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增长快。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郊区城市化);处于初期和加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增长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的影响:
①社会秩序混乱;②住房困难;③交通拥挤;④就业压力大,失业人口增多;⑤环境质量下降,污染严重:8、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影响的措施:
③特点:不确定性;相对确定性。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①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②A、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B、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C、各国、各地区要组中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付租能力。影响地租的因素: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②社会因素:收入水平、知名度、种族(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或宗教团体③历史与文化;④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⑤行政因素。4.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1.城市等级体系:在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2.启示:①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②城市六边形理论:同一等级城市服务范围(服务人口规模):竞争、排斥;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5、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6
市场: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劳动力交通运输饮食习惯政策科技冷藏保鲜技术——防腐烂变质(园艺、乳畜)培育良种自然因素平原:耕作业山区:林果业、畜牧业、梯田、基塘农业地形:立体农业土壤水源如: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2、农业的特点: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受自然环境影响,历史最悠久。3、分类:按定义可分为:广义上“农林牧副渔”,狭义上为种植业;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粗放型(扩大面积以夸大产量),密集型(面积不变,提高单产面积);按产品用途:自给、商品农业。
4、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绝对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相对位置)。
5、措施:发展“高产(规模)、高效(机械化)、稳产(水利)、优质(品种)”。
具体:①适度规模经营;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商品率;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④增加投入,兴修水利。
二、商品谷物农业(种植业、商品农业、密集型)
3、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城市服务范围制约因素):人口规模、位置、资源、交通。
【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A、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B、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C、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第三节.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城市化对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升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城市用地规模增大;城市人口规模增大。城市化对一个区域来说:城市等级体系形成。城市用地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群。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离开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大城市周围交通便利的地方(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7、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利用:改良品种,如油菜、双季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造:温室农业(气候--热量);梯田(地形)、喷/滴灌(水源)、大棚农业
生产反季节蔬菜
市场变化社会经济因素变化交通改善冷藏保鲜技术发展政策劳动力
四、功能区合理布置
4
1、便利的交通
2、合理布置工业用地
3、在工业区跟住宅区之间建卫生防护带(位于工厂与居民区之间,污染小,噪音小)拓展:“风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方位表示,玫瑰图上所表示风的吹向(即风的来向),是指从外面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其中,绿线代表夏季,黄线代表的是冬季。风玫瑰折线上的点离圆心的远近,表示从此点向圆心方向刮风的频率的大小。实线表示常年风,虚线表示夏季风。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①时间差异:
②空间差异:
6.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7.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应对措施: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B、现代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主导作用、交通运输和通信、教育、家庭婚姻;②宗教;③个人动机和需求;④政治因素:战争、政策、政治变革;④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自然灾害、矿产资源
6.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迁入地: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压力;增加城市管理难度。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①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地形、河流、交通)密切相关。
②城市形态的类型: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概念: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动力(来到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也可以用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4.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⑴城市服务功能: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他服务。
⑵城市服务范围
①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②特点: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也可能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
③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②为最小风频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①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②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小城市(20万以下)、中等城市(20~50万)、大城市(50~100万)、特大城市(100万以上)、超级大城市(上海)。
③行政区划
省级: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市级:地级市、自治州、盟县级:县、县级市、区、自治县乡级:乡、镇、街道2.城市服务范围
8、各种农业生产部门对区位因素的要求:
花卉、蔬菜:市场、交通、水源(最靠近城市)
乳畜、禽蛋:交通、市场粮食、棉花:地形平坦、土地面积大、低价低(最远离城市)
林果、山区,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的含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
3、特点:(一小一大一高三低)小农经营;水利工程量大;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规模小,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制约),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4、区位条件: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源: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地形:地形平坦,适宜水田管理;土壤肥沃(长江三角洲、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主要食粮。
2.形成:(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3.常见功能区及其特点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成都)、多核心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扇形模式(沈阳,主要受交通影响)。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2.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②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导致劳动力不足,人才的流失。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相关主题