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来历与传说
导读:寒食源于重耳辜负介之推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
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
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
清明节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后。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时节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说的是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寒食节吃冷食
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大好时光,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把个清明节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影响,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重耳辜负介之推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
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割肉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派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文公见烧死了救命爱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
哀思,后相沿成俗。
寒食节从春秋起,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还要早358年。
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蔓延全国。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与传说】
1.关于寒食节的来历
2.寒食节的来历
3.年兽的来历与传说
4.寒食节的来历作文
5.关于祭灶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6.中秋节的来历与传说
7.小年的来历和传说
8.乞巧节的来历与传说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