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虽然在仕途上不得志,但是他壮年从事教育实践,并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总结了许多教育理论。

孟子自身的聪明才智、丰富的阅历,对孟子的教育理论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对教育问题的理解有很多独到之处,如对人类理性的启发,对道德情操的培养、对意志性格的锻炼,对教育方法的研究等等。

这些都是真知灼见,有不少是符合唯物主义的,在今天,依旧有其研究价值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理性启发人格培养教育方法
一、持性善之说,求放心之论
孟子以忽然见一个婴儿爬在井边,人们的恻隐之心油然升,而立即奔往去救。

但这时人们并不认识婴儿的父母,或为了获得别人的称誉,或厌恶婴儿的哭声念头为例。

证明人性是善的,道德观念是先验存在的。

同时孟子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个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基于此,孟子又提出了:“良知”、“良能”之说。

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总之,孟子认为:知识、才能和道德品质,都是与生俱来的。

虽然“良知”、“良能”只是性善说的一部分,也是唯心主义立场上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统一,但是孟子却也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重要性。

孟子说:良知、良能、道德伦理,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寻找回来。

即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而这种“求其放心”是一个长期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

而这种长期的自我修养,不能靠外力助长突击而成。

因此,欲要成大器,就必须经过一番磨练。

最终达到一种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并把“放心”求回来的,甚至达到圣贤的境界。

孟子这种“求其放心”是在教育心理学的上建立起来的。

因此性善说实质上是教育的基础。

二、强调立志的高标准和实践的坚韧不拔孟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要学有成果,必须先立志。

有志则成,无志则废,不立大志是不行的。

可见,孟子认为主观能动性对人的作用十分大,立志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只有立大志向、大理想,才有可能成大材。

因此,孟子认为:“人人可以为尧舜”,同时应该把达不到圣人的标准当作“终身之忧”。

孟子这种思想在政治上是正确的,进步的。

而在教育学的心理学上也是无可厚非的。

后世的教育家也就继承了这一特点。

于是就有了宋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明代顾炎武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

立志除了目标大以外,还应该对志向、理想的标准要高。

孟子就认为“大丈夫”应当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穷则独善起身,达则兼善天下”,坚信道义,矢志不渝。

有了大志向,高标准还不行,要实现大志向,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孟子认为挫折、打击只是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一种良机。

这可以从孟子的《孟子。

告子下》
中看出。

这篇文章中写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由此可见,孟子认为要成大材,必须立大志,然后,用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征服成功路上的一切挫折、难。

最终要成为人上人,离不开立志和实践。

孟子这种思想可以说一条永恒的真理。

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有坚韧的毅志力。

这是受得起实践检验的,如体育名将那一个不是通过长期的超越极限的体能训练而成的;哪能一个名人不是经过许许多多的磨难而成的。

三、承认客观环境的影响作用孟子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也经常夸大主观能动性对人的作用,甚至到达了不适当的地步。

但是在论及人的性格培养和心理状态的形成时,却没有忽略环境的影响,也没有忘记物质条件对人的制约。

首先,孟子重视物质条件的基础作用。

孟子在《孟子。

尽心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昏叩人之门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孟子是承认人的思想行为是受物质条件制约的。

他认为只有物质财富丰足,才会出现民趋于仁的现象。

为此孟子把能使人民对父母妻子“养生丧死无撼”当作“王道之始”,同时也把他当作教育的前提。

他认为只要具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然后才能使人们尊老敬长,才会出现“颁自者不负戴于道路”的道德风尚。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并不认为物质条件改善了,就会出现思想境界的提高。

他认为只有在物质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对人们进行教育,才能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要求。

其次,孟子十分重视居处地位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在《孟子。

尽心上》引用了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他从范到齐,望见齐王之子的形象,喟然感叹说:“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乎?”他把齐王之子异于人的气度的原因,归结为“居使之然也”。

在这个事例中,孟子突出强调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

接着他又以鲁国之君到宋君城门下呼喊,守门人惊讶于鲁君之声与宋君之声相似为例,进一步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

另外,我们可以从地理环境来分析其对人们的影响。

一个中国人出生在北京,却是居住在美国并与当地美国小孩一块成长,那么小孩的英语肯定比同年龄、同智力,却生活在中国的小孩的强。

同样,汉语水平会比在中国生活的低。

因此,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同样,物质条件对人也是具有制约作用的。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慎重处理这个问题,使它为我们的教育服务。

四、教育原则与教学方法(一)、身先为教,榜样为重。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思想,并将其发展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

”④这说明孟子认为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假如不能做学生的楷模,就不能做到“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矣。

”**学校的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
做榜样。

在家庭教育中,更应该这样。

孟子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者也。

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也不能分寸。

”**可见孟子是主张由贤父兄来教育子弟。

而贤父兄就必须以身作则,为子弟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哲学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先天所
固有的,是至纯至善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
是因为人有善性。

不过孟子所说的性本善,并不是
说人性中具有纯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说人性中具
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