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野外钻探培训岩土工程勘察野外钻探培训宁夏海辉岩土工程有限公司2017年10月目录第一章培训安排第二章野外钻探流程第三章野外记录的基本要求第四章岩石和土的形成第五章岩土工程勘察野外钻探记录的技术要求第一节岩土的定名与分类第二节岩土的野外鉴定与描述第三节钻探与取样第四节原位测试第五节地下水第六节记录格式第一章培训安排1、培训目的为保证岩土工程勘察野外钻探记录质量和人员安全,提高记录员的水平和安全意识,统一记录要求,对本单位记录员进行野外钻探培训。
2、培训目标(1)熟悉岩土工程勘察野外钻探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单位对记录的管理要求;(2)掌握《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对岩土工程勘察野外钻探记录的技术要求;(3)掌握岩土的分类、描述的实际操作技能。
第二章野外钻探流程1、放点按照平面图布置,使用RTK或者全站仪放点,把塑料袋或者竹签放在对应的点位,进行标示,标明孔号,孔深,钻孔性质,如取土孔,标贯孔等。
2、进场进场前确认场地道路的通畅,进场后,确认场地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是否有高压线,地下管道,天然气管道,自来水管道,光缆,高空坠物等。
3、钻探如有以上安全隐患,需要移孔,移孔后在原始记录标明移孔方向和距离,用水准仪测量标高的变化方可开孔。
开孔前必须带安全帽。
开孔后,初见水位之前尽量干钻,测量水位深度,水位之后可以用泥浆护壁钻进。
按照平面图要求,取样,标贯,动探严格按照规范要求。
确保孔深达到设计要求。
钻探结束后,泥浆坑进行回填,孔口封闭,第二天进行水位测量。
第三章野外钻探记录的基本要求1、记录应按要求真实、准确、完整,满足规程、规范和相关的管理要求。
2、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并应妥善保存,不得丢失、损坏或损毁。
3、记录应采用黑色铅笔,硬度一般应采用H、HB、B。
4、记录不得涂改;必要时可以更正,更正应采用划改法,划改后应能识别原有内容和更正后内容;更正一般由记录员进行,其他人员更正时或更正后应与记录员进行确认,防止发生错误。
5、每份记录首页(扉页)均应标识工程名称、孔号、终孔深度、地下水位,每页记录均应标识孔号。
6、记录员、机长均应在记录上签名。
7、工程(技术)负责人应对记录进行检查,合格后应在首页(扉页)上签名。
8、工程(技术)负责人应在提交成果后、规定期限内将记录随其他工程资料一并存档保存。
第四章岩石和土的形成第一节岩石1、岩石成因分类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变质岩三大类。
2、岩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识别特征岩浆岩:岩浆在向地表上升过程中,由于热量散失逐渐经过分异等作用冷凝而成。
沉积岩:由岩石、矿物在内外力的作用下破碎成碎屑(xie)物质后,再经水流、风吹和冰川等的搬运、堆积在大陆低洼地带或海洋,再经胶结、压密等成岩作用而成。
按成因又可细分为碎屑沉积、化学沉积、生物沉积。
主要识别特征为具有层理。
几种典型沉积岩的鉴定:(1)页岩:泥质、具薄层理(2)泥岩:泥质、不具薄层理(3)石灰岩、泥灰岩、白云岩:滴稀盐酸起泡变质岩:岩浆岩或沉积岩在高温、高压或其他因素作用下,经变质而成。
主要识别特征为具有片麻状、片状或片理。
第二节土1、土的形成过程由岩石、矿物在内外力的作用下破碎成碎屑(xie)物质后,再经水流、风吹和冰川等的搬运、堆积在大陆低洼地带或海洋,未经胶结、压密而形成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2、第四纪沉积物的主要成因残积、坡积、洪积、冲积、淤积、风积。
3、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1)以陆地沉积为主,出露地表以陆相为主,一般未经成岩作用;(2)具有松散性;(3)具有多变性,沉积环境复杂,沉积层性质、结构和厚度迅速变化,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迅速;(4)具有移动性,沉积时间短,未胶结成岩,受各种营力影响,随时有被搬运、堆积的可能,难以找出原始产状;(5)常构成各种堆积地貌形态,并在各种地质单元中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第五章岩土工程勘察野外钻探记录的技术要求第一节岩土的定名与分类一、岩石的分类1、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鉴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和风化程度,并进行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
2、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应分别按表7.1 ~ 表7.3执行。
表7.1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坚硬程度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 f r>6060≥f r>3030≥f r>1515≥f r>5f r≤5 表7.2 岩体完整程度分类完整程度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极破碎完整性指数>0.750.75~0.550.55~0.350.35~0.15<0.15 表7.3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完整程度坚硬程度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极破碎坚硬岩ⅠⅡⅢⅣV较硬岩ⅡⅢⅣⅣV较软岩ⅢⅣⅣV V软岩ⅣⅣV V V极软岩V V V V V二、土的定名与分类1、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土,应定为老沉积土;第四纪全新世中近期沉积的土,应定为新近沉积土。
根据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
土根据有机质含量分类,应按表7.17执行。
2、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碎石土,并按表7.4进一步分类。
表7.4 碎石土分类土的名称颗粒形状颗粒级配漂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块石棱角形为主卵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碎石棱角形为主圆砾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角砾棱角形为主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3、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砂土,并按表7.5进一步分类。
表7.5 砂土分类土的名称颗粒级配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50%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85%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4、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I P 等于或小于10的土,应定名为粉土。
《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1—501—92)(以下简称北京规范)细分为:砂质粉土:3< I P ≤7 粘质粉土:3< I P ≤75、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应定名为粘性土。
粘性土应根据塑性指数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
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规范细分为:粉质黏土 10< I P ≤ 14 重粉质黏土 14< I P ≤ 17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应定名为粘土。
注:塑性指数应由相应于76克圆锥仪沉入土中深度为10mm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
6、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2)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3)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4)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5)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第二节岩土的野外鉴定与描述1、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
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2、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2)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3)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7.6执行。
表7.6 岩层厚度分类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 (m)巨厚层厚层中厚层薄层h>1.01.0≥h>0.50.5≥h>0.1h≤0.13、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和V级的岩体,鉴定和描述除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第3.2.5条~第3.2.7条执行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解性等特殊性质;(2)对极破碎岩体,应说明破碎的原因,如断层,全风化等;(3)开挖后是否有进一步风化的特性。
4、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
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1)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2)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3)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4)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5)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臭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6)对具有夹层、互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厚度和层理特征。
5、碎石土的密实度可根据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按表7.7或表7.8确定,表中的N63.5和N120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附录B修正。
定性描述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附录A表A.0.6的规定执行。
表7.7 碎石土密实度分类密实度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N63.5 ≤ 5 松散5 <N63.5 ≤ 10 稍密10 <N63.5 ≤ 20 中密N63.5 > 20 密实注: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等于或小于50mm,且最大粒径小于100mm的碎石土。
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的碎石土,可用超重型动力触探或用野外观察鉴别。
表7.8 碎石土密实度分类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密实度N120 ≤ 3 松散3 <N120 ≤ 6 稍密6 <N120 ≤ 11 中密11 <N120 ≤ 14 密实N120 > 14 很密6、砂土的密实度应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和松散,并应符合表7.9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