、道德和立志。

4.简述蒙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一、教学原则:宽严有节,爱教结合;精讲多练,及时巩固;智德并进,养智益德二、教学方法:主要是进行识字、读书、写字和作文的训练。

5.简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1、“预、时、孙、摩”的原则。

2、长善救失原则。

3、藏息相辅原则。

4、启发诱导原则6.颜元的教育思想颜元从他的人性说出发,引伸出来教育的作用。

在他看来,善与恶都是人的后天道德行为。

他提出“教人习善”和“戒人习恶”的主张,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在具体培养目标上,颜元提出了两类人才:一是德才兼备的各级官吏,二是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