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控制成本的基本方法途径--目标成本管理

控制成本的基本方法途径--目标成本管理

机械工程学院《成本控制》课程大作业题目:控制成本的基本方法途径——目标成本管理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研究学生姓名:赵政光学号: 080102035专业班级:工业工程0802任课教师:徐方超评阅:目标成本管理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研究如今企业的成本控制不仅局限于财务领域,而且还扩展到非财务领域,有很多企业还把成本控制上升到战略的层次上来,对成本形成的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并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对不同的成本体系进行控制。

控制成本的主要途径有:成本预测、成本预算、本量利分析、成本计算、标准成本控制法、责任成本制度法、目标成本控制法、作业控制成本法,以及一些先进的管理方式及思想。

目标成本控制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流行的成本控制方法之一,现在把目标成本控制法列出来分析。

一、目标成本及其管理目标成本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经营管理目标。

它既是一个目标概念,又是一个成本概念。

作为目标概念,它是目标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企业预先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所要实现的成本目标。

作为成本概念,它是企业作为奋斗目标和控制指标而预先指定的产品成本,即用货币表现的费用支出。

二、目标成本管理的实质目标成本管理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对企业的未来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技术。

其做法就是首先确定待开发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然后则是企业在这个成本水平上开发生产拥有能和质量的、已预计的市场价格出售就有足够盈利的产品。

因此,目标成本是有市场需求决定的目标售价和期望目标利润这两个因素来决定。

其计算公式:目标成本=目标售价-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目标售价×(1-目标利润率)目标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本核算、成本检查、成本考核、成本激励奖惩等内容。

三、目标成本管理环节将目标成本管理看成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而是将其视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

将目标成本管理分解为三个基本环节:产品调整供应商方面的成本估计四、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研究目标成本管理早已在很多国外的企业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他们采用了目标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目标成本管理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由于企业的性质、生产工艺组织的特点,管理要求等各种因素的不同,要求形成一个完全一致而又十分具体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模式应该是相同的,按照全面完整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的要求,基本模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目标成本的制定目标成本管理,首先是目标成本的制定,按照科学性原则,充分掌握资料,即进行市场预测、销售量预测、利润预测和成本预测、搜集有关历史资料和企业当前有关生产能力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对决策有用的资料;再进行成本决策分析,提供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成本决策,确定优化方案。

方案一旦确定,就以该方案为基础,进行目标成本的分解和落实,最后形成目标成本计划作为执行标准。

2.目标成本核算对目标成本执行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核算,为企业外部的宏观管理和企业内部的微观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

按照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要求,目标成本管理的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应该是多用途的,既能满足宏观的要求,又能满足企业微观管理和控制的要求。

所以,目标成本核算不同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

但其核算的具体模式在各行业和企业中不尽相同,而基本模式应该是相同的。

3.目标成本控制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控制,它包括事前的控制、事中的控制和事后的控制。

形成目标成本的全状态和全时态的全面控制,达到预定的目标。

4.目标成本分析目标成本分析包括事前的预测分析,事中的控制分析和事后的业绩分析。

为目标成本的预防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以及考核评价提供充分客观的依据。

5.目标成本考核与评价根据目标成本执行结果和详细的分析资料、对各层次的目标责任者,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逐级考核,肯定成绩发现不足,为进一步加强目标成本管理创造条件。

五、成本管理在汽车企业中的应用现以汽车企业为例来说明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在公司成本控制中的应用以及其实施效果。

1、目标成本制定目标成本制定是目标成本实施和实现的行动计划,是对目标成本决策方案贯彻落实的具体安排和部署,经营管理者以此来指导企业的具体成本经营活动。

目标成本制定的整个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做好目标成本管理工作:1、充分认识目标成本计划的意义和作用。

2、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3、必须明确目标成本计算有哪些基本内容4、目标成本预算的编制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目标成本的计算可以用加算方式、扣除方式和综合方式来计算。

汽车企业的目标成本控制法的控制依据是目标成本,而目标成本测定的依据是产品的销售价格和目标利润。

在目前情况下,汽车的价格和销量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汽车企业可以采取加算方式来确定目标成本,即产品的销售收入减去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和目标利润来测定目标成本,具体内容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目标总成本=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目标利润单位成本=产品单价(1-产品税率)-产品单位目标利润在上述公式中,价格、销售量是固定不变的,目标利润是决定目标成本的关键,两者成反比例关系,企业目标利润越高,目标成本就越低,企业降低成本的任务就越重。

2、目标成本分解为了达到已设定的目标成本,将目标成本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加以分解,它所要解决的是成本分摊问题。

目标成本分解的方法有多种,企业要根据组织架构和成本形成过程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1、按管理层次分解:将目标成本按公司、分厂、车间、班组、个人进行分解。

2、按管理部门职能分解:将成本在同一管理层次按职能部门分解。

比如,销售部门负责销售费用,设计部门负责设计成本,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力成本等。

3、按产品结构分解:将产品成本分成各种零部件成本和总装成本,分派给各负责中心。

4、按产品形成过程分解:按产品设计、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过程分解成本,形成每一过程的目标成本。

5、按产品的经济内容分解:将产品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目标成本分解是目标成本管理的中间环节,它以确定的目标利润、目标成本为基础,为目标成本控制提供标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目标成本的分解,是将测定的目标成本值(即目标总成本、单位产品目标成本和降低目标成本的数额),按照一定的要求,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科学的划分、分解和展开,化“大”为“中”,化“中”为“小”,使之具体化、细小化、单元化,尽可能地变为若干较小的分、子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分、子目标构成的有机的目标成本体系。

目标成本的分解,同责任成本和成本会计相结合,按责任归属和可控性原则,归口分级分解与落实,并按照谁消耗、谁负责、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组织目标成本的实施、管理、控制、分析、考核与奖惩等。

汽车企业采用目标成本按主体进行分解的方法。

即按企业内部的成本责任体系,并以组织(或责任单位)和个人(或责任者)为对象,将目标成本逐级纵向展开,分解展开后形成的分、子目标体系。

3目标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控制不同于传统的成本控制,将由事后控制转向生产过程开始前的预测、决策,生产准备阶段的事前控制,将不合理的耗费和浪费控制在事发之前,同时也使成本方案达到优化;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并形成时间上的连续(序列)控制。

在空间,将由原来的生产过程的控制转化为全空间的控制,即全生产经营过程,全员参加和全部费用项目控制,从而形成所谓的全面成本控制。

汽车企业的成本控制主要是采取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事前控制。

财务部门应充分考虑影响成本的诸因素,根据历史资料,并与各部门充分结合拟订预算指标,使预算指标做到“放在跳起来够的着的地方”。

在管理层批准预算后,财务部门应按照各责任主体与指标的相关程度,按照权责利匹配的原则,将指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

事中控制。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偏离目标的情况随时预警,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事后控制。

在一个控制周期结束后,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全面分析,为业绩考核提供依据;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找出预算与实际差异的原因,对预算参数进行修正,以不断健全和完善预算体系。

六、目标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企业要深刻理解并准确执行全过程的目标成本管理,其中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如何设计并传递成本压力。

目标成本管理中对成本压力的设计与传递过程:1、可允许成本的设计与信号传递目标成本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是市场驱动的成本规划,旨在确定一个为维护市场竞争地位而需要的一个可允许成本,并通过可允许成本的概念将市场竞争压力转移到产品设计者身上,甚至零部件供应商身上。

来自于市场的可允许成本的计算公式为:可允许成本=目标销售价格-目标边际利润2、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设计及其信号传递在目标成本管理的第二环节,产品设计者应该设法在可允许成本的水平上开发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

计算从层次的目标成本的公式为:产品层次目标成本=现行成本-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新产品的现行成本指的是在没有采取任何降低成本的措施,并没有对新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变化情况予以调整之后的现行制造成本。

这一数据往往是通过经验估算出来的。

3、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的数据与信号传递企业一旦确定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就可以衍生出该产品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

对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进行规划,可以将来自于市场的竞争性成本压力明确转移到供应商身上。

现代企业大多数受规模经济和产业关联度的规则制约。

因此,这一环节的目标成本规划相当重要。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目标成本管理中,如果供应商通过积极努力提出的报价低于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企业可考虑给予供应商某些额外回报,从而巩固共同发展的同盟关系。

而且,即使供应商的报价并不比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低,但与以前的报价相比降低了较大幅度,企业仍可考虑给予供应商一定的激励,为日后新产品的开发需要供应商的不断配合作一些长期的铺垫。

参考文献[1]赵权.企业成本控制技术.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2]戚安邦.项目成本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3]王欣兰.物流成本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周云.采购成本控制与供应商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李蕊爱.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研究.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6]杜晓蓉.成本控制与管理.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7]高立法.现代企业控制实务.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